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興婭?曾有為
摘 要:學風建設中如何真正促使學生成長和發展,是高校學風建設的實效性的體現。面對當代大學生生活的特點,通過挖掘積極的個人特質、營造積極的社會環境、促進積極的個人體驗等方式,讓高校學風建設從學校的監管式建設落實到學生的自我發現式建設,大學生生涯教育與積極心理學的有機結合為高校學風建設提供了新的視角和途徑。
關鍵詞:生涯教育;職業生涯發展與規劃;積極心理學;學風建設
一、大學生生涯教育的缺失在高校學風建設中的突出表現
1.個人生涯目標缺失突顯學生學業過程中階段性懈怠問題
新生入學階段,高校進行的相關專業方面的入學教育,能為學生提供本專業大的發展方向上的指導。但由于中學時代生涯探索與規劃意識和行動的缺乏,新生群體中的“生涯已決定者(假性定向)”“生涯未決定者”“生涯猶豫者”“生涯適應不良者”不乏其人,他們容易在考上大學這一階段性目標實現后,苦于找不到面對未來的方向和途徑,從而失去學習的動力。新生從學業規劃到職業生涯規劃的不清晰,為后續學習的懈怠埋下了伏筆。
進入大二大三學習階段,在大學這個相對自由而寬松的環境下,學業的惰性也隨之增強。課堂學習和課后延伸本來都是學校學風建設的重要方面,由于目標導向的缺失,造成人行為的盲目性和惰性。因此,能夠既重視課堂理論知識學習,又抓緊課后實踐環節進行鍛煉的學生為數不多。
畢業生階段,面對就業擇業的強大壓力,一方面,學生對課堂學習的關注大幅度減少,逃課現象屢屢發生。另一方面,部分學生表面上忙于實習找工作,但由于前期對職業生涯的探索發現和實踐都很薄弱,實習實踐甚至求職面試也多處于茫然盲目狀態。高校學風建設和傳承都因此受到不良影響。
2.對學生生涯目標引導和生涯發展內在動力挖掘的不足是高校學風建設瓶頸所在
高校學風建設是一項長效工程,優良的學風校風建設是一個長期積累、循序漸進的實踐過程。學風建設的途徑和方法是多樣化的。傳統的學風建設常常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加強學科建設、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加強管理制度建設等方式進行。這些教育方式多半著眼于課堂理論教學、知識的傳授和外在的監督手段,對學生真正的內在動力源挖掘引導不夠,對學生的學習生活在實踐體驗方面的指導幫助不夠,缺乏培養學生將價值理念轉化為行動實踐的有效途徑;學生的自我認同度不高,在學習上的主動性、積極性、參與性自然不強。學生主體層面的學風建設實踐滯后于學校管理層面學風建設要求,學風建設瓶頸由此突顯出來。
面對日漸嚴峻的就業形勢和生存壓力,學生容易產生對社會需求的誤讀,進而產生對學校和課堂教育作用認識的偏差,非此即彼地認為專業知識的學習已不再重要,只有實踐實習才是就業的法寶,從而在校園內形成一股新讀書無用論,這些現象都是對高校學風建設的現實挑戰。究其根本,大學生生涯教育缺失,特別是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的薄弱、規劃途徑的簡單化、對學生生涯發展內在動力挖掘不足等問題既是高校學風建設的瓶頸所在,更是面對挑戰突破瓶頸的契機所在。筆者認為,面對復雜的社會局勢,引入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理念和方法,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自我認知、環境認知和生涯體驗,對學風建設和學生長遠的生涯發展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大學生生涯教育中引入積極心理學的現實指導意義
隨著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與規劃的不斷發展,除了將心理測試手段運用到指導學生的職業選擇中以外,積極心理學的引入也為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與規劃提供新的理論依據和指導方向。
1.積極心理學與大學生生涯教育的服務對象都具有普世性
心理學有三個使命:第一是治療心理或精神疾病,這主要是就消極心理學研究而言;第二是幫助普通人生活得更快樂,更具創造力,這是積極心理學的重要使命;第三是發現并培養具有非凡才能的人。從心理學的發展歷程看,積極心理學最早于20世紀末從美國興起,它是從大眾的需求出發對消極心理學展開的深刻反思與超越,它從一門主要關注受害者的科學轉向為服務于普通大眾的科學。
生涯教育是一種新的教育哲學,它貫穿了每個人的一生,喚醒了人們的主動性——“只有個人在尋找它的時候,它才存在”。生涯輔導是一種人對人的服務,這種服務方式體現了整個社會或文化的成熟,即是具備突出了“對人的尊重”這個前提,體現了對人一生特別是以職業為核心的生涯發展的關照,充滿了人文情懷。積極心理學的普世性是生涯教育與之借鑒的重要前提條件。
2.積極心理學研究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研究的著眼點和范疇是一致的
積極心理學的研究范圍很廣,研究的主題包括:① 積極的個人特質,如自我決定、智慧、創造力、美德等;②積極的社會環境,如社會關系、文化規范、潛能發展的家庭影響等;③積極的體驗,如快樂、幸福感等。積極心理學家Ryan和 Deci提出的自我決定理論認為,人的三種先天需要:自主、能力、關系的需要得到滿足時,內在動機最有可能發生,人們會自然而然生成幸福感,發揮潛能,并促進社會的發展。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 “生涯輔導的若干理論,認為個人的生涯計劃或生涯決策行為是自我概念的一種實現,選擇一個‘位置,其核心的動力是由自我概念貫穿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著眼點始終觸及的是心理因素中自我概念的不斷完善與發展,如與自我認知有關的興趣、性格、人生觀、價值觀、自我效能感、自信等,與生涯規劃能力的培養有關的認知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智慧創造力等,與了解環境與職業相關的毅力、洞察力、勇氣、寬容等,這些個人特質都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也體現了自我決定理論以個體的內在動機為出發點的研究特點。生涯教育與積極心理學研究范疇的一致性,為前者提供了借鑒后者的可能性、必要性和重要基礎。
