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煜 張立杰
【摘要】儒家經典《論語》在很大程度上被人們看作是中國傳統倫理教化理論的起源。儒家依托“仁”建構“個體—家族—社會”的道德涵養路徑,力圖使儒學的“為己”與“利他”效用相統一。當代德育作為承載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神生產活動,必須從《論語》中汲取品德修養智慧,關注個體精神家園建構,優化德育路徑設計,化解道德教育泛政治化傾向。
【關鍵詞】《論語》;儒家;仁;道德涵養路徑;精神關懷
【作者單位】梅煜,西安科技大學;張立杰,西安科技大學。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時代化的理論形態建構研究”成果的一部分,編號:12XKS040;西安科技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計劃項目“絲綢之路經濟帶背景下提升西安城市宜居性建設研究”,編號:2016SY11。
儒家經典《論語》在很大程度上被人們看作是中國傳統倫理教化理論的起源。《論語》將“仁”的最深層次本質與人緊密結合,依托“仁”對人生存狀態進行系統化建構,并設計出相關的道德涵養路徑,意圖在個體自我精神境界的不斷提升中實現個人與社會的和諧共存。
一、發端于“仁”的德性涵養路徑
“仁”在商周時期已經出現,表達的是個體內在修養與人際交往的美德。在《論語》中,孔子將“仁”提升至個人德性修養的至高范疇,以“仁”來統攝諸如“禮、義、恭、信”等其他儒學德目。孔子將“仁”作為人諸多優良品德和理想生存狀態的總稱,即“仁”與人是密不可分的。《論語》提出:“仁者,人也。”可見“仁”代表的是人的精神實質,蘊蓄的是人的本源依據。基于對《論語》的考察,我們不難看出,儒家學說較為尊重人的生存價值,關注人的生存狀態,體現濃厚的人本主義傾向。孔子在天命上認同西周“以德配天”的天德說,但在學理中卻少言天命而關注人道,他更多的是從人自身的生存狀態來考慮“德”的問題,由此引出人的德性涵養和倫理教化命題。在《論語》中,孔子以“仁”來解構“德”,變天德為仁德,即人安身立命和生存發展應具備的道德。人與“仁”形神相依,人可以通過修養實踐提升自我對“仁”的認識和掌握程度。人修養、實踐、提升仁德的基本途徑是“愛人”,泛指關愛包括自身在內的所有人。
二、“個體——家族——社會”的道德涵養路徑
1.儒家道德涵養方法:“能近取譬”
《論語》中的“能近取譬”一詞是儒家哲學的重要命題,勾勒了儒學所提倡“愛人”的根本施行方法。清代劉寶楠在《論語正義》中認為,“近”有兩個含義,一是指自身,二是指自身周邊親近的人,“能近取譬”即推己及人,由愛自身、愛家人擴展到愛他人、愛一切人。“能近取譬”的施行過程,既是自我修習的利己過程,也是兼利家人和社會其他人的過程。換而言之,“能近取譬”最終實現的是“修己”與“安人”合二為一的人與社會和諧相處狀態。“能近取譬”的修養方法外在表現為不斷升華的“個體—家族—社會”道德涵養之路。
2.道德涵養路徑起點:個體“修身”
個體層面的“修身”是儒家道德涵養路徑的起點,體現了儒學的為己屬性。《論語》中“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這句話,一語道出“仁”對個體生存不可或缺的價值,即一定程度上“仁”就是引導與啟示個體安身立命的真諦,個體自我體認“仁”的過程即是“修身”的過程。首先,《論語》強調“人非生而知之”的觀點,主張通過教師傳授和學生學習來認知詩、書、禮、樂、易等知識,促使個體感悟其中的內涵;其次,《論語》主張“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焉”的道德反省和道德克制,通過“由破而立”的方式不斷加深對“仁”的準確把握;最后,《論語》強調“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個人行為準則,主張個體對“仁”的道德體認要遵循“禮”的要求,并在言行中予以實踐。在儒家看來,內在習“仁”以積累仁德,外在從“禮”以明確等級名分,個體由此而認識安身立命之道,達到獨善其身的效果。
3.道德涵養路徑外延:家族“孝悌”
家族層面的“孝悌”是儒家道德涵養路徑的外延,體現的是儒學的愛親屬性。《論語》將個體“修身”引入家庭環境,提倡個體施行“孝悌”的家庭倫理道德規范,以愛親的德性實踐方式,實現自我精神境界提升與家族倫理道德秩序的確立,進而在家族內部建立起個體相互和諧的生存環境。
4.道德涵養路徑升華:社會“德政”
社會層面的“德政”是儒家道德涵養路徑的升華,體現了儒學的利他屬性。儒家提倡個體德性修養的高級階段,要超越血緣關系的局限而將愛己、愛親的道德修養實踐推及整個國家乃至全社會層面,以最大利他化來實現自我修養最佳化。為此,《論語》主張“學而優則仕”,鼓勵個體進入政治生活領域、用施行“德政”的方式以仁愛教化萬民。“德政”是“修身”的最高層次,也是“仁”“禮”“孝悌”應用于政治統治的具體闡發。
