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旗 杜建國
摘要:環境信息公開通過加強市場和公眾對企業環境行為的監督與激勵,達到改善企業環境績效的效果。文章運用演化博弈理論建立了政府與排污企業群體之間的演化博弈模型。研究發現,整個模型有兩個演化穩定狀態,可以通過調整參數使得模型的路徑向著良好狀態演化。文章在研究結果的基礎上對政府的環境信息公開制度提出政策建議。
關鍵詞:環境信息公開;企業環境行為;演化博弈
當前世界的環境問題呈現出范圍擴大、危害嚴重的特點,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難以承受高速工業化、人口劇增和城市化的巨大壓力。當前經濟發展模式下,工業企業排污是導致我國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而嚴重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給我國的經濟、社會都帶來了巨大的損失。有效控制工業企業的污染,引導企業的環境行為向著好的方向發展,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必要手段。
環境信息公開被稱為全球環境政策發展的第三次浪潮。很多國家都相繼制定了政府信息公開法律,如美國、加拿大、日本等,這些法律都涉及到環境領域的信息公開。我國起步較晚,從1999年開始實施企業環境行為信息公開化試點,一直到2007年4月,國務院頒布了《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才開始初步形成我國的環境信息公開制度。王遠等根據企業環境行為分類為鎮江市環境信息公開化設計了一套綜合考核體系。在此基礎上,賀震和倪艷進一步說明,可以運用環境信息公開的考核評價結果推進綠色信貸的發展。
以上關于環境信息公開對企業環境行為影響的研究主要采用的是定性描述和社會調查的方法,缺乏對環境信息公開與企業環境行為動態變化過程的考察。另外,現有研究主要是從企業環境信息披露這一角度出發。本文采用演化博弈理論來進行研究,并且本文所提環境信息公開主要是指政府的環境信息公開。
演化博弈理論是把博弈理論分析和動態演化過程分析結合起來的一種理論。宮海洋對企業、政府、公眾三者間關于環境污染問題進行了演化博弈分析。杜建國運用演化博弈理論分析公眾參與對企業環境行為的影響。陳蕭潔則將進化博弈的概念引入到企業環境信息公開行為的分析中來,陳蕭潔認為企業環境信息分為具有正面效應的環境信息和具有負面效應的環境信息,研究了企業在面對不同類型的環境信息時如何選擇公開策略及圍繞環境信息的真實性所展開的政府部門與企業的博弈。而本文與陳蕭潔文獻的區別主要在于:文獻是從企業的角度出發研究環境信息公開,而本文是從政府出發研究政府的環境信息公開;本文則考慮多方綜合因素,引入“公眾對環境的關心度”,“公眾的監督技能”,“綠色信貸”等參數,構建了一個政府與企業間較為復雜的博弈模型,使得整個分析過程與現實狀況更加接近。
一、博弈模型的構建
(一)模型假設
在構建政府與排污企業之間行為交互的演化博弈模型之前,必須作出一些基本符合目前環境公開和企業環境行為現狀的假定。
1. 假定演化博弈雙方是政府和排污企業的群體,雙方都具有一定的理性,政府在與排污企業的交互過程中會出現兩種行為:公開和不公開。公開即指通過政府網站等形式向社會大眾通告企業的環境行為信息,不公開即指不向大眾公布。同樣,排污企業也有兩種行為:對污染治理和不治理。政府采取“公開”策略會有潛在收益D,如政府形象的改善、民眾信任度的提升等。采取“公開”策略的成本在企業采取“治理”和“不治理”的情況下分別為:C1和C2。企業的“治理”策略會給政府帶來大小為的環境改善收益,“不治理”策略會給政府帶來的損失為W。企業“治理”策略的初始收益為E(可能為正也可能為負),由此提升企業形象的收益為H。“不治理”策略的初始收益為R,由此帶來的聲譽損失也為H,政府罰款為L。
2. 假定公眾會參與到政府和排污企業的交互過程中,還存在一定自己發現企業的負面環境信息的概率。當政府采取“公開”策略時,這個概率為1。當政府采取“不公開”策略時,公眾發現企業“不處理”的概率為αβ,其中α、β分別是公眾對環境的關心度和公眾的監督技能。由此帶來的聲譽損失和政府罰款之和為αβ(L+H)。
3.假定政府在采取“公開”策略時,會將相關環境信息傳遞給金融部門(如銀行),金融部門會據此對企業進行綠色信用評級,針對該企業制定相應的信貸策略(增加或減少,甚至收回貸款額度)。企業采取“治理”策略,銀行增加貸款的收益為K;企業采取“不治理”策略,銀行減少信貸的損失為M。
根據以上假設分析,可以得出政府與企業交互的支付矩陣,見表1。
(二)模型的演化
假設政府采取“公開”策略的比例為p,采取“不公開”策略的比例為1-p。
二、博弈模型的分析
(一)均衡點分析
