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靈
癌細胞一直令人聞之膽寒。不久前,清華大學一個研究團隊宣布了他們的最新科研成果——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初步揭示了葡萄糖進入細胞內的原理及相關疾病的致病機理,這意味著人類有望“餓死”癌細胞。這項成果震驚了國際學術界,被學術領域評價為“具里程碑意義”的科研成就。而讓人驚訝的是,樹立這個“里程碑”的并不是人們想象中經驗豐富的老專家,而是一群活力四射的年輕人,帶隊的導師是一名35歲的青年教授,名叫顏寧。
水木清華里的絢麗青春
顏寧1977年在山東萊蕪出生。童年的顏寧是個十足的瘋丫頭,經常上樹摘果、下河摸蝦。那時她特別喜歡鄰居家的老奶奶,時常跑到老奶奶家里去蹭吃蹭喝,她最喜歡的是老奶奶做的煎餅和灌腸。后來,顏寧隨父母搬到了北京,還時常想念那位慈祥的奶奶和她做的美食。有一年,她隨父母回鄉探親,竟獲知這位老奶奶已經患癌去世的消息。老人的兒女哭著告訴顏寧,母親被確診時已經是癌癥晚期,很快便離開了人世。從那時起,顏寧恨透了“癌”這個東西。
從小學到高中,顏寧一直是老師眼中的好孩子,成績極為優異。高考填志愿時,顏寧選擇了自己喜歡且較為前沿的生物科學與技術專業,她告訴父母:“21世紀是生命科學時代,而且生物學跟醫學也很相近,以后我的研究成果沒準能為醫學界提供幫助呢。”1996年,顏寧如愿考入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
在清華,學習之余,顏寧積極參加課外活動。大二那年,她不僅當上了學生會主席,還參與了許多校內外活動,跳國標舞、玩乒乓球,加入了學校的攝影和游泳社團,她的大學生活多姿多彩。
大三那年,顏寧被分子生物物理與結構生物學家饒子和選入自己的實驗室。以前,顏寧一直覺得做實驗很枯燥,可在饒子和老師的指導下,她漸漸愛上了做實驗,在擺弄燒杯試管顯微鏡的過程中,她體驗到了無限樂趣。“一面滿懷期待地等待未知的實驗結果,一面跟實驗室的師哥師姐侃大山,其實特有趣。而且,看到自己一次比一次更有進步,就會特有幸福感。”顏寧這樣描述做實驗時的感受。
大四伊始,顏寧獲得了諾和諾德中國制藥公司的獎學金,同時也贏得了進入該公司做畢業設計的機會。因為表現出眾,顏寧在尚未畢業時就收到了這家公司的就業邀請函,對方開出了優厚的薪水,但顏寧卻婉拒了對方的好意。她說:“我了解自己,我喜歡做實驗時的專注,但肯定受不了公司里朝九晚五的生活。因為我喜歡自由的人生。”
普林斯頓邂逅夢想
顏寧決定赴美留學,但和其他人不同的是,臨近畢業,當大家都在為申請學校你爭我奪的時候,顏寧每天不是泡在實驗室就是去圖書館,遲遲沒有出手。不少同學私下議論她的留學計劃恐怕要泡湯了。而正在這時候,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助理教授施一公到清華大學作報告。那天,顏寧因為生病沒有參加。舍友聽了報告回來,對顏寧隨口說了這么一句:“普林斯頓是所很好的大學,施一公教授超牛。”聽了這句話,顏寧暗暗下定決心報考普林斯頓大學。
于是,顏寧用英文給施一公教授寫了封信,在信里坦白自己的想法:“我覺得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已達到貴校的要求,我希望把時間花在更有價值的地方。但申請出國太浪費時間和金錢了,如果普林斯頓大學錄取我,我就不用再花精力申請別的學校……”
這封很“拽”的來信讓施一公特別意外,他從未遇到過這么自信的學生。施一公親自面試了顏寧,而顏寧的優異在面試時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就這樣,她成了普林斯頓大學錄取的首位不按規矩出牌的學生。
2000年8月,顏寧來到普林斯頓大學。這所大學也給了她大大的驚喜——建筑古樸,風景如畫,尤其是顏寧居住的研究生院宛如城堡,四面哥特式建筑環繞的天井,周圍是雪松和綠地,夜晚到處是飛舞的螢火蟲。顏寧就像一下子闖入了一個如夢如幻的童話世界。
然而,童話世界的學習壓力比起清華來更加巨大,顏寧絲毫不敢懈怠。尤其是在得知自己是學校招收的首屆中國留學生,自己的表現將影響到該校日后對中國留學生的錄取比例時,她更是緊張萬分。有一段時間,她每天只睡六個小時,每晚都是讀著論文入睡的。但這個過程對顏寧來說并不痛苦,因為普林斯頓的授課教師多是經驗豐富的老教授,經典論文甚至課本里的很多東西本就是他們的研究成果,因此,可以像講故事那樣繪聲繪色地教給學生,這讓顏寧很快進入了狀態,覺得生物學越來越好玩。她沉醉在做實驗的快樂中,享受克服挑戰帶來的成就感。
回歸故土繼續追夢
2004年底,顏寧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正在她準備繼續深造的時候,她所在的實驗室決定研究膜蛋白。這是學術界一個公認的難題,多數研究者輕易不肯涉足,但這個命題卻對顏寧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因為這項研究如果真的能做出成果,人類就在攻克癌癥的道路上往前跨了一大步。顏寧決定放棄讀博士后的機會,加入新的實驗小組。
一年后,顏寧帶領師弟師妹做出了第一個膜蛋白結構模型,也為自己攢足了在美國安身立命的資本。然而,她的道路卻在一次回北京探親的時候發生了改變。顏寧回母校清華大學時,偶然遇見了她讀大學時的系主任。系主任詢問了顏寧的科研成就,然后感嘆說:“要是你能回來任教就好了,現在咱們國家急需你這樣有想法有創建的年輕人。” 聽了這句話,顏寧忽然覺得自己應當用所學為祖國和母校做些什么。于是,她接受了清華大學的邀請,回到了祖國。
回國之后,顏寧馬不停蹄地投入到研究工作中,先后取得一系列先進成果,還在世界頂級學術刊物發表了四篇論文。顏寧是院系中最年輕的導師,也是最沒有架子的一位。她會在沒有任務的晚上呼朋喚友出去K歌吃飯,跟自己的學生一起玩“三國殺”,追《來自星星的你》……
在顏寧的帶領下,其團隊勇于進取,屢獲佳績,并于2014年6月5日在英國《自然》雜志上發表了人類有望“餓死”癌細胞的研究成果,鼓舞了許多患者和研究者。而顏寧也在“玩”科學的過程中變得越來越年輕,同事和學生們都說70后的她有著80后的外表和90后的心。這位率性女科學家的夢想就是:一輩子扎根于生物學領域,在與科學共舞的過程中收獲更多快樂。
(摘自《情感讀本》2014年10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