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3年10月30日,吳稚暉撒手人寰。老友于右任為治喪委員會主任;蔣介石主祭,并題寫“痛失師表”匾額;張道藩宣讀祭文;蔣經國主持海葬。吳去世一周后,蔣經國發表紀念長文《永遠與自然同在》。蔣介石死后立銅像,還立了唯一一個陪祀銅像,即吳稚暉。
品評民國名流,一言難盡者當數吳稚暉。他懷揣中西文化,腳踏政治、文化兩條船,復雜而獨特。他是孫中山的朋友,三民主義的忠實信徒,卻為無政府主義張目。他愛國,卻又反共。馮玉祥斥他“變節為一人之老狗”;章太炎說他是“康有為門下之小吏,盛宣懷校內之洋奴”;共產黨指他為“小丑”。他是迄今為止唯一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授予“世界文化學術名人”稱號的中國人。最耐人尋味的是,他的無政府主義者同志稱他是“一個壞透了的好人”。
怪論妙言
吳稚暉富辯才,其如珠的妙言,能把稻草說成金條,能使死人開口,也能把活人笑死。他是民國的“名罵”。1907年,無政府主義者吳稚暉、李石曾等共同在法國創辦《新世紀》,鼓吹革命,發表大量排滿文章。詈罵太后、皇帝及當朝大臣,繼而罵曹錕,罵章士釗。吳用對話體寫《賣淫實狀》,把慈禧太后說成一個比娼妓還下賤的淫婦和惡魔,污穢至極。
吳稚暉罵得最刻薄的是汪精衛。不只因為汪與蔣對立,主要是汪精衛投降日本。
吳、汪本是同志,當年汪精衛在刺殺攝政王載灃時,曾寫信給吳稚暉請教如何制造炸藥,可見關系之密。汪被捕后曾作“口占”明志:“慷慨赴燕市,從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被傳頌一時。1939年汪精衛叛國逃到河內,吳稚暉奉送兩句名罵:“卿本佳人,奈何做賊。”汪精衛見后,氣得三天吃不下飯。
身為蔣介石智囊的吳稚暉,當然忘不了罵共產黨。他在一次演說中說及國共兩黨,趁機攻擊共產黨說:“國民黨實在太老大了!也太陳舊了!共產黨則確實很新鮮,又漂亮。不過國民黨好像一頂破氈帽,摘下來落在地上,被人家踏上幾腳,拾起來,抖一抖灰,戴在頭上,仍然還是一頂氈帽。共產黨呢?固然漂亮、新鮮,也正像廣東人說的‘電燈膽,可是一不小心,掉在地上,嘩啦一聲,就粉碎了。”
吳稚暉罵人,別人當然要還擊。周恩來就說他是“小丑”(1927年3月30日,于中共中央特委召開的會議上);汪精衛罵他“昏庸老朽”;馮玉祥斥他“變節為一人之老狗”;章太炎罵他是“小吏”、“洋奴”。吳稚暉倒也瀟灑,于74歲那年刻方閑章:“壽踰宣民,賊譏老而不死”自嘲。
躬耕杏壇
吳稚暉有濃厚的教育情結,曾先后設館授徒、供職南洋公學、充任國語師范校長、擔當唐山礦路學校教席、創辦里昂中法大學以及主持海外預備學校,衰年在臺灣又當“兒童團長”教習稚童。
1925年吳稚暉創辦“海外預備學校”,有人稱“海外私塾”,今人稱“少年黨校”。校址在北京東城南小街九十二號。教師是吳家老少三人。吳的兒子吳薔、女兒吳芙留英歸來,教數理化。吳本人教國學、經史。就讀的有孫科的兒子孫治平、孫治強;汪精衛的兒子汪嬰、女兒汪洵;李濟深的女兒李筱梅,以及因參加“五卅”運動被學校開除的蔣經國等20人。蔣經國年齡最大,15歲。吳稚暉充當“兒童團長”。汪洵有乃母陳璧君之風,潑辣大膽,愛胡鬧。吳稚暉善誘導,不揠苗助長,也不強求,讓學生各自展示個性。他特別喜歡蔣經國,常為其“開小灶”。
據蔣經國晚年回憶,當時有人送吳稚暉一輛人力車代步。客人走后,吳令蔣經國找來鋸子把車把鋸掉,把車身拖到書房當沙發用。蔣經國不解,吳稚暉說:“一個人有兩條腿可以走路,何必人拉,你坐在車上被人拉著走,豈不成為四條腿?”
