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勇
【摘 ? ?要】通過研究文本的語文特質,將文本細分為主題型、內容型、范式型、材料型四類,依據文本類型選擇相應的閱讀教學策略,確定課型,實施教學,有利于凈化教學目標,簡化教學流程,優化教學手段,強化教學效果,從而改善語文教學“少、慢、差、費”的落后現狀。
【關鍵詞】主題型 ?內容型 ?范式型 ?材料型 ?課型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2.035
什么是文本的語文特質?文本的語文特質,是指一個文本在主題、內容、表達技巧等方面所具有的可供學生學習、借鑒或利用的獨特價值。它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文本,二是學情。
研究文本的語文特質,將文本恰當分類,有利于科學合理地確定閱讀教學策略,凈化教學目標,簡化教學流程,優化教學手段,強化教學效果,從而改善語文教學“少、慢、差、費”的落后現狀。
下面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具體談談怎樣根據文本的語文特質來將文本分類,進而選擇相應地教學策略,確定課型,實施教學。
一、主題型文本與人文思辨課型
主題型文本是指以主題取勝的文本。這樣的文本在主題方面具有獨特價值,可供學生學習、借鑒。主題型文本蘊含的思想情感,負載著重大的人文價值,可以引發學生對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的關系產生思考,可以促使學生對生命、對人生發起追問和探索。
如人教版中學語文教材中的《皇帝的新裝》、《丑小鴨》、《背影》、《小狗包弟》、《老人與海》、《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等課文可以處理為主題型文本。對這類以主題取勝的文本,就應選擇主題型教學策略,即圍繞主題教學,采取人文思辨課型實施教學。
現以人教版必修一《小狗包弟》為例,談談怎樣圍繞主題實施人文思辨課教學。《小狗包弟》講述了作者家中的一條可愛的小狗在“文革”中的悲慘遭遇,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那個瘋狂時代的現實,以及小狗的遭遇留給作者心中永難磨滅的傷痛,表達了作者深重的悲憫、歉疚和懺悔之情。這篇課文的價值在于它不僅反映了“文革”所造成的人性扭曲的狀況,還展現了巴金老人對自己那深刻的反省和無情的解剖。因此,這篇文章就宜于圍繞主題教學,將核心教學目標確定為“使學生正確認識人性并感悟作者勇于解剖自己、敢于講真話的精神”。
二、內容型文本與操作應用課型
內容型文本是指以內容取勝的文本。這樣的文本在內容方面具有獨特的價值,可供學生學習、借鑒。這里所說的內容包含科普小品介紹的科技知識、文化論文闡述的文化規律或文化特征。如人教版中學語文教材中的《宇宙的邊疆》、《動物游戲之謎》、《咬文嚼字》、《談中國詩》、《中國建筑的特征》等課文可以處理為內容型文本。對這類以內容取勝的文本,就應選擇內容型教學策略,即圍繞內容教學。根據文本內容的特征,可以相應采取操作應用課型、理解點評課型、創讀創寫課型、誦讀積累課型實施教學。
上述四種課型,限于篇幅,難以全部展開詳述,這里僅談談怎樣根據文本內容實施操作應用課型教學。
人教版必修五《咬文嚼字》是朱光潛先生的一篇學術隨筆,文章講“咬文嚼字”,實際上就是從語言文字的層面講文學鑒賞。因此,在處理這篇課文時,就不要在寫作思路、論點、論據等方面糾纏,而應該圍繞內容教學,把“掌握咬文嚼字的方法,并應用于實踐,提高文學鑒賞能力”作為核心教學目標。
筆者執教《咬文嚼字》,共分兩個步驟,第一步總結方法:指導學生通過文章談到的“郭老改句”、“《史記》李廣射虎一段的改寫”、“僧推月下門一句的推敲”“《惠山小龍團》三、四句的剖析”四個例子分別總結出咬文嚼字的四個方法:調整句式,增減字數,煉字錘詞,善用聯想;第二步實踐應用:出示三個例題,引導學生將咬文嚼字的方法應用于文學鑒賞實踐。
(1)“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能否改為“流入海”?
(2)分析“你怎么了?”與“怎么了,你?”在表達上有什么差異?
(3)下面是魯迅《社戲》中一段寫看戲的文字:
“(扮演的多是名角,其一就是小叫天。)……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亂打,看兩三個人互打,從九點多到十點,從十點到十一點,從十一點到十一點半,從十一點半到十二點——然而叫天竟還沒有來。”
有人覺得這段文字啰嗦拖沓,把它改寫成“然而我從九點多看到十二點,叫天竟還沒有來。”是原文好呢,還是改寫更佳?說說你的看法。
三、范式型文本與語技訓練課型
范式型文本是指以表達技巧取勝的文本。這樣的文本在表達技巧方面具有獨特的價值,可供學生學習、借鑒。這里所說的范式是指文本在表達技巧(即藝術手法、結構技巧、語言修辭)方面,具有鮮明的樣板示范功能,這種表達范式可以用來作為學生的寫作示范素材,訓練學生某項寫作技能。范式型文本應該選擇范式型教學策略,圍繞文本某項表達技巧,采取語技訓練課型實施教學。如人教版中學語文教材中的《羚羊木雕》可以將核心教學目標確定為“學習寫作千姿百態的‘說”,又如《社戲》可以將核心教學目標確定為“學習寫作多彩多姿的‘想”,再如《拿來主義》,可以將核心教學目標確定為“學習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表達抽象的道理”。
四、材料型文本與語言運用課型
材料型文本是指作為語言應用訓練材料的文本。這類文本在主題、內容、表達技巧等方面沒有什么獨特價值可以作為核心教學目標,因此,在教學這類文本時,就宜于把它作為學生進行語言應用訓練的材料。人教版中學語文教材(尤其是初中課本)中的大部分文章都可以處理為材料型文本。對這類文本,應該采取語言應用訓練策略,實施語言運用課型教學,組織學生進行和語言有關的積累和訓練活動,即針對文本特點訓練語感、積累詞語句式、揣摩詞語句式、研究語序、仿句、縮寫、改寫、續寫、擴寫、補寫、取小標題等等。對材料型文本采取語言運用型教學策略,實施語言運用課型教學,就是以語言應用的方式鑒賞主題、內容和表達技巧,要點在淺文深教,難文易教,短文豐教,長文簡教。那些經驗豐富、技藝高超的優秀教師都善于實施語言運用課型教學,著名特級教師王君老師更是個中高手,她是這樣簡潔明快地教學《棗核》一文:1.朗讀課文說目標;2.重擬標題點主題;3.咬文嚼字解主題;4.辨析疑段破主題;5.修改結尾扣主題。
文本類別與教學課型研究,是近年來語文閱讀教學研究領域中出現的一個新課題。王榮生教授開風氣之先,首倡文本類型研究,從理論角度提出了“定篇”“例文”“用件”“樣本”學說,王君老師則是呼應在后,根據自己豐富的教學實踐,提出了“文本特質與課型創新”研究,在他們的研究成果的啟發之下,筆者結合名師教學案例與自己的教學實踐,對“文本分類與課型研究”進行了深入的思考與探索,以上便是筆者初步研究的點滴心得,不揣淺陋,就教于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