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凝
他說,中國有很好的文化積淀,有良好的人文素養,中國傳統文化以及中國品牌被世人知曉只是時間問題
3月的北京,陽光明媚,溫暖柔和。走進東四附近的一條胡同,大街上的喧囂立刻變得寧靜。宏盟集團副主席、亞太區主席杜孟先生就住在胡同的一個四合院里。《國際公關》記者輕按門鈴,應門的是一位老先生。從大門進去,是一個長長的走廊,走廊兩旁擺放著不少綠植,它們栽在四方木盒中,木盒上有中國舊式鳥籠。穿過第一個院子進入大堂,4扇中式鏤空窗欞掛在墻上,中西融合的壁爐上擺著幾只陶罐,玻璃茶幾和中國舊式的木質椅子雖風格各異,但也相得益彰。這樣的場景讓人游離于時光機中:中國的過去和現在,西方的過去和現在,在這里交匯碰撞。被稱為“中國公關之父”的杜孟正是用這樣的方式講述他經歷的中西文化交流故事。
“做你想做的,做你認為對的”
“做你想做的,做你認為對的。”父母的這句話伴隨著杜孟成長,也指引著他前進。上世紀70年代末,剛上大一的杜孟利用假期到臺灣游玩。初到臺灣的他被這里一切都驚著了,正處于騰飛階段的臺灣讓杜孟熱血沸騰。他決定到臺灣留學,分別就讀于臺灣師范大學和臺北政治大學。后來他去北京、上海、西安等地參觀旅游,中國悠久的文化,改革開放初期呈現的蓬勃生機在他心中久久回蕩。畢業之后,他辭掉工作,毅然決定到中國發展。聽到他的想法,當時所有人都驚呆了,甚至有些朋友還揶揄他:去中國你就等著受窮吧。可職業的敏感告訴他,改革開放的中國即將迎來一場大變革。更何況,父母的那句話好像也在指引著他:去吧,去做你喜歡的事,去做你認為對的事。就這樣,杜孟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在中國的創業之路。那一年,他25歲。
談到中國公共關系行業,杜孟向記者說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有一天,他在整理有關自己的中文剪報時,發現了一樁令他哭笑不得的事情:由于他以及他所創辦的中法公司在中國公關領域的先行者地位,在1996年的某媒體上,當時只有36歲的他竟然被稱為“中國公關之父”;同樣使他引以為傲的,是當年中國首任駐美大使、中國國際公共關系協會(CIPRA)會長柴澤民先生代表協會授予他編號為001的榮譽證書。該榮譽證書是對杜孟先生在華期間為中國公共關系事業的發展做出的開創性貢獻的高度認可和鼓勵。
不管是“中國公關之父”也好,還是編號為001的榮譽證書也罷,都是在表彰杜孟為中國公共關系行業做出的重要貢獻。是他,最早將專業的公關技巧,包括危機處理和政府事務等公關傳播服務引入中國;是他,將世界諸多知名品牌,如馬氏、柯達、英特爾、ABB、拜爾、麥肯錫、肯德基、軒尼詩、諾基亞、勞斯萊斯,以及雪鐵龍汽車等眾多跨國公司成功推廣到中國;也是他,為之后中國申辦亞運會、奧運會等大型活動貢獻了力量。
“創辦一家公司對誰來說都是很難的,尤其一個外國人要在中國開公司。”想起當年在中國創辦公司的困難,杜孟至今記憶猶新。“對當時的中國人來說,‘公關還是個非常陌生的詞。公司里沒有傳真機,申請一部電話需要很長時間,打長途電話還必須經過接線員轉接,連這些最基本的辦公條件都不具備,要提供專業細致的服務就更難了,更困難的是,中國政府當時對服務行業的發展并不鼓勵。”回憶起當時的困難,杜孟感慨良多。“我到工商局辦營業執照時,工作人員甚至不知道把我的公司分到哪個類別。”回憶起當年在工商局注冊公司的情景,現在的杜孟還不禁啞然失笑。“對中國文化不了解,對中國整體環境不了解,而且我們是第一家,沒有模式可以參考。”這些都是當時實實在在的困難。
“但挑戰中蘊藏著機遇,只要克服困難,堅持做下去,你就贏了。”杜孟確實贏了。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至今,只不過30多年時間,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30多年前,中國人不知道任何國際品牌,30多年后,中國人不僅知道國際品牌,而且對品牌的歷史、產品信息都如數家珍。30多年前,中國還沒有自己的公關公司,30多年后,中國不僅有了很多本土公關公司,而且不斷走向國際,向海外推廣自己。可以這樣說,杜孟是中國社會變化和中國公共關系行業發展的見證者。
堅守道德底線,并勇于奉獻
