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媛媛
摘 要:歷史博物館是眾多博物館里有主題性性質的博物館,它的主要職能是收藏歷史類藏品和實現藏品對現今社會的意義。歷史博物館有助于人們傳承優良文化傳統,追溯時代發展軌跡,通過藝術手法、空間構造等表現形式將信息傳遞給大眾。
關鍵詞:社會功能 展示形式
一、歷史博物館的社會職能
歷史博物館是文物遺址與文物藏品同時存在的展示建筑,這類博物館比單一以藏品收藏為主的陳列館更具專業性和真實性,如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是一個組合型的大型歷史遺址類博物館,它涵蓋白公館、渣滓洞、八路軍辦事處舊址、曾家巖等歷史遺址,在這些歷史遺址里存放著當時發生過的歷史事物,將這些珍貴的歷史遺跡和文物得以長久保存和發揮其在現今社會的功能,它的職能便是:(一)保護管理職能,確保文物遺跡和文物藏品的安全,將那些分散的、地理位置偏僻的、保存條件惡劣的文物匯集到保管條件較好的綜合性博物館,進行集中管理。(二)教育職能。公益性事業單位的遺址博物館,以傳播歷史文化的職責,通過陳列展覽的手段,達到推動教育的目的。(三)喚起記憶。在展廳內建造場景,利用場景復原配以文字說明描繪過去的時代曾經發生的故事。(四)傳播民族文化、開發旅游職能。通過陳列展覽,以文物實物和文字表述將文化信息傳播,讓參觀者感悟歷史,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推進社會文明的進程,提高全民素質。
二、歷史博物館的展示形式
歷史博物館的陳列展覽,是一種專題性展覽,版面內容的展示強調以最簡單直接的表現形式去傳遞豐富的歷史信息。歷史類博物館與其他博物館有所區別,它的展品多為價值較高的歷史文物、文獻,展示的是重大的歷史事件和歷史沿革。在展示形式上,展覽的長期性與固定性是設計需要考慮的。
(一)歷史博物館的展示手法
歷史博物館的展示手法眾多,不過都需要將空間與時間、理性與感性、歷史與將來、遺址與建筑、物質與意識高度達到高度統一。利用展示的方式、藝術的手法追溯歲月發生的重要事件,回答或表述“這兒究竟發生了什么”這個問題。在展示手法上主要分為三類:(1)圖文相結合展示。用文字說明、圖片展示講述發生在某一時間段的故事,引領觀眾的思路走向某個歷史時段,獲得相關的歷史知識。在這種展示設計中,嚴格按照一段歷史時間的主線輔以若干支線,并在整個展廳中貫穿一個主題內容。觀眾參觀展覽,通常是以行走或偶爾駐足的觀看狀態,在展覽中文字不宜過多或多小,以免影響視覺傳遞。(2)實物展示。作為歷史博物館一定有收藏的珍貴實物作為展示,實物類展示比圖文展示更有說服和吸引力,將實物在展柜里一一擺放,投以燈光照射,旁邊輔以文字說明,觀眾自然就會迅速地被實物吸引,達到較好的展示效果。(3)綜合類展示。現代的歷史博物館應打破原來傳統的陳列展覽形式,觀眾不愿僅僅被說教或灌輸傳統精神教育,希望在更高的精神享受中獲得感知。除了圖文、實物展示,現代展覽也應用新型科技手段如:全息投影、語音導覽、視頻播放等。在博物館的對外宣傳表現手法也多種多樣,融合歷史音樂、歷史戲劇、話劇等讓觀眾提升精神境界,在藝術形式上推陳出新。
(二)歷史博物館的空間元素構造
展廳是一個構造空間,通過不同的物件、形體、材料等組合成一個有趣的有實用價值空間。(1)墻體。作為組建版面的基礎設施,在展廳里除了本身空間里存在的墻體,還可以因展覽內容的需求,建造出一些新的墻體,形成一種特殊的空間環境。比如將某些墻體半圍起來,使之成為一個封閉式空間;或者將某些墻體建造成曲折的造型,凸顯出某種意境,給觀眾以豐富的視覺體驗和心理感受。(2)頂部的處理。在展廳的序廳部分,設計師常常作諸多考慮,想要展廳氣勢磅礴,序廳通常會做一些吊頂處理。用石膏板等材料在頂上做出不同的紋路、形狀配以大型燈飾、彩色燈光等以顯示與其他展廳頂部的區別。(3)掛架。掛架是用來懸掛展品的器材。在遺址博物館里,通常是用來懸掛歷史人物的衣服、曾經使用過的配槍、水壺、圍巾等與人相關的物品。(4)展示道具。展示道具有展柜、展架、展板等等,展柜是封閉式的設計,由木材、玻璃等各種材料用來擺放實物,展柜造型可以根據展廳環境和展示內容進行創新設計,符合環境氛圍的要求即可。展架,根據展覽預算成本,安裝簡單或復雜的展架。展板,以展墻或展架為基礎,根據展示內容用色彩、造型、材料等組成。(5)燈具。展廳里的燈具各式各樣,且具體分配在每個特定的區域。不同區域的燈具有不同的功能,在展廳的頂部采用基礎照明,使用筒燈照清參觀路線和版面信息;在展柜里使用射燈或燈條,光線強烈,吸引參觀者的注意。(6)多媒體。現今科技發展迅速,多媒體也逐漸應用在展廳里,新型的多媒體吸引著觀眾參觀的好奇心,也給展廳帶來了活力,常用的多媒體有電視視頻、電子翻書、數字沙盤、地面互動投影等,在面積較大的展廳,甚至可以采用環幕電影來播放歷史紀錄片或影視話劇。
三、結 語
隨著人民群眾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博物館也成為人們主動尋求知識的文化休閑去處。它為人們拓寬視野、豐富娛樂生活,甚至發展成為一個城市的著名景點,推動文化的交流和傳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也為歷史的紀念和傳統的繼承提供了一個永久性的場所。
參考文獻:
[1] 吳小強.博物館的類型與功能芻議[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3
作者單位: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