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倩
每個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兩個看似離得很遠的事物之間也必然有其聯系。意識形態之間的碰撞也是一種對話,而意識形態之間的緩和也未嘗不是一種對立,如何給予不同意識形態以恰當合理的定位就成為了必然需要考慮的問題。作為中國當今時代主流意識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作為傳承民族精神的中國哲學之間也是如此。本文主要是關于如何恰當合理定位中國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問題的思考。
一、中國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主體地位的討論
新文化運動的開展將馬克思主義帶入了中國,使其在中國扎根、成長、開花和結果,并且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在此期間與中國傳統文化相互碰撞、斗爭、此消彼長,但同時也相互借鑒吸收,并且最后走向融合。隨著國學熱的興起、繼續、深化以及不斷地升溫,引發了學界關于中國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體地位大討論。大致分為兩大觀點:“馬冠儒心”和“儒冠馬心”。
1.“馬冠儒心”
很多學者在“中學強于西學”或者“中學不輸于西學”的理念支撐下,希望能在這個社會急劇轉型、人文精神嚴重貧乏的時期,能夠從文化、教育、政治等領域向傳統回歸,尋求精神寄托,重建民族文化。從經世致用的角度看中國哲學,并把它當做一種“主義”,用來作為指導思想:一方面是希望從中國傳統思想中汲取精華,以為今用;另一方面是希望通過復興中國傳統思想,改變當下西方學術文化盛行的狀況。他們認為要堅持“馬冠儒心”,確立中國傳統哲學的主體地位,把馬克思主義看做單純的外來文化,要繼承和發揚民族文化就必須要以中國傳統哲學為主體。中國傳統哲學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產物,馬克思主義是西方工業文明的產物,如果以馬克思主義為主體,那么中國傳統哲學就會失去了它的存在載體,沒有依托的中國傳統哲學還是中國傳統哲學嗎?所以,國學者們認為應該是“馬冠儒心”,吸收馬克思主義的內容和優秀成果來激活和發展中國傳統哲學,從而使傳統文化再度復興起來,成為未來中國文化的代表。
2.“儒冠馬心”
作為當今中國社會主流意識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是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唯物論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一。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兩大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唯物的、辯證的和不斷向前發展的,所以也有學者認為應該堅持“儒冠馬心”,因為當今的時代發展要求我們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主體地位。中國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社會主義國家,并且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循環文化,體現為一種“超穩定結構”,也就意味著我們不能一味的守舊。堅持“儒冠馬心”,在中國發展馬克思主義,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進行鑒辨,繼承和發揚,然后將經過“揚棄”的傳統文化納入到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體系當中。
由上所述,可以看出如何定位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成為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對于中國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定位
任何哲學都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文化是人類在改造世界的對象性活動中所展現出來的體現人的本質、力量、尺度的方面及其成果。也就是說,它是關乎人的,它存在的作用就是為人所用,文化也就是人化,哲學也可以被視為是“人”的哲學。
人有自然性、社會性和精神性三大屬性。人具有自然屬性,是自然機體的存在,具有生命力和自然力,也是具有生命機體所不可缺少的自然需要,是人得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但是人的自然屬性并不表現為人的內在本質。人的本質是人的社會屬性,人只有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才能夠進行改造自然的活動,才能有勞動生產活動,人是社會中的人,社會是人的社會。人的精神屬性是人超越自然生命和社會本質的意識的屬性,它的產生根植于人的社會生活,是人獲得了社會本質之后才具有的,它表現為一種內在超越的、心靈的境界和修養。
正是由于人具有這三大屬性,所以我們應依據人的屬性和不同哲學對于人所體現的價值,給予其合理恰當的定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體是從事實踐活動的個人,把個人自由作為其核心價值,反映社會歷史規律,體現正義價值,因此,我們把它定位于社會公共領域。中國傳統哲學是人生哲學、生命哲學,是超驗的、內在超越的,是關于個人的心靈境界和人格修養的,主要作用于個人領域,表現為精神性的存在。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