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江
《偽裝者》《花千骨》等次第登上近期熱播劇集榜首,讓人領略到近期電視劇收視競爭之激烈。還看到過幾個諜戰劇排行榜,排在前幾位的有大家熟知的《潛伏》《暗算》《黎明之前》,開新世紀諜戰劇熱潮的《誓言無聲》在一個榜單上才排到第五。其余像《落地,請開手機》《懸崖》《國家機密2》《借槍》《誓言永恒》《專列一號》《虎口拔牙》《五號特工組》《告密者》等悉數落榜,更不要說20年前引發熱議的、算是另類諜戰劇先驅的《無悔追蹤》。
國產劇集競爭之慘烈,因上星臺和地面臺播出層面的不同,相比這幾年狂吸眼球的各類“真人秀”,一直處于一種“暗戰”狀態,收視率很難做出一個硬性排序?!傲髅襟w”時代觀眾興趣多變,也使得許多風頭一時無兩的熱劇,兩三個月就被后繼者的到來沖得無影無蹤。所以“收視率第一”固然可作為“業績”,在“單位”形形色色的報表和述職報告中充充門面,對創作的實際激勵作用并不大。不拿第一,次次“前三”又怎么樣?何況大家現在看到的收視率,調查方式多年來一直存在爭議……
前段時間電影《捉妖記》熱映,我一直很關注它的票房上升幅度。到后三分之一的檔期,明顯是潛力已發掘到極點,趕超《速度與激情7》顯得吃力。后來陸續看到一些票房上的相關新聞,覺得這個“紀錄”不超也罷?!昂汀钡镊攘Σ恍枰么髷祿碜C明,使出吃奶勁兒硬去塑造第一,反而會給導演和計劃中的續集加壓。實際上,這兩部電影的中國內地票房之爭,如果換一個角度,也可以看成是許誠毅和溫子仁兩位華裔導演的PK,都是華人在電影創作領域的最新成就,這或許比赤裸裸的營收對比,更貼近電影的本來面貌。我們的媒體有時太愛替資本家操心了,報道和評論,甚至電視上的觀眾評影,都在自覺不自覺間強化投資人視角,這對文藝的大環境而言,可不是一個多好的事。
同樣道理也可以投射到綜藝節目。繼歌唱類真人秀蜂擁而起后,明星體驗類真人秀漸呈后來居上的架勢,有些節目還帶有一定的冒險性和安全隱患,如此為數據搏命、而不是搏智,值嗎?因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社會效益,進而不自覺地給觀眾留下“拜金”的印象,這是今天所有文藝傳媒人,尤其是投資者和主管者所要警醒的。
放下票房第一、收視率第一的功利心態,去爭取好口碑,高票房、高收視率反而離創作者并不會太遠。孤注一擲、傾全部財力人力,一意瞄準“第一”,可能得不償失。這跟菜農和水果種植者,根據本年的市場情況調整來年的種植規模,頗有幾分相似。頭一年賣得好的蔬菜瓜果,第二年肯定供大于求——因為大家都一窩蜂去種。大紅的節目類型,后繼者的難度顯然大于首創者:難度會水漲船高,觀眾的新奇感卻是在逐步下降。所以說文藝的持久成功需要智取,而不是現在流行的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