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仁思
摘 要:鳳翔作為西部工藝美術重鎮在國內外工藝美術界已經得到了廣泛認可。鳳翔泥塑、鳳翔木版年畫、草編及秸稈藝術、刺繡布藝品等民間藝術形式琳瑯滿目,在國內外民間藝術研究界都具有較高的聲譽。本文試通過文獻資料研究的方法淺析西府工藝美術重鎮鳳翔的文化與風土,論證文化風土要素對鳳翔民間工藝美術的重要影響。
關鍵詞:鳳翔工藝美術;風土;文化
1.西部工藝美術重鎮鳳翔簡介
陜西鳳翔地區是中國歷史上極為重要的文化發祥地,是西部乃至中國的民間工藝美術重鎮。鳳翔木板年畫、鳳翔泥塑、鳳翔社火馬勺臉譜、鳳翔秸稈工藝品、鳳翔布藝刺繡等十余種傳統手工藝術品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在陜西省甚至國際民間藝術品交易市場都有著廣泛的認可度。其中鳳翔泥塑及鳳翔木板年畫可以稱得上鳳翔民間藝術雙絕,有著極高的歷史文化以及藝術欣賞價值。這些“又土又俗”的民間藝術形式與作品能夠得到藝術界以及學術界的一致認可和研究,可以說與當地的文化風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一方人催生一方文化。
2.鳳翔與其周邊地域的文化影響因素
鳳翔古時就是關中西部古“絲綢之路”若干驛站當中的樞紐重鎮。夏朝為九州之一雍州之域,歷經商、周、秦、漢、三國、北宋、元、明、清、民國至今鳳翔歷經了十三個朝代的洗禮。豐富多元的文化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茁壯成長。借由此地要道,西通甘青等軍事重鎮,東可長驅直入關中富甲之地,南接巴蜀要道,北走涇源至廣袤邊陲塞外。任何文化要發展興盛,需要長期的歷史積淀過程,同樣鳳翔極為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也為其民間藝術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據考古資料顯示,早起秦都雍城遺址就在鳳翔縣城之南,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統一帝國秦國在鳳翔建都長達294年之久。秦漢之時鳳翔關中西重鎮的形象就已逐漸形成,唐代在此設鳳翔府并稱“西京”,唐宋至今,鳳翔府一直是關中西部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鳳翔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這與陜西地區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有著一脈相承的關系。鳳翔所屬的陜西省是華夏文明發源地,在110萬年以前藍田猿人就生活于此。這樣輝煌的文化印記充分的彰顯了鳳翔所在的陜西的歷史文化底蘊。就是這樣深厚的文化氛圍醞釀滋養了這一方水土一方人,從而創造出了絢爛奇美、豐富多彩的民間工藝美術作品。在這片熱土上出生的一代代工藝美術大師則更是繼承了這樣悠久而又深厚的文化積淀,以尚禮謙恭的態度創造了無數令人震驚的曠世奇作。
3.鳳翔的地理風土要素
鳳翔是陜西工藝美術文化重鎮,這與其地理風貌上的特殊性有著莫大的關系。特征明確的地理要素也是鳳翔民間工藝美術發展傳承與興盛至今的重要因素。鳳翔縣位于關中平原西部,縣城東西寬40千米,南北長45千米,地理坐標為東經107°1034~107°3847,北緯34°2043~34°4520。西有千水相滋養,北有峰巒層峻之地勢,東、南部連以廣闊的渭北臺原,古代屬周原之域。縣境內地勢形如簸箕,東北、西北環山,東南、西南兩面低敞,中部黃土臺原,坦蕩無垠,古稱“三畤原”。紙坊河、雍水、橫水河等大小河流縱橫蜿蜒,貫穿全境,土地肥美,適宜居住。從鳳翔縣的具體地理要素分析中我們不難看出以下要素影響其發展。首先,鳳翔整體除西北部的平緩丘陵和西南部的千河谷地外,塬面完整開闊,地勢起伏不大,屬半濕潤半干旱暖溫帶季風氣候,良好的生態地理環境決定著農耕文明能夠很好地在鳳翔發展,這是藝術文化發展所必需的堅實的物質經濟基礎。與此同時,鳳翔自古以來就是文明以及藝術發展所選中的福地,周秦漢唐多個朝代都曾在此設立郡縣甚至建都。這樣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結合獨特的地域文化,是鳳翔能夠擁有眾多歷史文化遺址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原因之一。
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民間藝術更是如此——源于生活而相對而言又比其他的藝術形式更貼近于人的生活。這樣更“接地氣”的藝術形式與當地的風土文化就好比依附于土地而生的農作物和土地,也就是說要研究鳳翔土地上生長的“作物”那么我們就必須先了解鳳翔這片“土地”的性質。通過文化與風土要素的分析,才能夠更加準確地把握鳳翔獨特的藝術魅力,研究才能夠直達藝術產生的“土壤”之中。
參考文獻:
[1]李健超.陜西地理[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4.
[2](清)周方炯.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M].臺灣:成文出版社,1970.
(作者單位:咸陽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