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倩云
摘 要:隨著秦漢王朝的相繼建立,中國封建社會進入了發(fā)展時期。儒學家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各自的思想,其中董仲舒的社會思想影響了漢室王朝,更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本文通過對歷史資料的整理,探析儒學家董仲舒的社會思想和漢室王朝的社會治理機制。
關鍵詞:董仲舒;社會思想;獨尊儒術
秦朝覆亡后,漢朝建立,在繼承了秦留下的遺產同時,也存在著隱患。董仲舒對當時社會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套理論和方法,并運用天意和陰陽五行加以論證,形成董學。回顧歷史和分析其社會思想,不僅有利于我們了解過去社會的運行狀況和治理模式,更有助于我們探索當今社會的發(fā)展之道。
一﹑秦漢時期存在的社會問題
1.任人
殷紂“逆天暴物,殺戮賢知,殘賊百姓”,所以,“天下去殷而從周”。秦不用儒士而用“殘酷之吏”,所以國家才會滅亡。漢朝在任人方面如何呢?董仲舒認為其存在著嚴重的用人問題。“累日以取貴,積久以致官,是以廉恥貿亂,賢不肖渾殽,未得其真。”郡守﹑縣令“暴虐百姓,與奸為市,貧苦孤弱,冤苦失職”,這都是因為沒有任用賢能所造成的。董仲舒重視任人以賢,從辦太學培養(yǎng)知識分子到選拔賢才、考察賢才等提出一系列具體方法,自此,中國確立了文官選拔制度。
2.由道
漢繼秦之后,秦的“遺毒余烈,至今未滅,使習俗薄惡,人民嚚頑,抵冒殊捍,熟爛如此之甚者也”。王者本來應該“任德教而不任刑”,現(xiàn)在漢朝制度“廢先王德教之官,而獨任執(zhí)法之吏治民”。據(jù)《漢書》記載他講秦政之弊導致貧富兩極分化,分化引起社會不安定,這些社會問題也同樣出現(xiàn)在漢代社會,認為漢想治理好國家,就必須改變“任刑而不任德”的暴政。于是董仲舒提出了社會改革的主張,即遵循王者三原則,按儒家思想辦事、教育人民、講防御。
二、董仲舒的社會思想
1.人性論
要解決社會問題,首先應該了解其組成元素——人。董仲舒認為人性是先天稟賦,其中蘊含著善惡等道德觀念,不能簡單地以善﹑惡為評價,須承認人性是善惡兼具。他還提出性三品,即人性分為圣人之性﹑中人之性﹑斗筲之性。圣人之性是儒家高度理想化的人格,不必接受王者教化;斗筲之性是指品質低下的小人;這兩類人被排除在討論一般人性的特定范圍之外,只有中性之人才是討論人性善惡的對象,可以通過王者教化達到性善境界。
2.天人感應
董仲舒對天人感應進行了論證,他認為天主宰人類社會,天人之間存在著一種聯(lián)系。天人感應說有兩個含義:一方面說皇帝代表天意,人民要服從皇帝,這即是“君權神授”。另一方面要皇帝尊天保民,不要胡亂非為,這就是“神道設教”。天人感應說符合當時社會政治需要和思想狀況,因此后來學者相隨效法形成了經(jīng)學思想。
3.大一統(tǒng)
為了在政治統(tǒng)一的新形勢下確定一種合理的治國方案,以指導新王朝的政治實踐,董仲舒提出大一統(tǒng)思想,大一統(tǒng)是指天人之間的統(tǒng)一,指郡縣制國家在政令﹑思想上的整齊劃一,即統(tǒng)一于中央之政令。天人之間的統(tǒng)一有兩層含義:一為受命,二為革命。強調地上的權力或世俗政權的合法性,在于秉承天命而統(tǒng)治。而人君受命于天,若有失德,天便會顯示出種種災害與異象,以使人君反省,或另立新王。
三﹑獨尊儒術
黃老之學因適應漢初上層社會的心理需要而鼎盛一時,其適宜于因循守成,而不適用于改制創(chuàng)新。在“無為而治”政治下,權貴官僚逾制的問題日益嚴重,強化政府職能成為客觀需要,“強為”取代“無為”政治,已是歷史必然。漢武帝深知“無為而治”的黃老之學已不適應社會發(fā)展,他采用董仲舒提出的“天人三策”實現(xiàn)了社會的變革。
董仲舒對封建社會所存在的根本性問題做了研究,他的思想推動了漢武帝施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獨尊儒術對此后的政治﹑文化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以稱之為我國古代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
參考文獻:
[1]周桂鈿.董學探微[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張豈之.中國思想史[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3.
(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社會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