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毅
摘 要: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結合當前高職教改的理念,根據電氣自動化專業課程的特點,進行專業課程結構優化,提高學生崗位技能,并在教學中給予了實踐。
關鍵詞:高職教改;課程優化;技能實踐
最近幾年,職業化教育呼聲很高,且國家有意將部分本科教育也納入到職業化教育。如何進行有效的職業化教育改革,本文依據電氣專業為例,提出了一些課程改革的思路。
一、教改理念的轉變
1.專業課程需要融入產業、行業、企業、職業、實踐五大要素
職業化教育要實現的是課程與工作崗位任務的對接。設置專業課程時應打破依據知識本身的邏輯設置課程和組織內容的傳統學科課程模式,轉變為以企業需要、崗位需要、工作任務需要為參照點來設置課程和組織內容;實現課程內容與崗位需求的對接。打破根據知識的完整性來選擇課程內容的傳統課程設置模式,轉變為圍繞著企業實際需求來選擇課程內容;實現教學情境與崗位工作情境的對接。我們以項目為載體實現工與學的結合,依據每項工作任務構建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完成每個任務的過程中來構建相關理論知識,并進行拓展。為走上工作崗位進行知識儲備,發展職業能力。基于理實一體化的教學課程模式是當前高職課程改革的方向。
2.高職教育的課程教學目標
針對大部分高職學生的理論基礎較差的情況,在課程教學中,我們以專業崗位能力為教學目標,以任務為載體,讓學生主要以實踐動手為主,對涉及的理論知識給予講解時,不單純以理論為主,而以應用為主,涉及的理論部分突出強調,夠用就行,使得學生在動手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能夠自己解決,最終達到具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高職教育的課程教學目標。以此為目標的教學改革,改變了課堂授課的單調,從而能調動大部分學生的積極性。
總結以上觀點,可以逐漸形成以“知識目標、能力目標、任務載體、任務訓練”的教學方法為核心的高職課程改革理念。
二、電氣自動化專業課程結構優化
1.課程安排
在高職電氣自動化專業中,專業課程一般可分為專業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包括電工基礎,模擬及數字電路,電機及電機控制等;專業課程包括PLC控制及應用,交直流調速系統,工廠供配電,電力電子等。而專業課程結構優化,就是將以前的幾門課的知識融合到一個或多個項目中,而不專一作為一門課來講授。我們以現有的實訓設備為基礎開發課程項目。如生產線設備安裝,維修與調試,供配電系統運行與維護、電梯設備運行與維護、恒壓供水系統運行與維護、電子產品安裝調試與維護等課程,這些課程有些還綜合了以前幾門專業課程的知識。
2. 課程的開發與實施
課程的開發都是以實訓設備為載體,通過實訓設備開發的課程不僅要突出動手能力,而且要兼顧知識獲得的能力,我們提出了“學習目標、能力目標、項目載體、學生主體、任務訓練”等幾個要點,以學習能力的獲得為目標,將多種課程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能力訓練融匯一體;精心設計教學情景,以項目訓練和設備操作,故障排除為載體,按照教學情境組織教學,讓學生動手成為貫穿整個課程的教學主線;并在項目中邊實踐邊學理論,針對理論內容與實際相結合,加快學生的接收能力,突出理論的應用性。同時我們與企業合作,開發課程項目,以企業需要培養定向人才。
3.課程知識評價體系的建立
評判一個學生對課程知識掌握的能力需要一個評價體系。我們設計的課程評價體系,是將以項目處理能力、知識和項目過程作為評價體系的核心,引導學生將應該掌握的必要知識及能力融入到項目中。
三、技能實踐
高職院校的教學普遍只有2年半,剩下的半年基本都是到企業進行技能實踐,學生到企業時,都有一定的就業意向,在企業的半年實習期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及個人發展方向選擇企業和專業崗位,實現自己的就業目標。
四、結語
高職教育改革的這幾年也是高職教育發展最快的幾年,高職院校的不斷增長和生源的壯大,為教育改革提供了動力,目的是培養社會所需的合格人才,讓學生畢業后,有良好的就業方向,獲得一定的社會地位。我們的課程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到有成就感,在學習中充滿激情,由被動學習改為主動學習,能夠積極參與到實踐活動中。這既強化了學生的綜合技能,而且也鍛煉和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證明,改革后的教學模式是一種實用有效的好方法。
參考文獻:
[1]楊嘉孟.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典型產品課程開發[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08(03).
[2]余一明.高職教改課程系統優化與延伸技能初探[J].價值工程,2009(12):169—170.
(作者單位:包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