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株式會社日本”這句話在世界經濟界很流行。但如果把國家比喻成株式會社的話,最近名副其實的國家就是中國。
中國持續了10多年平均8%以上的高速經濟增長,外匯儲備接近4萬億美元。如果和企業一樣用“增長與利潤”的尺度進行評價,可以說是成果輝煌。在軍事、外交、文化藝術、科學、體育等方面,中國的地位也迅速得到提升,現在中國已然成為能與美國比肩的G2國家。中國共產黨一直在成功地經營著中國。
韓國財閥與中國共產黨有很多類似之處。在“明確的所有權、長期的戰略樹立、迅速的決策與執行”方面十分相似。中央政治局常委可以說相當于董事會。中國之所以能出臺30年、50年的長期計劃并得以實施,是得益于政權的主人沒有改變。盡管在任期間接受業績評估的職業經理人是企業長期生存所必需的,但想要從外部借貸高達上萬億單位的資金從事大規模投資,想做出這種決策并非易事。業主經營者則能夠相對容易并迅速地對大規模長期投資做出決策。無論是白手起家,拿到大型船舶的訂單而投身于造船事業的鄭周永的決策,還是晚人一步加入美國與日本競爭的半導體事業的李秉喆的決策,都是以這種方式進行的。如果只用“合理”的標準來衡量,這種決策是很難理解的。
然而,最近一部分財閥的3代和4代在公司內外制造著摩擦,這是因為他們與中國共產黨的差異變大了。習近平在大學畢業后直至成為國家副主席登上中共政治舞臺之前,在地方一線工作了29年。在韓國相當于把邑·面·洞、市·郡·區、廣域市·道的長官都做了一遍。不僅是習近平,中國的領導人們都完全是在一線培養出來的,因此他們對中央的決定在一線邑·面、市·郡的落實過程了如指掌。
但韓國的財閥3代、4代們太缺乏對一線的了解。對30大集團的44名3代、4代業主進行調查后發現,他們在進入公司后平均3年半就晉升到了高管層。從一開始就作為高管加入公司的人居然多達9人。他們太早進入決策和下指示的崗位,所以不了解決策和指示在現場是依照什么樣的機制被實施的。這樣,與一線的組織成員進行溝通并感受他們處境的能力也肯定會下降。因此,總是會出現不和諧的聲音。
曾落后于工業化國家的韓國成長為制造業強國,盡管有不少失敗的案例,也有副作用,但也得益于企業財閥們發揮了優點。想加強這些優點,彌補缺點的話,需要向中國共產黨學習。財閥企業的繼承者們應該積累更多的一線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