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俏云
朋友圈是最好的“馬桶伴侶”。
早上起來刷一遍,一天便神清氣爽。滿眼的美景、美食、表功帖、恩愛秀,無需八卦眼,便可觀天下事。一邊默念“我擦”,一邊違心地點一個贊。好像點贊可以讓自己充滿正能量似的。
最近的爆炸點,卻是某某的“皈依證”!這個一天曬八遍自拍性感照的某某,買部iPhone 6恨不得全程直播的某某,名義上po書卻假裝不經意秀出包包logo的某某,嬉笑怒罵嗔皆現場直播的某某,竟然是青燈長衫,淡泊出塵,皈依龍泉寺一年之久的某某。
五戒為佛門根本大戒,出家和在家均須秉守。單是心中不清凈,煩惱妄擾動,這一條,他就已僭越。
不可思議的是,這并非孤例。因為不知從何時起,我愕然發現身邊佛教徒多了起來,戒、定、慧、空性、實相、出離也成為觸目可及的高頻詞。
若仔細鑒別,皈依我佛的大抵不過幾類人:不缺錢的社會精英,當紅或渴望更紅的演藝界明星,小資或小知識分子,早年遭受重挫致情感倦怠者……后一種并不奇怪,自古以來,看破紅塵不過如此。而前兩種人的崛起,不得不說已然成為一種社會現象。胡潤百富榜的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內地有將近三分之一的頂級富豪自稱是佛教徒。去年《環球時報》發表的文章《漢族青年遭遇世俗挫折后轉向藏傳佛教》轟動一時,其中稱道,如今沒有什么事情比自稱信奉佛教、特別是藏傳佛教更加時髦了。
上有所好,下必盛焉。讓一件事情成為時尚,由處于上層和高位的人來引領,沒有比這更快的捷徑。信佛一事,王菲、李連杰等名流便是執牛耳者,跟風者更是不計其數。正如弗洛伊德所說,人類不可消除的不平等性的一個例證就是分成領袖和追隨者兩個階層,后者占絕大多數,他們渴望一個權威來幫他們做決定,而他們多數情況下無條件地服從決定。
對于許多財富擁有者來說,找一個上師(藏傳佛教對具有高德勝行、堪為世人軌范者之尊稱),享受草根階層所望塵莫及的“精神消費”,以此區別于蕓蕓大眾,也是一種尋找優越感的方式。能夠親近上師本身就是文化品格與階級地位的表征,簇擁在上師身后的善男信女沒一個窮人。
許多人一定見過藏人的宗教膜拜,取立正姿勢,一邊念六字真言,一邊雙手合十,高舉過頭,口手并用,誦念之聲連續不斷。而漢人對上師的崇拜,姿勢多少有點笨拙。他們喜歡仁波切的發音,啊,仁波切,舌根微卷,嘴角上揚,那種感覺像不像洛麗塔?這種情感與其說是源于信仰,不如說是源于時尚。
據統計,上師是一項頗有利潤的事業。一般上師的出場費就能達到數萬元,有名氣與聲望的就更貴了。他們活躍非常,微博,微信,出書,演講,忙得不亦樂乎。找到他們無需去西藏和印度,海淀和朝陽的某個沙龍,說不定就有他們。只需揮灑一丁點智慧的吉光片羽,就可以讓廣大信徒們熱淚盈眶。
許多人說,中國是一個沒有信仰的國度。我不敢茍同。私以為,信仰是一種神圣的約束與敬畏,是一件非常私人的東西。此心安處便是吾鄉,不必非要通過一個儀式以證明。而跟風去膜拜甚至以資炫耀,更是不必。
某日夜讀,“千峰頂上一茅屋,老僧半間云半間。三更云去逐行雨,回頭不似老僧閑”一句,竟令我寂然許久。
我相信,在那一瞬間,沒有“皈依證”,我與佛的距離也如此之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