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桂豐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這首先是關心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去觸及年輕的心靈。要掌握這一門藝術,就必須多讀書、多思考。”然而,在教師職業群體中,我們總能發現不想讀書、不肯讀書、不屑讀書的尷尬現象。許多教師總是說雜務繁忙,沒時間讀書。其實,即便閑下來,很多人的心仍靜不下來,遠離書本,遠離閱讀,以致“書卷氣漸淡,煙酒味漸濃”。所謂的雜務繁忙,不過是教師不讀書的借口。但縱有千萬種借口,作為教師,仍應使讀書成為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師德修養方面,讀書能增強人生底氣,提升教師心靈修養和道德品質。教書育人,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教師的人格去影響學生。教師未必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但教師應該具有較高的道德人格和精神涵養,這恐怕不會有太大的疑問。如何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如何安頓自己心靈家園?讀書無疑是一條捷徑。書籍是一劑讓心靈沉靜的良藥,教師不讀書,便易陷入物欲與浮躁之中,就難以堅守平凡的三尺講臺,容易出現職業倦怠、追名逐利甚至師德缺失等問題。而潛心讀書,則可以為我們打開崇高、遼闊、澄明的生命境界。譬如,讀讀《教學的道德尺度》《我們為什么做教師》《做幸福的老師》《享受教育論》《教師一定要思考的四個問題》等教育書籍,必能使教師提升修養,淡薄俗念,內心充實。
閱讀不但能讓人心靈沉靜,也能更好地將自身置于遼闊宏觀的背景中,找到教育的原點和落腳點。由于職業的特殊性,教師必須擁有較強的專業理論知識。讀書,是與智者的交流與對話,也是教師提高理論和業務水平的重要途徑。作為教師,當讀《班主任工作漫談》《愛的教育》《為師之鑒——教師心頭的那些悔與痛》時,它給我們指點迷津;讀《教師的教育藝術》《光有愛還不夠》時,它令我們豁然開朗;讀《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教師如何與學生溝通》時,它使我們走近學生的心靈。
在教學藝術方面,教師閱讀豐富,汲取越多的精神營養,他在課堂上更可能推陳出新,不斷以一個新我的姿態,站在學生面前。善于讀書的教師,每天的思想都是新的,因他總是能為自己注入新的靈感與活力。而學識淵博的教師駕馭課堂游刃有余,精彩紛呈,教師喜歡教,學生喜歡學,師生在彼此互動中互相提升,實現教學相長。近代教育家夏丏尊回憶同時代教育家、藝術家李叔同時說:“李先生教圖畫、音樂,學生對圖畫看得比國文、數學更重要。這是有人格做背景的緣故。因為他教圖畫、音樂,而他所懂得的不僅是圖畫、音樂;他的詩文比國文先生的更好,他的書法比習字先生的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的更好……”類似的例子很多,李鎮西、程紅兵、竇桂梅、魏書生等名師無一例外都熱愛閱讀。正是書籍培養了這些才望高雅的教師。也許,我們永遠無法達到他們的高度,但是,我們仍然可以通過讀書提升自己的專業素質和人格魅力,更好地服務于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
對于教師,讀書是如此的必不可少,然而我們發現,同樣是讀書,不同的人效果卻大不一樣。怎么讀?這是教師讀書的另一個問題。
首先,要廣泛地閱讀。魯迅先生曾指出,讀書有“職業的讀書”和“奢好的讀書”之別。“奢好的讀書”只注重讀書的樂趣,完全不計利害關系,也不受專業限制。“職業的讀書”,即與職業、生計有關的讀書。由于職業要求,教師讀書首先應是“職業的讀書”。“職業的讀書”,有時確如魯迅先生所說,“和木匠的磨斧頭,裁縫的理針線并沒有什么分別,并不見得高尚,有時還很苦痛”。作為教師,不管喜不喜歡,閱讀本學科的專業書籍和教育理論書籍必不可少。但這還不夠。教育是一門關于人的學問,眼光局限于某個狹小的領域內,缺乏宏闊的文化視野,很難成為一名真正意義上的優秀教師。教師不一定要發展“奢好的讀書”,但他必定得旁涉其他專業領域的書籍,如先生所言,“即使和本業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覽。譬如學理科的,偏看看文學書,學文學的偏看看科學書”。對于教師來說,文學、政治、經濟、科技等領域的書籍都要廣泛閱讀,既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蘊,也可在日常教學中從容應對。
其次,要高品質地閱讀。閱讀時,應選擇不同領域有代表性的經典作品慢慢品讀,代表性的書讀通了,可起到以點帶面、拓展延伸的作用。德國哲人尼采說,好的閱讀是“慢的藝術”,要求我們“走到一邊,閑下來,靜下來和慢下來”,“如果不能緩慢地取得什么東西,幾乎就不能取得任何東西”。要達到好的讀書效果,閱讀時須認真仔細,深入研究;要存思質疑,有自己的思考,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要“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要不動筆墨不讀書,“略作札記,以志所得,以著所疑”,或作眉批,或書旁注,或記心得,或寫感悟,內容多樣,形式自由,可以是三言兩語,也可以是洋洋萬字。在閱讀之余,多與同事交流,集思廣益,也會有不同的感悟和收獲。惟其如此高品質的閱讀,才能真正讀有所得。
再次,要堅持不懈地閱讀。“積漸成學”是讀書的規律。閱讀是一輩子的事,容不得急功近利。特級教師程紅兵說:“名師與普通教師的區別在于韌性、在于堅持。而堅持,不僅指上好每一堂課,還包括堅持閱讀。”當堅持不懈的閱讀成為習慣,成為一種生活態度,日積月累,潛移默化,知識的豐實與內心的充盈自然就能水到渠成。
(作者單位:廣東汕頭市澄海匯璟中學)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