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任春
摘 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精神之魂,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要求。它既是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的需要,也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為了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中學德育的“無縫”對接,本文對中學教材、課堂、校園文化、社會實踐四個方面進行了研究,下面淺談幾點看法。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學德育;對接
廣義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計劃地對社會成員在政治、思想與道德等方面施加影響的活動,包括社會德育、社區德育、學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狹義的德育專指學校德育。學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或階級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響,并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與踐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會與階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動,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養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動。
核心價值觀是社會核心價值體系基本理念的統一體,直接反映核心價值體系的本質規定性,貫穿于社會核心價值體系基本內容的各個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最深層的精神內核,是現階段全國人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體內容的最大公約數的表述,具有強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導力。黨的十八大報告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表述,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基本內容進行了凝練,是重要理論創新成果。
如何實現中學德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多元對接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去對接。
一、教材對接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在青少年學生中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要依靠課程教材來體現和落實。要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中全面體現、系統地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教育部提出: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和中小學教師要認真研究,把握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建設規律、學生身心發展和成長規律,將學生全面發展的總體要求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關內容科學、準確、完整地落實到基礎教育課程教材中。
《品德與生活》和《品德與社會》教材主編、南京師范大學教授孫彩平說:“在小學品德新編教材中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完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要針對小學不同年段學生生活狀況與身心發展水平,分層次、有側重地調整教材設計。”《歷史》教材主編、首都師范大學教授徐藍認為應該從堅持唯物史觀、確定中國史和世界史發展的基本線索、精心挑選能夠突出體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這三個層次入手。
而且各校可根據自己學校的特色和當地的教育資源自編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直接對接的德育教材。
二、課堂對接
德育課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思想實際循序漸進地進行日常行為規范、法制、國情、生命、心理健康、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等基本內容的教育。用道德、真理的力量和魅力啟迪、感染學生,逐步樹立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貢獻的志向。
語文課要充分重視課程的人文內涵,在閱讀鑒賞和表達交流的教學活動中潛移默化地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
數學課要引領學生通過各領域數學知識的學習,在逐步培養抽象、推理、想象、創造等能力的過程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在參與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等活動中發展演繹推理能力,形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科學、物理、化學、生物等課程要在引領學生揭示科學發展規律和人類對客觀物質世界的認識規律中有機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勇于探究、追求真理、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態度,養成與自然界和諧相處的生活態度,提高可持續發展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
歷史課要在了解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發展的過程中自然地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培養學生樹立唯物史觀,感悟中華文明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養成愛國主義情感,逐步確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人類的和平與發展作貢獻的人生理想。
地理課要在學習鄉土、中國、世界地理基礎知識的過程中自然地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引導學生關注全球問題以及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地理問題,使學生逐步形成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以及可持續發展觀念。
體育、音樂、美術、藝術等健康與藝術課程要引導學生在學習和掌握相關的知識、技能、技巧和參與、欣賞、鑒賞中自然地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引導學生養成鍛煉身體的習慣、健康的審美情趣和文明的生活方式,培養崇尚美好、熱愛生活、尊重創造和熱愛祖國藝術、尊重世界各國藝術的品質。
外語課要結合課文內容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特別要了解和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培養國際視野,增進國際理解。地方和校本課程要充分利用當地教育資源,生動直觀地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
各科任課教師要努力使自己既具有學識魅力又具有人格魅力,深入把握各課程的知識體系,深刻認識課程的內在規律和育人價值,使教學過程具有啟發性和感染力。
三、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社會實踐
社會實踐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生動形式,要根據各學科教學內容、綜合實踐活動課、研究性學習和專題教育要求,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安排,就近就便地在各種類型的社會資源中進行。如安全教育可到交通隊、公安派出所、急救中心、消防隊、地震臺,結合德育課、語文課、地理課等內容和安全專題教育的要求,進行現場教學和模擬訓練。關愛老人、孤兒、殘疾人教育可到養老院、兒童福利機構、殘疾人康復機構等社區機構,結合德育課和相關的主題日,進行力所能及的慰問和服務活動。健康教育可到專業運動隊、體育科研院所、心理咨詢機構、兒童保健機構,結合體育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進行現場教學。
四、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重要氛圍,要以樹立優良校風、教風、學風為核心,以優化美化校園環境為重點,以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以建設平安和諧校園為保障。
加強校風、教風、學風建設,大力營造獨特的育人氛圍,使教育和引導體現在學校生活的細微之處,體現在師生、同學之間相互關懷和相互關心之中,體現在班級、團隊組織的溫暖和鼓勵之中,體現在高年級同學對低年級同學的愛護和幫助之中。倡導學生把準備為祖國和人民做貢獻作為學習的目的,把對知識的興趣和追求作為學習的動力,愛動腦、勤動手、上好每一節課、完成好每一次作業,參加好每一次活動。
優化美化校園環境,要充分利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營造德育的良好環境,使校園內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石、一角一景都體現教育的引導和熏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校園環境的設計、維護和創造。要充分利用板報、櫥窗、走廊、墻壁、雕塑、地面、建筑物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體現教育理念,可張貼、懸掛革命領袖、英雄人物、勞動模范、科學家、藝術家等杰出人物的畫像和格言,制作、設計介紹家鄉自然風光、風土人情、建設成就的圖片和文字,繪制、創作,引導學生勤奮學習、健康生活、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參考文獻:
[1]秦 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實施綱要學習問答[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2.
[2]金祥波.形勢與政策概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3]范雪梅.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問題的理論思考[J].新校園,2014(02).
(作者單位:湖南省婁底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