三、《論語》道德涵養路徑的當代德育啟示
《論語》展現的儒家道德涵養路徑是基于個體精神關懷,以“仁”給予個體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樹立個體崇高的人格理想與信仰,肯定個體能夠通過不斷的思想品德修養實踐達成自我價值,并致力于推動個體與社會的和諧發展,這些都為我們當前充實德育理論建構與德育實踐開展提供了不可忽視的借鑒資源。
1.個體精神關懷及思路
德育作為提供人精神生活源泉、培育人精神世界、提高人思想境界、促進人全面發展的對象性活動,承擔著解決當代人精神生活缺失的重任。人作為“類”的存在物,是由無數社會個體所組成的,因此解決人的精神世界建構問題,歸根結底是探索社會個體的精神生活出路。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所致力于解決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儒家道德涵養路徑合理成分的回歸。德育要滿足個體精神生存與發展的需要,彰顯個體價值,才能在個體充分認同的基礎上建立起共同遵循的、牢固而成熟的社會價值觀念與行為規范。
當代德育也應該逐漸培養個體的文化追求和審美情趣,激發個體情感的迸發與流露。對個體的德育培養就要立足個體本真情感的塑造和引導,這是一個自然而然、主動接受和積極追求的過程。
2.德育路徑缺失與完善
當前德育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傳統學校教育框架之內,缺乏使個體思想品德真正形成和發展的持久機制。儒家在給予受教育者充足精神食糧的基礎上,為其規劃了提升思想品德的原則及方法——立足于人的本真情感引導其對善的追求、在思想品德修養實踐中凝練個體素質、從個體自身走向家族,再擴展至社會的道德涵養道路。《論語》所構建的道德涵養路徑實質上是一種開放的、直面生活的、終身的思想品德培育機制,揭示了個體道德涵養是一個永無止境且不斷上升的過程。因此,當代德育必須建立起切入個體整個生命歷程的長效培育機制,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從純課堂、純理論的教育框架中解放出來,在教育者的引導下,致力于豐富受教育者在生活實踐中經驗積累與情感體驗,并立足個體實際為其繪制能夠終身不斷完善修養的藍圖。
3.道德教育與政治教育的連接與區分
在《論語》中,儒家將個體的道德涵養與政治教化結合起來,在道德教育的基礎之上開展政治教育。儒家推行政治教育的實質內容均是在“仁”的道德教育理論中衍生出來的,諸如“德政”理念,即是把“仁”豐富的道德內涵放在政治統治與社會管理情境中進行具體應用。這一點在儒家所追求的修養目標——“君子”“圣人”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個體憑借自身及家族范圍的道德涵養來積累足夠德性——仁德,上升為政治統治的理念,也就具備了良好的政治才干,可以實現“德政”的功績,達至“君子”“圣人”的至善至美境界。換而言之,在道德涵養的最終環節,儒家基于個體一定的道德素質基礎,才嘗試開展更高層面的政治教育,這是契合個體思想品德發展規律的,也正好與當前德育領域“道德教育泛政治化”傾向形成了鮮明對比。
所謂道德教育泛政治化,筆者將其界定為在德育理論和德育實踐中,道德教育與政治教育的過度重疊、融合,進而導致道德教育受政治因素的操控和支配,成為政治教育的附庸和政治統治的工具,減弱或是喪失了其對受教育個體的精神皈依價值。當前道德教育往往被生硬直接地拉進政治統治需要之中,甚至直接變質為政治教育而無法展示其自身應有的魅力。道德教育本應是一種喚醒人內心追求的生活實踐與情感體驗,是因個體差異而豐富多彩且具有獨特規律的,我們不應像政治教育那樣定量規定道德教育是什么,而應定性規定道德教育代表什么,即代表著啟迪人向真、善、美的感悟和追求。所以道德教育應具有一定的自身生存空間而不能完全被政治教育所掩蓋,我們應在堅持德育作為一個完整的教育學科及社會精神性生產活動的前提之下,對處于同一整體內部的道德教育與政治教育做出適當區分,確立更加清晰的以道德教育為基礎、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政治教育為主導的德育框架。
[1]楊伯峻. 論語譯注[M]. 北京:中華書局,2006.
[2][清]劉寶楠. 論語正義[M]. 北京:中華書局,1990.
[3]魯潔. 邊緣化、外在化、知識化——道德教育的現代綜合征[J]. 教育研究,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