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勤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對課堂提出了新的要求,認為新課程課堂教學要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本,這就需要就對傳統的課堂教學進行改革,組建以學生為主體、研究學生學習狀態、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的新的課堂模式。
根據化學學科的特點,化學課可分為:理論課、性質課、實驗課、習題課、復習課等課型。因此分析研究不同課型對學生主體性學習的要求,新建各種“課堂教學模式”, 對于優化設計教學過程,培養學生學習的科學態度和創新思維習慣,突出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都有深遠的意義。
一、理論課教學模式
化學概念和理論是化學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這種課型的特點是課堂內容多,邏輯性強且抽象,不易理解,運用難度高。鑒于此,我采用五環節教學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體為:導入—設疑—探究—實踐—升華。它可以有效地將重點、難點分解,然后引導學生由淺入深追尋知識的線索和脈絡。具體為:
(1)導入。在課堂內容的引入時力求新穎別致,找準問題的切入點。導入的話語可以多種多樣,不拘一格。
(2)設疑。根據導入創設的情景,
把教學要達成的目標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出來,然后遵循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則不斷激發學生的興奮點。
(3)探究。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展開討論,得出結論。該環節可提倡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4)實踐。及時給出實際問題讓學生當堂解決,以達到舉一反三之效。從而加深學生對新學概念、理論的理解和認識。
(5)升華。在設疑、探究和實踐三環節的基礎上,教師可進一步歸納總結得出知識的內涵和外延,進一步明確要求,最終達成教學目標的實現。
二、性質課教學模式
化學物質的性質是中學化學教學的基礎,散、亂、泛、雜的特點使很多同學對此望而生畏。我們不妨這樣來認識:物質結構決定其性質,物質性質決定其用途、制法及存在形式,可見,掌握物質的結構是學習物質性質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可采用一線五點的教學模式,即:結構—猜想—驗證—聯系—應用。
(1)結構。從物質結構出發,引導學生分析掌握原子結構、分子結構、晶體結構等,力爭從結構角度對物質進行分類,讓學生能以物質的化學式為基礎對相應結構做出準確判斷,對結構特點做出詳盡分析,為性質的條理化學習做好基礎。
(2)猜想。讓學生根據物質結構和已學類似物質性質對新的物質性質做出猜想。
(3)驗證。在猜想的基礎上不失時機地給學生展示實物,演示課堂實驗,讓學生對自己的猜想做出判斷,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物質性質和結構的關系。
(4)聯系。根據所學物質的結構和性質,系統掌握物質的用途、制法及存在形式等,引導學生應用所學相關理論進行縱、橫向比較,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
(5)應用。適時處理教材思考題,
給出課堂練習,使學生能對所學知識加深理解,靈活應用。
三、實驗課教學模式
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一門學科,實驗課在化學課中占有較大比例。我以為,在實驗課的教學中應當發揮實驗的直觀作用,力求使實驗內容和所學知識具體化、條理化和問題化。
(1)問題。針對需要解決的問題巧妙設置懸念,引導學生的思維處于一種主動、活躍的能動狀態。
(2)討論。在提出問題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解決問題,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查閱資料,組織各種形式的討論,研究并設計出實驗探究方案,對實驗結果做出預測。
(3)操作。要求學生根據自己設計的實驗方案獨立完成實驗,在操作過程中進一步完善設計,對實驗的原理完成再認識。
(4)歸因。通過實驗的結論精心歸納和總結得出有關問題的結論,把探索中得到的知識、技能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去,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5)創新。鼓勵學生對實驗中出現的疑難點做進一步的探討和分析,突出實驗在化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培養學生勇于創新、大膽質疑的品質和精神。
四、習題課教學模式
習題課教學在化學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對于鞏固基礎知識,提升能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教學任務是“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步驟為剖析—反思—補救—鏈接。
五、復習課模式
復習課教學的組織應從學生學習角度出發,善于促進、啟發、引導和激勵學生,讓學生在理解中有創新,在運用知識水平上得以完善和升華。
復習課教學的組織過程為:預習—提問—總結—精練。
實踐證明,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對于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的養成有明顯的效果,學生能主動地全程參與教學過程,他們由厭惡化學到喜歡化學,再到學會化學和會學化學實現了質的飛躍,在課堂上他們既動腦又動手,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得以加強,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也不斷提高。
(作者單位:山東省東明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