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炳松
摘 要:高效數(shù)學課堂中,教師不應較多地占用課堂時間,而應讓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的見解,主動參與課堂互動,學會探究、合作,增加學生的動手操作和實踐活動,給學生親身體驗的機會。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課堂;新課程改革;課堂高效
新課程改革已實施多年,小學數(shù)學教師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和機遇,那么如何避免“穿新鞋走舊路”,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傳統(tǒng)的小學數(shù)學教學多數(shù)采用“填鴨式”教學,就是老師把課堂內容機械地灌輸給學生,不管學生接受與否。這種教學方法比較單一,枯燥無味,無法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更不能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因此教師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和教學內容的具體情況,選擇適當?shù)慕虒W方法,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充分發(fā)揮學生課堂主體作用,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教學中還要應用教材的資源,從本地、本校的特色出發(fā),選擇一些學生身邊的題材,從而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應用意識。此外,教師也可以利用小學生愛玩的天性,對于一些知識點的教學通過游戲寓教于樂。這樣方法有利于營造輕松活潑的氣氛,讓學生在游戲中收獲知識,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制造懸念,以疑激趣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興趣并不在于認識一眼就能看到的東西,而在于認識深藏的奧秘。”好奇心強是小學生共同的心理特征。著名的特級教師吳正憲老師也說:“要讓學生感受到數(shù)學知識的有趣,就要在學生面前提示出一種新的東西,激發(fā)他們的驚奇感。”這種情感能抓住學生的心,使他們迫不及待地想接近和走進數(shù)學。如在教學“三角形的分類”時,我故意給學生出示一些三角形的局部,讓學生判斷它們各屬于哪種三角形。第一次出示時,只露出一個直角,學生回答,是直角三角形。第二次只露出一個鈍角,學生回答是鈍角三角形。而第三次露出的是一個銳角,學生很干脆的回答銳角三角形。此時,我默不作聲,掀開一看,原來是直角三角形,這樣就給學生一個深刻的印象,要判斷銳角三角形只看一個角是銳角從而作出銳角三角形的結論是不充分的,只有三個角都是銳角時,才能斷定它是銳角三角形,這就克服了學生思維中的惰性,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學習數(shù)學,從而感受到數(shù)學知識的奧秒。
三、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由于受到社會的對教師的評價和有關部門用成績來衡量教師的教學水平,導致教師的教學目標變成了片面地追求成績。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方式是被動的“接受”和“掌握”。長此以往,很多學生逐步喪失了懷疑、好奇、挑戰(zhàn)的精神。在教學“有余數(shù)的除法”時,我讓學生分組去探討并動手操作:“用8根火柴棒,每4 根拼成一個正方形,可以擺幾個正方形?如果是9根小棒呢?你能先擺一擺,再用算式表示嗎?”又如在教學“能被2、3、5整除的數(shù)”時,我讓學生隨便報一個數(shù),馬上就能說出它們能被幾整除,經同學們“驗證”后感到大惑不解,紛紛要求我道出其中的“奧妙”。這樣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學生以自己動手探究過程發(fā)現(xiàn)了問題,產生了強大的學習動力,開啟心智的大門,激發(fā)學習的熱情,也才能真正領略到學習的樂趣與魅力。
四、加強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獲取知識,培養(yǎng)能力,也是素質教育所倡導的以人為本的理念的具體體現(xiàn)。因此在教學活動中要活用教材、用活教材,把一些數(shù)學知識設計成學生探討研究實踐操作的活動,讓人人參與動手操作,感知感悟,從而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也得到了發(fā)揮。在教學“認識物體和圖形”時,讓學生收集生活中常見的物品:粉筆盒、牛奶盒、易拉罐、牙膏盒、鞋盒、足球、籃球、茶葉筒、煙盒、乒乓球、魔方……在學習這一內容時,我讓每小組把這些材料分一分,并相互交流各組是怎樣分的。再讓學生摸一摸,摸完后談談自己的感受。在這樣分一分、摸一摸、搭一搭等活動中,讓學生確確實實地感知了這些物體的特征,弄清楚了它們的根本區(qū)別,為圖形概念的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給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自由,讓學生在活動中學,在學中培養(yǎng)了動手操作能力,從而使數(shù)學課堂更加高效。
總之,教學不只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在于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讓學生踴躍地參與到教學中,提高才能通過課堂教學效率。
(作者單位:福建省南靖縣豐田華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