陳豐
一、問題提出的背景
我是一名初中思想品德學科的老師,談“閱讀”這個話題應該是門外漢了。為什么還要談呢?這是因為在多年的學科教學和班主任工作中,深深感受到,現在的農村中學的學生閱讀面之狹窄,閱讀量之少,令人驚訝;家長對孩子的閱讀關注度,幾乎為零;學校里開設的閱讀課,形同虛設。缺乏閱讀,其后果是學生知識面窄,思維受限,大腦僵化,不會融通,這不僅影響語文、政治等社會學科的學習,也嚴重制約了學生各方面素質的提升。
二、情景描述
下面,請看我親身經歷的這樣幾個鏡頭:
鏡頭一:學校要求建立特色班級文化,每個班都要有自己的個性化班名。為了啟發學生的智慧,我說:“比如,一班叫‘酬勤閣,顧名思義取‘天道酬勤之意。”
“老師,什么是‘天道酬勤?”問話的是班內學習成績非常出色的一個女生。這可是初二的學生啊,我愕然。
“你們現在經常讀課外書嗎?上初中后買過什么樣的課外書籍呢?”我繼續追問。
“哪有時間看啊?!光作業壓得人喘不過氣來,偶爾有點空兒,家長也會催著去做輔導資料。”
“上初中后買的最多的就是輔導書,一年也買不上一本課外書。”
鏡頭二:家訪中,與家長攀談,問及是否經常給孩子買課外閱讀書籍時,家長急切地說:“老師,孩子的學習咱可不敢耽誤,他只要是買輔導書,不管多貴,我們沒有打過哏。”嗚呼,家長認為“教學輔導書=課外閱讀書籍”!我進一步解釋:“不是數理化之類的輔導書,而是小說、散文、史書之類的書籍。”“看那些書有啥用?!考試又不考這個。這些都是閑書,會影響孩子學習的。”哀哉,家長認為“課外閱讀書籍=閑書”!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終于知道為什么語文教師總是抱怨學生寫作水平太低,寫作思路狹窄,文章干癟,辭藻枯竭;我終于知道為什么在解釋“絕知此事要躬行”時,學生把“躬行”解釋成“鞠躬”;我終于知道為什么在做材料分析題時,學生總是審題不清,答非所問。一切的一切,因為他們讀的書太少,忽略課外閱讀,致使學生囿于狹小的“課本”空間,成為“井底之蛙”。這樣的學生,大多患有“貧血癥”, 閱讀理解能力、歸納概括能力、融匯貫通能力、學以致用能力明顯欠缺,知識儲備嚴重不足。
三、措施和效果
怎么辦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開始在我們班實施我的閱讀計劃:
第一步:我讓學生每個人列出自己非常喜歡的課外閱讀書籍。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學生自發的課外閱讀興趣有助于作文能力的發展,增加課外閱讀比增加經常性寫作訓練對幫助發展學生作文能力更有效”。這與古人所提倡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二步:請語文教師幫助推薦一批適合中學生閱讀的書籍。讀書要有選擇性,尤其是對正在成長中的青少年。在他們人生觀、世界觀建構之時,積極、健康、上進的課外書如同良師益友,能夠奠定他們今后在人生道路上知識和情感的基礎。
第三步:爭取家長的支持。利用校訊通平臺、家長會的形式與家長溝通,講清楚讀書的好處,厘正家長對課外書籍的態度,有了家長的支持,工作就有了堅強的后盾。
第四步:多渠道搜索書籍,挖掘潛在的圖書資源。從學校圖書館借閱,學生把家中的好書拿來,各任課老師積極捐助,等等,建立起“圖書角”。
第五步:規定每人每天讀書半小時,以隨筆的形式寫下讀書心得。讀書時間從何而來呢?一是把兩節作文課改為一節閱讀課,一節作文課;二是把每天下午的活動課時間,定為自由閱讀時間。
第六步:每一個月組織一次課外閱讀心得交流會,每兩個星期進行一次讀書筆記展評,對表現突出的學生給予獎勵。
果然,是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個學期下來,通過持續不斷、行之有效的課外閱讀,學生的寫作水平大幅度提高,文章標題醒目、形式多樣、視角獨特、廣征博引、大氣磅礴,于無形之中陶冶情操、培養品德、鍛煉思維、發展智力。在教學實踐中,我深深感受到,“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閱讀能力是其他一切能力的基礎和源泉。
四、思考和啟發
為什么學生沒有閱讀的習慣?現行的教育體制不利于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長期以來,教育基本是圍繞升學的指揮棒在轉,一切與升學無關的課外閱讀,名義上是提倡,但實際上卻是限制、甚至禁止。不要說中小學生繁重的課業壓力使他們難得有空余時間閱讀自己喜歡的圖書,就是家長和很多教師也總是強調要把時間多用在學習上,少看或者不看沒用的課外書。這種對于讀書根深蒂固的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態度,是造成難以從小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重要原因。那些流傳甚廣所謂名言,如,“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就是對這種讀書觀的最佳詮釋。
人大代表朱永新在提案中說:“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于國民的閱讀水平。讀書,是萬事之基,也是素質教育的基本途徑。”把閱讀的權利還給學生!古人尚且知道“腹有詩書氣自華”,難道今人還不如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