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東
作為人類開拓星際居住空間的“希望之土”,火星一直被認為是太陽系內最有可能發展人類移民的一顆行星。“說到宜居性,火星與月球就像是航海時代的北美與格陵蘭,顯然前者更佳。”渴望到火星探險甚至居住的科學家們不遺余力地向世人兜售這顆紅色星球的特殊魅力。
新宇宙領土的誘惑性顯而易見,自1960年蘇聯發射“火星1A號”以來,迄今已經有美國、歐洲、日本、中國等多個國家或地區開展過他們各自的火星探測計劃。一心想要成為“世界大國”的印度在這一方面后來居上,在火星探測領域成為亞洲的“領頭羊”。
當地時間2014年9月24日,該國首顆火星探測器“曼加里安”號(Mangalyaan)在太空中飛行了近10個月過后成功進入火星軌道,使印度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時也是繼美國、蘇聯和歐洲空間局之后第四個成功探測火星的國家或組織。
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Modi)在位于班加羅爾的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任務控制中心宣布:“印度已成功抵達火星。”他說,印度敢于邁入未知,并創造了歷史。
虛構的“太空競賽”
印度研究人員認為,“曼加里安”號在太空中的表現“毫無瑕疵”,堪稱完美。項目的成功是印度太空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標志著這個擁有12億人口的國家有能力完成復雜太空工程,可以作為全球發射中心發射商業、導航和研究衛星。
這場勝利毫無疑問成為印度人民自豪感集中爆發的關鍵節點,“亞洲太空競賽”鳴鑼開戰的媒體觀點又開始甚囂塵上。印度《第一郵報》就以“在中國和日本都失敗的領域印度成功了”作為標題展開報道,并稱“曼加里安”的成功并軌無疑是印度走向“亞洲一流大國”的標志性事件。
德國《南德意志報》說,每一次對于中國的超越都讓印度人驕傲,尤其是經濟低迷的現在,少有表現國家強盛的機會。印度國民中的許多人都聚集在電視前關注火星探測器的命運。
1998年7月4日,日本發射了該國第一顆火星探測器“希望號”。由于閥門故障,“希望號”在地球彈弓借力軌道飛行中未能獲得足夠大的速度增量,消耗了過多燃料。雪上加霜的是,一次強大的太陽耀斑破壞了“希望號”的計算機系統。最終,“希望號”未能進入火星軌道。
2011年,中國將自主研制的第一顆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搭載在俄羅斯的“福布斯·土壤號”探測器上,由俄羅斯的運載火箭執行發射,共同飛往火星實施探測。然而不幸的是,由于火箭故障,探測器聯合體未能進入預定軌道,項目最終失敗。
相比之下,“曼加里安”第一次發射便獲得成功的優秀成績甚至打敗了美國和蘇聯。要知道,在人類探索火星的51次嘗試中,只有21次獲得了成功。
從另外一方面來看,印度人在火星項目上一反常態的超高效率也值得稱贊。該國航天科學家勤奮上進的敬業態度與印度人一貫的懶散形象形成了鮮明對比。
“他們在發射期間一般每天工作18小時,有時甚至20小時,這樣他們就能節省更多時間和成本。”ISRO主席拉德哈克里什南如是說。
“曼加里安”從宣布開始研制到最終發射成功并進入火星軌道總共只用去了兩年零一個月的時間。CNN稱,“ISRO以驚人的速度完成了火星探測器的設計、組裝和發射。”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火星大氣與揮發物演化任務(MAVEN)探測器項目是在2008年9月宣布的,但探測器本周早些時候才進入火星軌道,這個項目總共耗時6年。
盡管全球媒體都在拼了命地渲染這場“印度教徒民族主義”的勝利,但印度官方卻對此事表現得異常低調,拉德哈克里什南就選擇低調應對類似觀點,并否認“印度是在跟中國或日本競爭”。
他表示:“我們是跟自己賽跑。我們需要付出更多努力,達到更為優秀的水準。”
成本低過好萊塢大片
如果說還有什么能比“曼加里安”創造的各項世界或地區第一更值得印度人驕傲的話,那一定是該探測器低廉的造價了。對于印度這樣一個人均收入位居世界后位的國家來說,花小錢辦大事的意義不言而喻。
《福布斯》說,印度火星探測項目總預算為45億盧比(約合0?郾75億美元),相當于一架波音787客機造價的一半,也遠低于其他國家同類項目。據悉,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去年發射的火星大氣與揮發演化探測器項目預算是6?郾71億美元。