考慮到現實狀況,對模型增加約束條件。企業選擇處理其排放的污染物時,政府是有動機公布環境信息的,所以有D+B-C1>B。在企業選擇不處理污染物時,政府不公開企業環境信息的收益大于公開的收益是合理的,有-W>D-C2-W。
當政府選擇“公開”策略時,企業治理污染的收益應該大于不治理的收益,有E+H+K>R-H-L-M。當政府選擇“不公開”策略時,企業不治理污染的收益應該大于治理污染的收益,有E 根據均衡點處雅克比矩陣的Tr和Det的符號可以判斷其穩定性,見表2。 (二)參數的調控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知,當p*=q*時,系統收斂于(公開,治理)和(不公開,不治理)兩種穩定模式的概率相同。為了使系統收斂到良好模式(公開,治理)的概率變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 政府公開環境信息的潛在收益D
在鞍點處p*、q*分別對D求導,有?p*/?D=0,?q*/?D<0。隨著D的增加(減少),p*保持不變,q*減少(增加)。也就是說,當政府公開環境信息的潛在收益D增加時,鞍點會垂直向下移動,使得折線上方的面積增加,從而系統收斂到良好模式(公開,治理)的概率增大。所以當政府公開環境信息有較高的潛在收益時,比如政府形象的提升、公眾對政府認可度和信任度的提升、政府辦公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等,可以使該系統演化到良好狀態的概率增加。
2. 企業采取“不治理”策略的初始收益R
在鞍點處有?p*/?R>0,?q*/?R=0。p*值隨著的增加(減少)而增加(減少)。也就是說,當企業采取“不治理”策略的初始收益R增加時,鞍點發生水平右移,會縮小右上方的區域,使收斂到良好模式的面積縮小。所以應當盡量降低企業采取“不治理”策略時的初始收益,如提高消費者的綠色環保意識、提高該類企業上游供應鏈的原材料價格等。
3. 政府對企業采取“不治理”策略的罰款L
在鞍點處L求導,有?p*/?L<0,?q*/?L=0。當政府對企業的不治理行為所收繳罰款的數額增加時,增大了收斂到良好均衡狀態的區域面積。所以政府應當適當的加大對污染環境企業的懲罰力度。
4. 政府采取“公開”策略時,企業“治理”策略的增加信貸收益K和“不治理”策略的減少信貸損失M
在鞍點處,有?p*/?K<0,?q*/?K=0以及?p*/?M<0,?q*/?M=0。p*值會隨著和M的增加(減少)而增加(減少),q*值保持不變。說明當政府公開企業的環境信息,相應企業的積極或不積極環境行為所引起的增加信貸的收益K或減少信貸的損失M提高時,鞍點水平向左移動,收斂到良好狀態的區域面積增加。所以當某企業采取積極的環境行為,自覺治理污染物時,應當鼓勵金融行業結合考核體系,本著推進綠色信貸的角度,提高對該企業發放貸款的額度。而當某企業采取消極、不治理策略時,除了政府付款之外,還應減少其信貸額度,甚至是立即提前收回已發放的貸款。
運用同樣的方法,還可以對p*、q*表達式中的其他參數進行分析,找到增加折線右上方面積的參數調控方式,從而促進系統更好的收斂到優良模式(公開,治理)。
三、結論和建議
本文運用了演化博弈的方法來分析環境信息公開制度下政府與排污企業動態交往的過程,在此基礎上我們對環境信息公開制度的實施提出以下幾點建議:1. 完善立法,在環境問題愈發嚴重的今天,必須建立更加具體、切實可行的實施細則,提供法律保障;2. 促進公眾參與,政府應當積極宣傳環境信息和環境保護的相關知識,增強公眾關心度,提升公眾的監督技能,使得政府與公眾能夠互通消息、互相監督,共同促進企業采取綠色高效的環境行為;3. 重視金融調控,政府在環境信息公開制度的實施過程中應當重視金融行業對企業環境行為的促進作用,實施綠色信貸。
本文利用演化經濟學分析了一部分要素對環境信息公開制度下企業環境行為的影響,并對制度的實施提出了一些建議,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模型只分析了環境信息公開制度中政府公開的一部分,而實際情況中,還應該包括企業方的環境信息披露。對于這些問題,將在以后的研究中采用計算實驗建模的方法,以完善對環境信息公開制度與企業環境行為間相互作用的機理研究。
參考文獻:
[1]王遠,陸根法,王勤耕,錢瑜,陳金龍,褚桂明,曲新華,梁晨輝,陳大偉,謝文雄.污染控制信息手段——鎮江市工業企業環境行為信息公開化[J].中國環境科學,2000(06).
[2]賀震, 倪艷玲.以企業環境行為評價推進綠色信貸發展[J].環境經濟,2010(10).
[3]宮海洋.政府管制和公眾參與下的環境污染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0.
[4]杜建國,王敏,陳曉燕,金帥.公眾參與下的企業環境行為演化研究[J].運籌與管理,2013(01).
[5]陳蕭潔.企業環境信息公開行為的進化博弈分析[D].暨南大學,2010.
(作者單位:江蘇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