蔣經國在這所學校只待了兩個多月便到蘇聯“革命”去了。吳說:“革命就是造反,難道你不怕丟命?”蔣說,“不怕。”吳見他語意堅決就說:“試試也好,青年人多嘗試一次,都是好的。”吳還教育他:“君子不報私仇,大丈夫不算舊賬。”蔣經國由蘇返國后,常去探望吳。1944年日寇進攻貴州,重慶震動,蔣惦記吳,勸他返成都。吳本對國民黨軍隊潰敗不滿,現對蔣介石又失去信心,不快地說:“笑話!你把我看成什么了,我是不走的,我是不逃的。”
1948年蔣經國在上海管制經濟。一個家伙持吳稚暉的信找蔣經國為自己說情。半小時后,吳又派人送一信給蔣,聲明那封信不作數,是那家伙逼他寫的,說不寫他就要死在我這里。特又函示蔣秉公辦事,該怎樣處理就怎樣處理。潰逃到臺后,蔣經國又常去請益,吳告誡他:“一個沒有被打擊過的人,是不會成人的。”“榮華富貴都是空的,一個人憑良心做事,那就好了,至于其他一切,還是能夠看得開看得遠來得好,以免自尋煩惱。”吳稚暉是蔣經國“生平最欽佩的人”。
當年在海外預備學校,吳稚暉令學生寫文章,孫中山的兩個孫子不肯寫,說那是秘書干的。吳稚暉很惱火,當即要他們抄寫“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并讓他們帶回家去與家長一道體會劉禹錫這首詩的意思。后來他在國民黨中常會上非常感慨地說:“我吳稚暉從沒用過什么秘書。好大的口氣呀,官宦縉紳之家的子弟,如不嚴加管教,是非常危險的。”
吳稚暉致力于教育的另一點是推廣國語統一運動。他獨自編了《國音字典》,制定漢語拼音表與注音符號歌,出任國語師范校長和國語統一籌備會主席。因此臺灣稱他為“國語之父”。十分滑稽的是吳稚暉自己卻言行不一,講一口無錫腔。
魏晉遺風
吳稚暉是一位傳統的知識分子。在國民黨腐敗的大醬缸里,從私德而言,他確有不少可圈點之處。他生性淡泊名利,生活儉樸,平易近人。一次在上海城隍廟春風得意樓和幾個本地人聊天,其中一人突然認出他:“你莫非是黨國要人吳稚暉?”吳大笑:“無錫老頭子,面孔都差不多,你不要看錯人!”
他平時生活尚儉,風格近于墨家。一件舊布袍,一把油紙傘不離身;外出住小旅店;一件馬褂上五顆扣子,至少一兩顆無法扣上;穿布鞋,褲腿塞在長筒襪里,活像一個土老兒。溫源寧說得有趣:“(他)那樣笨拙本身已變成一種魅力。”
在南京舉行孫中山奉安大典時,吳已65歲,有人請他坐車,他答:“無論何種馬車,我無需它!我最喜歡我這天生的兩只腿的驢子,隨處可以走得到,安步當車,最為自如。”有人說蔣介石去看他,“猶如亞歷山大帝去看那位木桶里的希臘哲人。”蔣請他住自己在黃山的官邸。吳謝絕:“住你的金窩很富,哪有我的柴窩好。”
吳稚暉一生確有許多做官的機會。他與孫中山私交頗厚,孫當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他與孫同室而居并榻而眠四載,沒有向孫謀過一官半職。
他助蔣介石“清黨”成功,南京政府建立后,老蔣多次請他出山,他均表示:“我是無政府主義者,脾氣也不好,不敢當呀!”除當了幾天國民革命軍政治部主任外,身上只有“中監委”和國語統一籌委會主席頭銜,多為閑職。1943年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逝世,重慶官場傳出吳稚暉將繼任。蔣介石也勸他。吳稚暉找出種種“理由”謝絕,還在報上發表文章說,“何必亂造謠言”。他在《我是少年》一文中說,“我們的太太公葬了一塊世代絕官的墳墓,已罰定五十代不出一官。”他不僅自己不做官,還勸過孫中山不做官,更為愚蠢可笑的是還勸過蔣介石。他曾對族侄吳慶余說:“開大會把我這個所謂‘元老請上主席臺,照相讓我站在前排,很像無錫惠山泥人‘大阿福,放在櫥子里擺擺樣子。”
1953年10月30日,吳稚暉撒手人寰。老友于右任為治喪委員會主任;蔣介石主祭,并題寫“痛失師表”匾額;張道藩宣讀祭文;蔣經國主持海葬。吳去世一周后,蔣經國發表紀念長文《永遠與自然同在》。蔣介石死后立銅像,還立了唯一一個陪祀銅像,即吳稚暉。
世人鮮知的是,這位具魏晉遺風的黨國大佬一生卻有三次對人下跪:1928年向小他10歲的汪精衛下跪,求他與蔣介石聯手反共。未果。1924年向小他1歲的孫中山下跪,求他寬容陳炯明。未果。1902年向中國駐日公使蔡鈞下跪(長跪),求他擔保9名自費留日學生入成城學校(一所日本私立貴族大學)。未果。這三次下跪似可為“這個壞透了的好人”做一筆歷史的腳注。
(《環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