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小凌
自筆者回到學校教授電影相關課程以來,將自己多年的從業經驗和學校教育體系相比照,發現雖然校園之外的電影行業喧囂熱烈,但中國的電影教育對產業甚少起到國外學校那樣的研發推動作用。
國內現行的主流電影教育體系,多數是按照電影制作的部門劃分。換言之,電影學院更多培養的是電影制作相關人才。這套教學結構和設計,是20世紀50年代電影學院建立之初師承自蘇聯老大哥的。當然,在過去幾十年的計劃經濟環境下,中國的制片廠體系也一樣是師承蘇聯的“導演中心制”,所以電影學院的人才培養和當時的制片廠體制是可以對接的,也符合當時的經濟環境。
對比之下,多數西方國家的電影大學教育基本只有兩個方向,即Film Study(電影研究)、Film Production(電影制作)。前者偏重史論研究,后者偏重動手操作,并不詳細分專業,學生基本上會把電影制作的所有內容都摸一遍,到三年級更加明確和發現自己的偏好后,再進一步深入學習。這樣的設計顯然更適應“制片人中心制”。
另外一個極大的差別是,雖然在國內電影學院及其他相關學校都有影視制片管理系或專業,可處境卻很尷尬。一方面,一個合格的電影制片人需要極強的法律、財務、金融、國際貿易知識,畢竟制片人更多處理的工作是合同報表、融資、全球銷售和結算等問題;可另一方面,在藝術院校有限的師資條件和招生標準下,很難滿足這些要求。
假如說除了管理系之外的其他各系都算“創作類”專業的話,那么管理系大致應該歸為“商科”。在國外,商科教育與時俱進,教科書幾乎每年都變,其中更替最多的是著名的失敗案例。其意義是在理論和現實間,幫助學生建立起搜集信息、整理歸納、邏輯分析、謹慎判斷的思維體系。
而在中國的相關課程上,我們最常看到的是拿公認的“票房黑馬”當案例進行成功學教學??墒牵晒膩矶疾豢蓮椭?,作為管理者最大的責任首先是規避可控的風險,避免犯前人犯過的錯誤。
還有一點尤其重要,電影自誕生之日起就從未脫離技術對其的承載作用。這正是國內電影產業欠缺的。在北影重建影視技術系(以前叫“電影工程”)是可喜的變化。然而,據筆者了解,除了北京電影學院外,其他數量眾多的設立電影教學課程的大學,卻根本沒有和技術有關的專業。
要知道奧斯卡獎的正式名稱是“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它所表彰的不只是藝術,也包括在技術層面推動電影工業發展的電影和電影人。正是藝術與科技并舉,才使得美國電影產業在全世界保持領先地位?,F在在全球熱賣的好萊塢電影,絕大多數都在技術上表現強勁。而且每過幾年,好萊塢一定會發明應用于電影制作的新技術,并將電影工業推進到新的層級。這種創新的活力是保證“唐姆斯·卡梅隆們”保有高商業價值的核心競爭力。
可反觀這10多年高速發展的中國電影行業,真正肯花時間花投資在技術研發和應用上的人少之又少,愿意通過幾年的學習和歷練成為一名優秀的、但可能默默無聞于幕后技術專才的年輕人也不多。所以,每次在電影節特效技術類獎項提名里,我們幾乎難見中國內地的工作人員。
中國電影要想真正成為一個產業,必須有一個基礎的工業技術水平和一定數量的合格“技術工人”,國外大學兼顧了人才培養和技術研發兩大使命,成為產業背后強大、穩定的推動力量。相形之下,我們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