3.積極心理學的本土化過程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提供了新的理論指導和依據
正如積極心理學的創始人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賽里格曼所言,當一個國家或民族被饑餓和戰爭所困擾的時候,社會科學和心理學的任務主要是抵御和治療創傷;但在沒有社會混亂的和平時期,致力于使人們生活得更美好則成為它們的主題。將積極心理學引入到職業生涯規劃當中,通過焦點解決和交互式教練等相關生涯咨詢技術,結合高校學生生活學習實際,幫助大學生認識到,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自我實現的需要,這種需要會激發人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從而擁有改變的力量和能力。積極心理學就是幫助人們發現并利用自己的內在資源,特別是在面對職業探索、職業抉擇、職業發展時,幫助人們最大限度地挖掘自我的潛力,進而提升個人的素質和生活的品質,獲得美好的生活。
同時,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過程中對積極心理學的運用與實踐,可以為積極心理學進一步發展提供實踐研究案例,促使積極心理學在體系上更加完善。二者的互動對高校學風的持續改善和提升都會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三、大學生生涯教育與積極心理學有機結合推動高校學風建設
1.挖掘積極的個人特質,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求,樹立自我發展目標,增強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和內在動力
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無用論抬頭、課后主動學習少、考試臨陣磨槍、違紀作弊等現象是大學生在學習動機、學習紀律、學習態度和學習方式上短視功利的突出表現。短視功利性學風的出現,多半是學生自我概念、自我需求發展不清晰的表現,學生對自我性格、興趣等方面的認知不足甚至認知意識缺失,人云亦云,跟隨大流,完全迷失在他人和周遭環境的逼迫之中。
在批判這種短視功利性學風的同時,幫助學生自己挖掘出學習上積極主動的功利性目標,是生涯輔導的重要工作,也是建立良好學風的前提條件。將霍蘭德類型論、舒伯的生涯發展理論、故事敘說取向的咨詢方式運用到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與規劃的指導中,促進學生進行相關的自我探索活動,發現尊重每個人在性格、興趣、能力等方面的特質差異,強化積極的個人特質,協助個人獲得明確的自我概念,發現完善真正的自我需求,幫助學生找準自己的學習目標和方向,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從而在主動選擇的基礎上自我承諾,催生行為動力。
2.從價值觀構建的層面引導學生發現、利用好積極的社會環境條件,同時傳遞自身的正能量,積極地實現自我社會價值
生涯教育強調自由選擇和責任承擔的觀念,這促使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從個人滿足層面提升到自我實現和社會價值層面。一方面,引導學生在明確個人特質和發展方向的基礎上,進一步發現生涯中與自身特質一致的榜樣性人群,看到周圍人群中積極的環境因素,避免生涯發展中盲目性和孤獨感,在自我價值觀和自我實現的層面上更加堅定,幫助學生內心真正的安放,有所寄托。另一方面,學生也能在積極發展觀念引導下的學習活動和社會活動中,把這種生命的正能量傳播到自己周遭的社會關系中去,營造一個更加有利于自己和他人共同發展的良好校園風氣和社會氛圍,促進優良學風校風的傳承。
3.生涯教育中強調從理念到行動的體驗式教學方式推動學生學風建設實踐的落實
在部分在校大學生的觀念中,人生分為兩個階段,前半生受教育,后半生工作。這種將個人學校學習經驗和職業生涯割裂開來的觀念,容易把學校教育甚至是課堂學習看做是學習的全部,為考試而學習的后果是不能有效地將學校學習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后的學習生活中,理論與實踐失去互動效果。
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更加注重的是“顯性知識”的傳授,即是對能夠明確反思和陳述的知識的傳授,但不能傳授那種不能清晰地反思和陳述的知識,也即是“緘默知識”。這種緘默知識大量地存在于生活之中,存在于變動不居的社會環境中,“我們所認識的多于我們能言說的”,這就構成了認識和實踐行為的必要基礎。
促使高校學風建設,既要關注校園整體文化傳承發展,又要注重“以人為本”、關注個體發展,在大學生生涯教育中引入積極心理學、開展積極的心理引導為此提供一個新的觸發點。通過挖掘積極的個人特質、營造積極的社會環境、促進積極的個人體驗等方式幫助學生徹底自我發現并認識到生涯創造是自覺、自為、自主、自由的,從而促進學生學習質量和學習風貌的變化。
參考文獻:
[1]金樹人.生涯咨詢與輔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6).
[2]俞國良.現代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03).
[3]黃天中.生涯規劃——體驗式學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0).
(作者單位:西南石油大學招生就業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