“好人變壞人,壞得沒法比。”在清華大學的一次演講中,杜孟以這個拉丁諺語為開頭。在他看來,一個公關人員是否優秀,首要的衡量要素就是道德。成功的公關人士都有一流的名聲,在這個行業,你需要別人相信你。有些人為經濟利益而放棄道德,這對行業是很危險的。“如果客戶的目標不符合我的道德標準,我就不接受這個客戶,而這需要很大的勇氣。”杜孟談到了自己做生意的原則,“但你必須這樣,一流的公關從業人員必須知道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1995年,杜孟聯合所有公關公司簽署道德協議,以此來宣布他們的行事準則和職業操守。社會發展越來越快,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卻越來越少,這是杜孟看到的一種社會危機。
談到為何有如此強烈的道德感和社會責任感,杜孟告訴《國際公關》記者,這要感謝他在修道院的姑姥姥。兒時很多時間,杜孟是和她一起度過的。“你要有道德,你要勇于奉獻。”這是姑姥姥經常跟他說的。兒時對這句話還很懵懂的他,隨著慢慢長大越來越體會到這句話的真諦。而這句話也成為杜孟的行事準則。
2002年,杜孟當選為2002 - 2003年度北京扶輪社(籌備)主席。北京扶輪社(籌備)隸屬于全球最大的公益性機構之一的“扶輪國際”。“扶輪國際”始創于1905年,是由為支援全世界公益事業志愿付出努力的商界人士組成的一個全球性公益網絡。作為一個非宗教、非政府組織,“扶輪國際”社員主要包括外交官、學者、跨國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等。
2003年,由杜孟先生牽頭,北京扶輪社(籌備)發起,聯合國駐華機構、中國衛生部、歐盟駐華使團、美國艾滋病研究基金以及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等8家單位聯合主辦的中國第一次“預防艾滋慈善晚宴”在北京成功舉辦。該活動贏得了各方人士的一致好評,獲得2003年11月亞洲最佳公關項目獎和2004年4月紐約的Gold Sabre獎,為中國防治艾滋病工作起到了可貴的推動作用。
另外,杜孟先生所在的北京扶輪社(籌備)在中國也實施了許多資助項目,包括:為青海貧困兒童建立流動學校、扶持北京自閉癥患兒教育中心、為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兒童安排赴美免費手術治療的“生命之禮”等項目,以及捐助西藏日土縣小學教學設備項目,等等。
更值得一提的是,杜孟在2003年的北京“非典疫情”中貢獻了自己舉足輕重的力量。北京疫情暴發后,“封城”傳言、搶購風波接踵而來,4月下旬“非典”病患更是以每天百例的規模增長。當聯合國駐華協調代表萊特娜女士想到杜孟是處理危機事件的專家,并立刻找到他希望他幫助中國政府應對危機時,杜孟先生正在北京首都機場,準備登上回法國的飛機。面對萊特娜女士的邀請,杜孟毅然選擇留在北京,希望用自己積累了20多年的危機公關經驗幫助北京渡過危機。萊特娜女士聽取杜孟對當時危機形勢的分析和見解后,迅速與世界衛生組織和北京市政府進行溝通,推薦杜孟擔任協調雙方合作抗疫的高級顧問。臨危受命后,杜孟火速召集人馬,從法國緊急聘請兩位衛生危機處理專家,又從北京一家公關公司招聘一名秘書,甚至當即購入了一整套通訊設備,成立了一支精干的小分隊。之后,他們正式介入北京“非典”危機事件。
杜孟說,處理好一個危機,最重要的是得到準確的信息。盡管危機案例各有千秋,但危機處理的程序大致相同,即第一步分析情況,第二步制定策略,第三步推銷策略采取行動。于是三位危機專家從分析情況入手,分頭參加世衛和北京市舉行的各種會議,了解所有疫情信息及其傳播渠道。一個月之后,由于杜孟團隊的精誠合作和北京市政府的全力應對,以及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非典疫情得到控制,人們也不再談“非典”色變。
2006年,時任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執行主任的Dr. Peter Piot先生邀請杜孟出任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特別代表。對此,杜孟百思不得其解,他認為:應該有人比自己更有資格擔此重任,比如同為聯合國國際親善大使的著名影星成龍、比利時王妃Mathilde、挪威王妃Mette Marit等等。然而,Dr. Peter Piot先生的一番話讓他醍醐灌頂,“對于艾滋病的問題,在某種意義上,記者和公關媒體人甚至有能力比醫生挽救更多的生命,因為你們更懂‘人。”杜孟為此動容并接受了重任。隨之,他為艾滋病的預防做了大量的工作。
中國品牌被世人知曉只是時間問題
