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健
筆者在二十多年的教學生涯中,經歷了從農村到城市的幾所高級中學,也有數屆畢業班教學經歷。對于高三語文復習,可謂耳聞之,眼觀之,今談談幾點教學心得,希望能“揭出病根,引起療救的注意”。
高三語文總復習的根本是為了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提高學生高考的語文成績。但是縱觀實際復習過程,有許多教學行為華而不實,實質上與這個目的背道而馳,不僅談不上是真正培養學生讀寫能力的素質教育,也談不上是能提高學生高考語文成績的有效應試教育,而是地地道道的“偽應試教育”。
一、考試泛濫成災,“模擬”勞而無功
高考是以檢測學生高中三年最終具有的語文知識與能力為根本目的的,高考復習要以語文知識歸納和語文能力培養為根本出發點,并通過模擬考試檢測知識訓練到位情況,培養良好的考試習慣和應試技巧。那么,每周一次甚至兩次的頻繁模擬考試具備這兩方面的功能嗎?一方面,模擬考試不是統籌安排、系統命制,因而沒有太大關聯的若干套模擬試卷所涵括的知識技能無疑是交叉的、零碎的,對學生構建語文學科系統的知能框架作用不大。另一方面,頻繁的考試也沒有達到訓練學生良好考試習慣、培養學生理性應試心態的效果。教師“以考代練”是一種急功近利的做法,是語文教學的簡單化和庸俗化,其結果是技巧、雙基不牢。例如,寫作訓練,必須是寫作心理、寫作過程、常見文體、教材積累和綜合訓練的完美結合,而應試作文講究的是避實就虛、營造亮點、結構勻稱……而其出發點也是方便、取悅于閱卷老師,是重技巧、輕基礎的一種表現,甚至是對學生價值取向人格塑造的一種誤導。因此整治“過度”考試是很有必要的。
二、注重方法規律,有效指導匱乏
高考復習是方法規律的天下?!邦愋图滓冶。椒ˋBCD,步驟一二三
四,注意1234”,雖然方法規律之體系講授得差不多之后,學生還是記不牢那么多的方法和規律,即使努力記牢了,在做題的時候還是用不上。大多數學生都有這樣一個疑問:“老師自己解題時是這樣對號入座、生搬硬套的嗎?如果不是,那為什么還要向學生強調這么多的規律呢?讓學生自己看看,疑難處略作點撥不就夠了嗎?”解題指導,無須像學術論文那樣嚴謹深透,它全部的生命在于適用于學生。所以介紹的方法規律,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在數量上一定要“少”。數量一多,考試時要么沒時間一一套用,要么腦海里亂成一鍋粥。其次,在質量上一定要“精”。必須是老師深有感觸、堅信篤行的方法,才具備講的價值,才有可能內化為學生的心智技能。再次,在來源上要“實在”。簡單地講,不能來源于標準答案,而要求來源于教師的解題實踐。試想,既然有“下水作文”的說法,為什么不能有“下水考試”的做法?教師和學生一樣在規定的時間內獨立完成模擬試題,然后再對照標準答案反思解題過程與方法、規律。跟學生講這些方法和規律,比常見地對著答案想理由、說明標準答案為什么是正確的要有針對性得多,有實效得多?!跋滤荚嚒?,實際上是教師變換角色,以學生身份進行新嘗試、新體驗。也許,老師會發現自己講的絕大部分方法規律失去了用武之地,做題時也只憑借直覺語感和極為有限的幾種方法、幾個驟步而已。
所以,我們以前絞盡腦汁構建的密密麻麻的方法規律的網絡其實只需讓學生簡單地了解就可以了,而應把復習的重點放在學生反復而廣泛的閱讀、寫作、積累和訓練過程中去。教師可以示范一種規范純正的語感方式,可以示范一種簡單易行的解題過程,而復習的絕大部分時間要給學生獨立地練習、反思和總結,而需要重點強調的是反思和總結。事實上,我們并不缺少反復練習,但我們的學生絕對缺少反思和總結自己行之有效的解題方式與程序。學生被淹沒在題海訓練中,解答出題目后對同類知識的比較、辨析和對方法、規律的總結歸納被普遍地忽視,題目做得雖多,仍然不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三、忽視情感認同,人文關懷缺乏
興趣、情感對學生的意義重大,是眾所周知的一條心理規律。放眼高三語文復習實際我們會發現,對上述規律的背叛現象是較為嚴重的。
教師慣常采用的復習形式有教師系統講授專題理論知識,教師串講試卷或習題,學生默讀復習資料,死記名句、名篇和作文材料,還有每周一到兩次的高考模擬測試等,教師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已經縮水為對考試分數、名次這個終極目標的唯一關懷。其實只要是閱讀和寫作,就一定能有機地滲透興趣培養、情緒調動、情感體驗、人格培養……而這些卻大都被老師無情地摒除了。興趣和情感的缺乏,必然使學生的記憶和思維的效率降低,也必將影響對語言敏銳的感知、聯想、想象和意境的再創造,進而影響語感的形成。
可以在復習中引進各種活動,例如,競爭、演講、討論、觀摩、辯論、答“記者”問、座談等方式,而有時,僅僅是一個文采斐然的指導,一次睿智的點評,一聲激動的感嘆,一句深情的現實關懷,也能讓學生有更多參與的熱情、深刻的思辨和難以忘卻的記憶。
高三復習是艱辛而漫長的,鑒于語文知識的龐雜,語文教師尤該為學生開辟一條精當的復習之路,想學生所想、行學生愿行,相信一定可以事半功倍,少勞而多獲。
(作者單位:湖南省益陽市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