正如莫迪所夸耀的那樣,“曼加里安”甚至都趕不上桑德拉·布洛克和喬治·克魯尼主演的好萊塢大片《地心引力》的制作成本(1億美元)。
“這顯示出印度空間項目在成本控制方面的卓越能力。”《金融時報》評論稱,印度的低廉勞動力價格無疑是一項紅利。在其他國家空間項目預算成本中,科學家和工程師的薪酬占有很大比重,而印度把人力成本控制在了預算的15%以下。
中新網稱,參加此次印度探火星任務的工程研制人員總共約2500人,團隊規模有限,人員也較年輕,平均年齡27歲。另一方面,印度工程師的工資較低,一個中層人員的月薪約為1萬元人民幣,而初級航天工程師的工資大約是每月6200元人民幣,還不到西方同類工程師的三分之一。
此外,高度國產化的制造理念也為印度納稅人省了一大筆錢。此次“曼加里安”火星探測任務本著本國產品優先采用的原則,使用的幾乎全部是印度本土開發和制造的價格較為便宜的產品,如有效載荷、測控網、探測器結構等。
在扶持本國航空航天產業鏈發展方面,印度政府向來不遺余力。在生產制造一枚火箭的成本中有60%來自于印度工業部門,如印度Antrix公司、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等。
BBC則認為,印度人在這一項目上的務實作風“幫了大忙”。
英國科研人員安德魯·科茨稱,印度方面減小了“曼加里安”號的載荷復雜程度,這意味著“曼加里安”號科學功能將弱于美國火星探測器,但印度人的聰明之處在于,他們將目光集中在了真正重要的領域,他們的研究成果能夠補足其他國家的研究。
“曼加里安”號對火星大氣其他組成成分的探測結果將和美國MAVEN火星探測器以及歐洲“火星快車”號(MarsExpress)探測衛星的觀察數據互補,這意味著印度探測器的研究成果將會是獨家的。
BBC稱,“認真地把事情做簡單”的印度人令人刮目相看。
民族主義的勝利
2014年6月,印度首都新德里連日遭遇罕見高溫天氣,8日測出47?郾8攝氏度創該市62年來最高紀錄。酷暑使新德里的電力供應負荷達到極限,多個社區出現電路故障,導致供電中斷,居民苦不堪言。當局決定通過限電等緊急措施,應對持續不退的罕見高溫。
《印度快報》10日稱,新德里已經發布應急供電措施,對政府部門、商家、學校及公共設施實施限電。路透社稱,印度電力供應系統不少設備年久失修,近年來已越來越難以滿足該國作為亞洲第三大經濟體的發展需求。
印度長期以來落后的基礎設施建設備受詬病,盡管該國的“曼加里安”探測器已創下這一領域空間探索項目的全球最低成本紀錄,仍然有輿論質疑火星探測在印度的必要性。許多人認為,印度還不如將這筆錢用在供應干凈的水和廁所上。
對此,印度官方的回答理直氣壯:如果不敢懷有偉大夢想,那他們就只能做伐木人和提水工。今天的印度太大了,不能只生活在高科技的邊緣。況且,空間技術的突破和太空探索的成功不但可以提振民族信心與國際地位,鼓勵更多的年輕人投身科技事業,而且也可以在未來轉化為科技生產力,造福民眾。
“沒人比印度總理莫迪更理解火星任務的現代化價值。”《金融時報》稱,在印度這樣一個受中產階層不安全感困擾的社會,科學日益讓位于更實際的職業生涯,比如商業、法律和工程,“曼加里安”的成功對該國勤勤懇懇卻又領著低廉薪水的科學家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鼓舞,莫迪甚至敦促每一所大學和學校花5分鐘品味這個時刻,“就像他們品味一場板球的勝利那樣。”
對今年新上任的印度人民黨而言,“曼加里安”更有籠絡印度民族主義勢力的強大功效。作為長期以來堅持“印度人和印度教優先”的政黨,莫迪與中間偏右勢力天然親近,優先發展空間技術有利于莫迪獲取基本選民的支持。
早在1975年,印度就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世紀末,印度不顧外界壓力,進行了多次核試驗;2001年成功發射了一顆通訊衛星,進入了世界上少數可以進行商業衛星發射的國家行列。近幾年印度又先后成功發射了遠程洲際導彈和月球探測器,并正在打造多艘航母。這些成就都是在印度民族主義勢力支持下邁向強國目標的一個個腳印。
成為有影響力的大國是印度幾代人的夢想,而且印度從沒有停止過實現這一偉大夢想的努力。正如印度第一任總理尼赫魯所說:“印度要么成為有聲有色的大國,要么銷聲匿跡。”
(摘自《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