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奇
“未來的學校教育,必須把教育的對象變成自己教育的主體,受教育的人,必須成為教育他自己的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學會生存》一書中如是說。
然反觀當下教育,無論是賞識教育、生命化教育,還是愛的教育、主體性教育等貼有各種標簽的教育,雖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推究起來大多仍是學校主動教育,學生被動甚至強迫受教育。而一些學校教育已經蛻變為純應試教育,訓練、套裝知識大行其道,并成為當今社會的一大頑癥,教育失去了本來面目。
社會學家潘光旦曾經指出在《論語》和《學記》中,不但“根本找不到一個訓字”,就“連教字也用得很省”。相反的是在《論語》中有56個“學”字,在《學記》中有48個“學”字,遠遠超過“教” 字出現的頻率。這說明真正的教育不應有、也不該有訓的成分,更不能有強迫。
蒙特梭利從人格培養的角度分析了強迫教育的危害。她說:“一個兒童,如果沒有學會獨自一個人行動,自主地控制他的作為,自動地管理他的意志,到了成人以后,他不但容易受到別人指揮,并且遇事非依賴別人不可。一個學校里的兒童,如果不斷地受教師干涉,禁止,呵斥,以至于詬罵,結果會變成一種性格上很復雜的可憐蟲。”
每一個人都有一種內在的智慧,并且具有使用這種智慧應付環境、解決問題的能力。教育者要把學生當做“一根能思想的葦草”,而不是當做容器。巴西教育家弗萊雷之所以痛斥非人的馴化教育就是源于此。
怎樣讓學生學會進行自我教育呢?
首先,提高教育者的教育素養。教育素養如能量,而能量的蓄積則來源于一生的讀書。教育者一旦擁有了言傳身教的不竭源泉,就可點燃學生的一個個知識火花。當學生的知識火花一個接著一個被點燃時,自我教育也會隨之養成。
其次,教育者要與學生建立起良好互動的“場”。找到每一個孩子被生活的保護罩所重重掩蓋的內心之美,運用教育智慧去開發它,讓每個孩子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教育者尊重學生,在此基礎你所指導學生進行的自我教育就會產生效果。
還有,保護好學生的自尊心。當學生意識、懂得并體驗到“自己今天比昨天有長進”時,自尊心就會成為自己成長過程中的美好伴侶。不過自尊心是極其脆弱的,為此蘇霍姆林斯基告誡我們:對待它要極為小心,要小心得像對待一朵玫瑰花上顫動欲墜的露珠。
最后,還要培養學生的自尊心。而培養只能用溫柔細致的教育手段,不容許采用粗魯強迫的手段。只有當一個人的心靈對良言、忠告、責備的目光等教育手段非常敏感的時候,他才能做到進行自我教育。
(作者單位:天津中學)
責任編輯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