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胡宏
摘 要:《墳墓》是凱瑟琳·安·波特的作品,凱瑟琳的創作態度十分嚴謹,辭藻不尚絢麗,文筆樸實簡練,卻隱含著強烈的感染力與吸引力。她以細膩的筆觸探人的內心,這一點在她的作品《墳墓》中得到了體現。《墳墓》是一部關于生命與死亡的作品,作者熟練運用了象征手法,對揭示主題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嘗試研究象征手法在《墳墓》中的運用,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啟發作用。
關鍵詞:《墳墓》;凱瑟琳·安·波特;象征手法
一、前言
一直以來,美國女作家凱瑟琳·安·波特都被認為是一位深沉、嚴肅的作家。孤獨、罪惡、精神貧瘠、夢幻與現實之間的差距是她一貫善用的主題。凱瑟琳的作品文筆樸實簡練,卻隱含著強烈的感染力與吸引力。本文嘗試研究象征手法在《墳墓》中的運用,希望能給相關研究帶來一定的啟發意義。
二、《墳墓》概述
《墳墓》的故事情節并不復雜。九歲的小女孩馬蓮達與她十二歲的哥哥保羅在自家賣掉的一片空曠的墓地上玩耍,后來又去打獵。在此過程中,馬蓮達對生命體驗的懵懂逐漸變得開明,這種體驗對她成年后的經歷產生了重大影響。《墳墓》的整個故事可以被分為三個部分:一是墓地尋寶,二是打獵體驗,三是成年感悟。在這三個部分中,使用了大量的象征寫作手法。
三、象征手法在《墳墓》中的運用
1.墓地尋寶
馬蓮達和保羅來到被廢棄的墓地,對他們而言,這個地方只是意味著探險與新奇,代表著死亡形式的墓地,對兩個天真無邪的孩子來說并不恐怖,相反卻充滿著探索的樂趣。之后,兩個孩子開始在墓地中尋寶。馬蓮達發現了一個銀鴿子,保羅發現了一個金指環。他們各自被對方找到的“寶物”感興趣,所以做了交換,之后離開墓地,前去打獵。
在這一部分,生命與死亡一直交織在一起。雖然孩子們沒有注意到這一點,但是作者使用了一系列意象來詮釋這一主題。比如,土壤帶有一種甜美的、腐敗的氣味;野草富有生命力,也含著一種腐敗的氣息。這象征著生命的過程其實一直與死亡交織在一起。這一主題為后面的“打獵體驗”做了鋪墊,同時這也是本作品的一個基調。
2.打獵體驗
離開墓地之后,孩子們開始了狩獵歷程。這個歷程本身是對生命形式的探求,但是被狩獵的對象卻開始了從生存走向死亡的過程。保羅打死了一只兔子,在給這只兔子剝皮時,發現它的子宮里竟然有一窩小兔。馬蓮達親眼目睹了這個過程,她從最開始的興奮無懼到看到那窩小兔的生命形式的精彩美麗,內心漸漸蕩起了漣漪,她感受到了生命的奇跡,她仔細地碰觸著它們,內心一陣莫名的顫抖。后來,保羅將小兔放回大兔子體內,并將之掩埋在灌木叢中,這種行為類似于埋葬死人的儀式。灌木叢也和祖父母的墳墓一樣,是一個承載著死亡的形式。但是那種生命孕育與死亡息息相關的印象,卻在馬蓮達的腦海中久久不能散去。
3.成年感悟
這部分故事內容其實是對開篇部分的呼應,并達到了升華。那次狩獵后的不愉快在馬蓮達的心靈中逐漸被其他印象所掩蓋。直到二十年后,在一個異域市場中,某一個物象重新喚醒了馬蓮達隱藏在心靈深處的記憶。當她看到小販在兜售各種小動物糖果時,她感受到了莫名的恐懼。這些“豬寶寶、兔寶寶”散發著香草的味道,恰似那年在墓地中混合了香甜與腐敗的氣味。她仿佛又看到了十二歲的哥哥的面容,站在陽光下,手里擺弄著銀鴿子。在結尾部分,銀鴿子再一次出現,這與開篇部分的銀鴿子交相呼應。這可以被看作永恒與回歸,代表著生命與死亡永遠是一種無盡的輪回。而馬蓮達也終于走向成熟,走向解脫。
四、結束語
《墳墓》這篇作品以耐人尋味的象征手法,淋漓盡致地表達了生命與死亡相互交纏的主題,馬蓮達的心理變化將這一主題體現得更加凝練與具體。這使我們不得不深入思考,何謂生命?何謂死亡?只有從容面對這些問題,才能更好地直視人生,活出自己的精彩!
參考文獻:
[1]張立光.詹姆斯·喬伊斯作品中象征主義手法的運用[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4).
[2]陳 兵.逃避·反抗·痛苦——評格雷厄姆·格林的《布萊頓硬糖》[J].外國語言文學,2003,20(01).
(作者單位:九江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