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長芬
統觀目前的語文教學,實在讓人憂慮。課堂上,經常是教師滿懷激情的講解,而學生卻早已昏昏欲睡。課后作業,學生總是先做數理化,一做就是幾個小時,可是對語文作業就草草完事。部分學生家長也認為語文難以提高,浪費時間、沒必要……不難看出,目前,語文在學生的心目中地位極其低下。
要改變現狀教師得在課堂的四十五分鐘上下功夫。因此,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成為了語文課堂教學的重中之重。那么如何優化?
首先,得想辦法讓學生對語文產生興趣,使他們愿意上語文課,喜歡上語文課。以多種方式調動他們思維的活力,讓他們體會參與課堂的樂趣,感受語文的魅力,一定事半功倍。正如教育家孔子所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那么,如何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一、利用各種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興趣
1.采用趣味導入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1)巧設問題,啟發思考。例如,
在教小說《祝福》時,筆者在課堂的開始設置了這樣的問題:“作者魯迅為什么開篇就寫祥林嫂之死,而且是死在新年的祝福聲中?”以此來啟發學生思考。
(2)渲染氣氛,調動情感。例如,教現代散文《父親》時,筆者這樣導入:“父愛深深深幾許?朱自清先生曾經用他的《背影》給予了人們深情的回答,54年后,26歲的現代作家劉鴻伏執筆寫下《父親》,再一次深情款款地向人們娓娓道來,父愛深深。讓我們一起走近《父親》,品讀感悟。”這種充滿深情的語言配上音樂立刻就讓學生進入了感念父親的情境。
(3)變換刺激,引起興趣。如學習《林黛玉進賈府》時可以讓學生觀看視頻,然后和文本進行比較分析人物,再如學習《圖片兩組》時,可以投影圖片尋找不和諧的地方并說明理由,學生對這樣的學習活動通常興趣很濃厚。
2.采用新穎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采用相應的教學方法,借助教具激發學生的興趣。如學習蘇軾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時可以借助多媒體邊展示畫面,邊播放《明月幾時有》的歌曲來渲染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也加深了學生的記憶。
記得愛因斯坦說過:“興趣和愛好是最大的動力。”如果學生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源源不斷的學習動力,從而使學習者始終保持對知識堡壘主動進攻的姿態。
二、利用教師的課堂用語來激發興趣
形象化的語言,不僅能吸引學生深刻感知教材,理解教學內容,而且還能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富有情感性的語言能感染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的情操,能讓語文課堂展現人文的魅力。例如,教現代散文《父親》時,筆者力求這堂課充滿感性的魅力,所以我認真雕琢課堂語言,包括每一個過渡語。“滿紙肺腑言,字字寫著愛。愛貫穿全篇,愛凝聚在每一個文字里,請同學們再讀課文,去尋找蛛絲馬跡,除了父子之愛,文章還有什么樣的愛在若隱若現呢?”“盡管作品沉浸著愛的光芒,但人生的艱辛,父親的苦難,作者的沉重亦揮之不去,而這種交錯相織的情感,也正是作品魅力的所在。感受真實生活,寫出真情實感。這也是作家劉鴻伏所要告訴我們的。”優美感性的語言傳遞出的是深情無限,這樣的語文課彰顯的是語言的魅力,學生又怎會不被打動?
三、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教師承擔傳道授業的任務,但不意味著教師是絕對的課堂發令者,教師必須改變觀念,讓學生成為獨立存在的個體。
在課堂教學設計上,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參與,使學生成為課堂活動的主體。
嘗試教學理論認為:知識主要是靠學生親自嘗試、探究獲取的。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充分發掘他們對生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他們主動去發覺問題,去質疑文本,然后培養他們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探究,讓學生積極去思考、去感受,鼓勵學生大膽地展示自己,讓孩子們在思想的碰撞中開拓思維,而作為教師,我們要做的是認真傾聽,必要時加以引導和指導,鼓勵大膽的、有個性的聲音,用欣賞的眼光不失時機地肯定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成功的喜悅,找到存在感和成就感,從而真正地在學習中收獲快樂。
面對目前的語文課堂危機,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勢在必行,作為教師的我們必須緊跟教改的潮流,不斷豐富自己、提高自己,以全新的理念構建自己的課堂,讓語文課充滿魅力,那么學生自然會熱情地參與課堂,積極地融入課堂,花香蜂自來。只有讓學生喜歡這一門功課,才能逐步提高語文的教學效率,才能找回本來屬于語文的主體地位。
(作者單位:江蘇省丹陽市呂叔湘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