“中國五千年歷史,悠久的文化璀璨奪目,綿延不斷。”住在四合院,喜歡頤和園,迷戀京劇和昆曲,杜孟一頭扎進中國文化中。當然,讓杜孟喜歡的不光是文化,還有這里的人。“中國人胸懷寬廣,包容性很強。從改革開放到現在,中國變化如此巨大,可中國人都在包容和接受著。”暢想未來的中國品牌和公關行業的發展,杜孟信心滿滿。“與國外企業相比,中國的企業家在品牌建設方面有著更好的領導力。”為了完成《中國品牌大贏家》一書,杜孟走訪了多位中國優秀的企業家。
對于中國品牌的建設,杜孟也有著他自己的想法。品牌建設必須有一個有遠見的領導,這個領導必須要有建立品牌的愿望,以及對于建立品牌建設所需要代價的理解。建立品牌不是簡單的事情,不是做幾個廣告就能建立中國的品牌,而要依靠很多因素,如,產品質量,服務質量都很關鍵,但領導力與此有直接關系。目前中國發展非常快,企業家必須能夠經常質疑自己——我現在這個階段取得成功,實際上是因為我有某種條件和品質,但是隨著發展,有可能變成一個弱點。比如,當一個公司規模小的時候,需要嚴格管理,但當公司發展壯大的時候,領導模式就需要改變。中國企業家不乏好的領導力,關鍵是在今后如何讓管理的發展跟上企業的發展,跟上整個經濟建設的發展,有了好的領導力,必然會出現好的品牌。“中國有很好的文化積淀,有良好的人文素養,中國傳統文化以及中國品牌被世人知曉只是時間問題。華為在2014年已躋身于世界品牌行列,這是個值得高興的事情。”
宏盟集團積極應對新媒體挑戰
現在,全球數字化是一種大的發展趨勢,而數字化、新媒體的發展為公關公司的發展增添了一臂之力。而應對全球數字化、新媒體的挑戰,身為著名的戰略傳播專家的杜孟和宏盟集團高層領導正帶領宏盟積極應對。宏盟應該是最早在美國買下一些數碼公司的傳播集團,所以宏盟不是跟不上潮流的老朽,相反,他們早在十余年前就對此趨勢有所預測。在宏盟集團全球的雇員中大多數都是年輕時尚、來自創意數碼領域的人士。宏盟多年以來在杰出創意上所贏得的持續成功和長久的聲望,這些員工的貢獻功不可沒。宏盟旗下的每一個大的公司都有自己的數碼專家或團隊。“新的數字潮流正在出現,未來發展方向就是從傳統向數字過渡。我們能做的就是使我們的人才能夠獲得技能去適應未來的競爭,競爭不僅存在于數字公司,也存在于廣告公司。我們大量介紹新媒體的例子,教會管理人員新的技術。”
硬幣有兩面,事情都有利弊。社交媒體在給企業帶來便利的時候,同時也有挑戰,這樣對公關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會用社交媒體,而且還要熟練運用社交媒體。為了滿足中國對更多數字人才的需求,培養更多符合全球數字化的人,宏盟集團于2008年發起了digital:works項目。這是一個數字營銷培訓項目,旨在幫助旗下公司和品牌營銷者培養其員工的數字營銷能力。社交媒體的發展使得信息傳遞速度加快,當企業出現問題或危機的時候,要迅速做出反應。“因為人們不再是第二天從報紙才能看到新聞,現在人人都是客戶端,他們隨時隨地都能看到新聞。”杜孟這樣說道。
在世界舞臺上,越來越不能缺少中國的身影,而中國也正越來越趨向國際化。這對中國公關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但同時也有挑戰。中國品牌走向國際化,一方面要克服文化的差異、地域的差異,一方面還要面對同行業強大的競爭對手。但數字化、新媒體的快速發展相信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更多便利。
如今,杜孟已將目光從最初單純做公關轉移到投資領域。“資本注入,使得公關公司壯大,然后進行并購,這是一種趨勢。”不同于一般的并購,杜孟認為,宏盟集團的核心策略是注重自身的有機發展,即以并購的方式,謹慎并賦有戰略性目標地擴張至新領域、新區域,吸納頂尖人才。為利于自身長期的有機發展,宏盟并不采用激進的方式盲目擴張,而是更多地尋求企業文化、戰略戰術甚至財務理念的高度契合。因此,宏盟的并購并不算多,也不算快。在中國,宏盟的并購主要集中于廣告與公關領域。在公關領域,宏盟以軟鏈接的方式與本土公關公司結成戰略聯盟,有利于快速本土化、擴大市場和客戶服務范圍。在市場投資方面,宏盟集團屬于聯合合并型,注重尋求適合自身的合作對象,以擴大規模效應。同時宏盟集團鼓勵自主、崇尚創新的企業文化,讓子公司既自主管理,又協同作戰,發揮最大效率。
在杜孟撰寫的《中國品牌大贏家》一書里,他寫道,“我的中國朋友們:從北京到臺北,從上海到紐約,從香港到平遙,是你們,我的中國朋友們,在這20年的歲月里,為我的人生旅途增添了豐富色彩。”而被問到如果時光倒流,還會選擇來中國嗎?杜孟說,無知者無畏,青春的魅力就在于此,喜愛挑戰的他一定還會選擇來中國。“每個人都該來中國看一看,真的,這個地方完全超乎你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