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宇鑫
摘 要:《藍田呂氏鄉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鄉約。它體現民間士紳階層的權力場域,是民間士紳自發以禮治教化為手段的基層控制形式。在地方領袖的倡導與組織下,成立一個互助性自治組織,推廣一鄉一村之教化與救濟,并選舉有威望有品德之人來當自治組織的首長,主賞罰。本文試就《藍田鄉約》為本,考察鄉約民規的自治屬性。
關鍵詞:藍田鄉約;自治;禮教;宗族
中國自古乃禮俗社會,傳統就有源遠流長的鄉村自治資源,遠可溯及北宋呂氏鄉約,近可證民國梁漱溟之鄉村建設實驗。
在地方領袖的倡導組織下,鄉民成立一個互助性自治組織,推廣一鄉一村之教化與救濟,并選舉出有德之人來當自治首長,主賞罰。日常事務則由成員按月輪值。定期有集會。此類地方紳士基于地方安定而定的鄉約,它與國家權力控制不同,是鄉村中以士紳為核心的權力場域對地方的規范與管理,或可稱之為士紳自治,其特點是以儒家禮法為核心。
關于這一性質,可由三方面加以分析:
1.以禮教為手段,進行道德約束,規定各種懲罰是道德約束的保障
由上文鄉約的文本形態分析可知,“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成;患難相恤”是呂氏的四個方面,包含在鄉約、鄉儀兩個部分內。主要規定處理鄉黨鄰里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規定鄉民修身、齊家、立業、交游應遵循的道德規范以及過往迎送、婚喪嫁娶等活動所要求的禮俗規定。其都符合傳統儒家禮法的道德約束。
當然,鄉約也有懲戒規定:“犯義之過,其罰五百,輕者或損至四百三百。不修之過及犯約之過,其罰一百,重者或增至四百三百。凡輕過規之而聽,及能自舉者,止書于籍,皆免罰。若再犯者,不免。其規之不聽,聽而復為,及過之大者,皆即罰之。其不義已甚,非士論所容者,及累重罰而不悛者,特聚眾議,若決不可容,則皆絕之。”此約根據過之大小,給予懲處。但這只能看成是對道德規范的維護手段,與國家刑律不可同日而語。
2.約束的目的是維護鄉村范圍內的穩定發展
因其自由組織、自治結約的性質,鄉約有著相當強的教化作用。儒家的教化,不是一種由下而上的運動,是由上而下的,“先知覺后知,先覺覺后覺”。儒家認為人有圣、哲、賢、士、凡、愚的差等,教化目的就是通過圣人,設立一個標準,讓一般人士都能夠以其為榜樣,努力向上,即“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而細看鄉約文本,則符合儒家教化禮俗規定。
3.內部組織機構設置體現了士紳階級的權力場域
《藍田鄉約》在組織形態上如下:“每月一聚,具食;每季一會,具酒食。所費率錢,合當事者主之。遇聚會則書其善惡,行其賞罰。若約有不便之事,共議更易?!笨梢?,主持議會之人肯定具備一定的經濟以及聲望號召力。簡單而言,即為鄉紳——鄉社中具有聲望、人格魅力、組織能力與公共關懷的地方精英,獨立于官府之外的自治領導者。在傳統禮法社會,不管政治是清明還是昏暗,總有一群鄉紳致力于社會構建,造福地方。
而鄉約之中規定的鄉紳的自治權力,其生成機制是自發的。鄉約基于地緣合作而把權力集中約束于以鄉紳為首的約正,出發點是教化鄉民,勸民為善,厚其民風,維護地方的穩定。在自治本質的士紳治理中,一鄉之民的“刑德二柄”則掌握在鄉紳手里。在宋代儒家的觀念里,天下是萬姓之天下,社會是我們的社會,讀圣賢書的儒家士君子,既有治理社會的責任,也有這個權利。
由此可見,鄉約是鄉民自治的制度,不是皇帝的要求。鄉約也是一個實體性組織,鄉民可自愿加入或退出,民主選舉鄉約長。傳統鄉社通過這樣一套制度與組織,維系地方秩序,實現互濟互助。這才是古代鄉約之治。
參考文獻:
[1]陳俊民.藍田呂氏遺著輯校[M].北京:中華書局,1993.
[2]蘇 力.法治及其本土資源[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
[3]劉篤才.民間規約與中國古代法律秩序[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4]李文治,江太新.中國宗法宗族制和族田義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5]袁兆春.鄉規民約與國家法關系分析——兼論鄉規民約與國家法的沖突與協調[J].濟南大學學報,2000(01).
[6]張明新.從鄉規民約到村民自治章程——鄉規民約的嬗變[J].江蘇社會科學,2006(04).
[7]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8.
[8]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作者單位: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