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少勇
【摘要】凡是從事英語教學的老師都一定有一個共同的認識,那就是“閱讀是英語教學中的重頭戲”。然而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卻是英語教師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課題。閱讀量的增加,考題的設問越來越靈活,這無疑就是在向我們英語老師挑戰。多年來,筆者一直對英語閱讀教學進行觀察和總結,深深感到學生在課堂上參與的積極性較低,從而極大地影響閱讀課的教學效果。為此,我展開了對學生問卷和學習交流的調查。閱讀課教學模式一般以五個步驟來舉行:學生課前預習→教師介紹背景知識→學生朗讀課文→教師解讀語言難點→教師提出問題→核對閱讀理解。
【關鍵詞】閱讀 英語 教學模式 教學效果
閱讀是一種高度積極主動的創造性行為,是讀者根據已知的信息,已知的知識和經驗對信息進行篩選、分類和解釋的過程,是他們通過語篇這一媒體和相互作用的交際行為。我認為英語閱讀教學模式中弊端多數是教師控制過多,學生主動參與太少,創造思維難以開拓,從而破壞了閱讀這一交際性的本質特征。根據這問題我采取了“建立學習群體,達成英語閱讀教學目的”這一教學模式。
一、學習群體及其優點
課堂本身就像一個“社會”,師生共同創建一個不同的交際場所-學習群體。這個“場所”并不是我們平時所指的物質的、具體的硬環境,而是指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為達到目標和完成學習任務相互作用的場所。作為一種學習發生的場所,它能充分為學習群體各成員提供活動空間和學習內容、參照指標、行為準則和動力源泉。為此,學習群體的建立可以發揮學習間、師生間互相合作、討論的作用。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和總結,建立學習群體有以下優點:
1.出于學習者自己的需要和關注的焦點,這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內在動機,并形成自己學習的場所。當然教師的指導和啟發必不可少。
2.學習者積極參與協同合作,共享一個資源庫進行交流,各種新思想的形成主要通過協作討論產生。
3.創造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降低學生的環境型焦慮,也同時減輕性格型焦慮,提高同學們的參與熱情,使學生在頻繁的練習過程中獲益。
4.根據Rogers的人文教學理論:在課堂中構建一個和諧的人文教學環境。他強調在培養學生自我完善的過程中不斷學習、不斷改變自己。教師作為助學者,只要與學生建立起相互尊重的個人關系,才能起到助學作用。建立學習群體把學生當著活生生的人,具有全部個人特征和感覺。同時教師要關心學生的感受并尊重這些感受,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有充分的安全感。
5.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他們主動地、大膽地開口說話,表達自己的看法,拓展自己的觀點和思維方式。在對作者意圖進行推測時,可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并在教師的啟發下使學生的結論與作者的觀點趨于一致。
6.讓學生站在具有權威的角度來發表自己的意見,因為此時該群體每個成員的制度地位和角色大致平等,不像教師與學生的關系表現為“權威”與“服從”的關系。
二、建立學習群體的過程
1.準備階段。對每一輪學生,均要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了解,然后將學生按照不同性格,不同性別、不同學習成績進行分組,建立較為穩定的“學習群體”,并配之于任務。要求每組每次輪流一人當組長,對討論的要點及提出的問題加以記錄歸納并在課堂發言。第一輪當組長的人選至關重要,他將在完成任務的各項活動中處于組織者的核心地位。所以第一次要選出具有較強的主動精神,較高的語言表達水平和一定的組織能力的學生擔任。所謂萬事開頭難,只要開了好頭,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就能順利進行。
2.教師啟動。教師在本課話題中利用真實的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創設一個可理解輸入的場景,調動學生頭腦里已有的知識,并將已有的知識和即將接觸的知識自然而然地聯系起來,從而喚取學生對語言的需求,形成課堂上人際交往的總體布局。在這種交往格局中,師生關系融洽,學生情緒高漲,達到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相互合作溝通的整體效果。學生樂意接受教師的指導和幫助。學生積極投入相互協作的兩人交際活動,發揮主人翁精神,降低心理壓力,創建輕松愉快,團結合作的學習氛圍,激勵學生自愿、自覺、自主,積極地投入協作的語言交際活動。
3.學生語言和內容輸入。讓學生在教師的規定時間內完成本課閱讀材料。但學生側重語言的內容含義更接近于語言的形式結構,因而課堂上的語言活動更接近于自然的語言習得。美國運用語言學家克拉申S.Krasen在語言習得理論中指出:語言學得離不開“語言輸入”。因此語言教學的主要精力是為了學生提供最佳的語言輸入即能夠理解的、有趣的、不以語法為綱的內容。然后由學生自己找出文章中的主題思想和一些語言難點,通過學生在學習群體中互問互答的辦法來解決。
4.學生執行任務階段。此階段可稱為輸出階段,學生可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和本課課文中的額外輸入進行信息交流。教師組織學生討論,并回答相應的閱讀理解問題。接著安排各種形式的語言實踐活動,如復述、辯論、演講、小組討論、模擬對話、短劇及更自由的表達等。因為英語不同于其他基礎學科,英語教學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學自身含有實踐性和真實場景性。因此,它的學習效果以學生的學習效果為依據,而學習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參與性。認知理論認為,英語學習的過程也就是新舊知識不斷結合的過程,也是語言能力的理論知識轉化為自動應用的過程,而這種結合與轉化都必須通過學習的自身活動才能實現。
5.教師評價階段。教師對學生所作的輸出應給與客觀、扼要的總結和評價。也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與其進行對比和補充,一定要以鼓勵的語氣增加學生的自信心,降低學生的環境型和性格型焦慮,并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三、應注意的問題
學習群體的構建過程是一個復雜的系統的發展過程,其具有一定時期的階段性,階梯型和循環性。這一階段學生之間還處于一種表面的聚合,自我意識強烈,很可能用疑慮的心態在學習群體的不同區域中尋找各自的位置,慎重監控自己的行為,不能“直抒胸臆”,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習群體應發揮的作用。因此,在這個階段教師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由教師引發交往。
2.教師應以平和的方式接納與清理學生的積極、消極的心態和語氣。
3.表揚或鼓勵學生的行動或行為。
4.接受或利用學生的想法,理順、發展或拓展學生的看法。
5.教師不應站在發言者身邊,倘若如此,定會使發言情緒產生波動,他(她)可能會感到教師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自己身上。這種焦慮容易降低學生的自信,終止活躍的思路。
隨著交往時間的不斷增加,所處環境不斷發展和協調,學生開始自覺體驗群體合作帶來的成果,并能迅速進入課堂上人際交往格局的交互狀態。此階段為群體發展的高級階段。教師必須抓住這一良機,以指導者、助學者、示范者、朋友的身份維持并發展這一相融階段。在英語閱讀課堂上建立學習群體可減少學生課堂上焦慮感,激發學習動機,擴大語言輸入,拓展學生創造性運用語言的能力,促進群體合作、團體競爭,從而提高閱讀課的教學效益。
參考文獻:
[1]陳文.淺談如何提高英語課堂生成的有效性[J].校園英語(教研版),2012,11:5.
[2]陳秀峰.課外閱讀在中學英語教學中的意義和方法探析[J].校園英語(教研版),2012,11:6.
[3]侯彩萍.探索導入藝術 優化英語教學[J].校園英語(教研版), 201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