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同歡
2014年7月7日至12日,上海復旦大學舉辦了第六屆暑期歷史地理前沿研修班,作為一名學習中國歷史地理專業的碩士研究生,我很榮幸受邀并前去參會。此次研修班邀請了全國各地各高校的碩士生、博士生和青年教師參加,召集相應領域的權威學者開展了一系列專題講座,不僅讓廣大前來學習和交流的學員面對面聆聽了專家的講授和教誨,領略了仰慕已久的諸位大家的風范,更是以此為媒介和窗口推廣、傳播了復旦的精神與文化。
這次研修班的研討主題是“中國人口史和移民史前沿研究”。眾所周知,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在中國人口史和移民史研究方面已經卓有成就,葛劍雄、吳松弟、安介生、侯楊方、路偉東等諸位專家學者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人物,他們出版有《中國人口史》《中國移民史》《中國人口發展史》《簡明中國移民史》《西漢人口地理》《南宋人口史》《歷史民族地理》等典型性的著作。除上述老師外,還有王豐、蔡泳、任遠、樊如森等學者也為我們授課,同我們交流。各位老師都拿出看家本領,圍繞“中國人口史和移民史前沿研究”,結合各自的研究專長,為學員們講授了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還多次傳授自己的治學心得及做學術需要注意的各項事宜。在師生互動的學術研討中,我們也獲益匪淺。
葛劍雄先生“歷史地理與中國人口史研究”開宗明義,從宏觀的輪廓與視角出發談問題,為接下來幾天的講座夯實了總基調。吳松弟教授“人口史研究的資料和方法:以宋代為中心”就人口數據的考證和解讀、如何進行人口史研究以及宋代城鎮人口研究展開了敘說。王豐、蔡泳二位先生具有國外留學背景,是美國著名大學的社會學和人口學領域的教授,他們所講內容的標題和圖文以英文呈現,用中文向我們講述,分別探討了自己的治學成果。侯楊方教授“中國人口史研究的關鍵性問題與前瞻”以豐富的內容、高瞻遠矚的學術眼光為我們展示了他對人口史研究的獨到見解。安介生教授“歷史時期災荒性移民研究”針對移民類型中重要的災荒性移民展開了論說,充分體現了他在這一領域的深入研究以及對歷史的深刻反思。路偉東老師“HGIS:人口史研究的新方法”把歷史地理信息系統與中國人口史研究結合起來,為我們介紹并詳細說明了傳統歷史文獻之外的這一全新的研究方法。任遠教授“當代中國人口變動和人口遷移流動”從現代人口學專業的角度探討了當代中國人口變動和人口遷移流動的狀況,引發了我們對中國近現代歷史及現實的思考。樊如森老師“清代以來蒙古草原的漢民入遷與蒙漢民眾角色地位的轉變”按照學術規范的要求中規中矩地為我們講述了這一問題,使我們對此有更深的理解。課程和討論全部結束后,副所長安介生教授作總結講話。他簡要回顧了復旦史地所輝煌的發展歷程,強調指出了復旦史地所代代相承的三大良好風氣,即愛國、奉獻,實事求是、言必有據,嚴謹、高追求。
12日下午,我獨自坐地鐵趕往上海博物館,博物館里的藏品很多,不能一一細看,到閉館時,我尚未看完,但不得不隨人流出去,此時天已下起蒙蒙細雨。根據早已查找好的路線,我就徒步向下一個目的地走去。行至上海杜莎夫人蠟像館時雨勢變大,我稍稍避雨,隨后在南京路走了很長時間,路兩邊的繁華程度令人瞠目結舌,使人暗自艷羨。然后就到了著名的外灘,陳毅廣場上新中國第一任上海市長陳毅元帥的塑像昂首矗立,注視著上海市的發展。外灘的景致格外迷人,它位于黃浦江畔,隔岸就是聞名遐邇的“東方明珠”,它的西面是由幢幢大樓組成的“萬國建筑博覽群”。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東方明珠和萬國建筑博覽群均披上了一層華麗的光彩,金碧輝煌,分外妖嬈。置身其中,讓人不由得沉迷陶醉,不忍離去。我繼續向前走,相互毗鄰的豫園和城隍廟是上海難得的兩大景觀。豫園建于1559年,是明朝時期的私人花園、著名的江南古典園林,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久負盛名的城隍廟是一處重要的道教宮觀。因為已是晚上,我無緣得進,只在門外駐足了良久。豫園和城隍廟附近的商業街與小吃城比比皆是,對于第一次去的人來說就像迷宮一般,令人眼花繚亂,也使人流連忘返。13、14日,我和隨行的同學參觀了幾個景點之后返程。
此次上海復旦之行,我收獲很多。復旦大學干凈整潔的校園、寬敞翠綠的草坪、聳入云際的光華樓、濃郁充溢的文化氣息,史地所圖書齊全、種類繁多的資料室和周到溫馨的服務、香濃醇厚的咖啡,還有旦苑餐廳美味可口的美食,都在我頭腦中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忘不了去前的艱辛、去后的驚喜,忘不了老師們激情的演講、諄諄的告誡,忘不了同學間真摯的友誼、誠懇的互助,忘不了美麗的外灘、富裕的南京路。所有的種種,都是我此行的寶貴財富,將使我一生受用。
(作者單位:西北大學西北歷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