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旭
摘要:當今,新軍事變革如火如荼,構建基于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裝備科研工作要先行。裝備科研的靈魂是創新,要創新就要進行創造性勞動。因此明晰裝備科研中的創造性勞動的內涵、特征、價值創造,意義重大。文章在這些領域進行了探索性分析,并且提出了鼓勵創造性勞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創造性勞動;裝備科研;價值創造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并沒有直接提到“創造性勞動”這個概念,但最近幾年“創造性勞動”日益成為理論熱點。關于創造性勞動這個范疇的定義雖然有很多版本,但其共性是強調創造性勞動是一種具有原創性的腦力與體力活動,在這種勞動中人們產生新思想,將新思想轉化為新技術,最終將新技術應用于具體生產過程中;人們構想、設計或產出尚不存世之物(或思想),并且這種勞動成果對人類具有有用性(即西方經濟學所說的效用)。將“創造性勞動”遷移到裝備科研領域,主要指在開展國防科學技術研究和進行裝備、裝備系統、軍事技術器材研制活動中,打破慣常的勞動方式,首先通過思維創新充分發揮勞動者的主體創造能力,進而與創造性的技術相結合,打破原有的生產要素的結合方式,終達到發展新型裝備和改進、提高現役裝備的作戰使用性能的效果。裝備科研創造性勞動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領域:在裝備預先研究階段,創造性勞動主要變現為以軍事應用為目的而探索研究新思想、新概念、新原理、新技術和新材料及其應用于裝備的可行性與實用性,確定主要參數,最終開發供試驗用的部件或分系統原型,并通過實物試驗、演示,驗證新技術項目在武器裝備研制中的可行性和實用性。在裝備型號研制階段,在研制和現役裝備改進過程中,進行論證、設計、試制和試驗等活動,根據軍事需求,把現代科學技術物化為裝備,實現新型裝備研制、仿制與現役裝備改進、改型。
一、創造性勞動的特征
(一)原創與唯一性
創造性勞動具有唯一性,即不可復制性。創造性勞動的內在屬性是創新性,表現為勞動成果未在現實經濟社會中出現過。創造性勞動的唯一性首先體現在勞動過程的唯一性,只有一次、不可重復,創造性勞動結果的創新性必然要求創造性勞動過程的獨特性,對同一對象勞動兩次,就沒有了創新性。通過創造性勞動得出的知識,通過信息擴散就已能滿足社會需求,無需二次創造。并且在現代知識產權制度下,只有首次成功的創造性勞動,才能得到社會承認。創造性勞動的唯一性還體現在勞動主體的唯一性,創造性勞動主體只是一個人或一個團隊,創造性勞動的源泉是富于創造性的高素質人才及其組成的團隊。在現代專利制度下,主體唯一性體現在對專利擁有者的產權保護與技術壟斷。
(二)巨大的風險性
作為探索未知的勞動,創造性勞動豐厚的成果與巨大的風險并存。這種風險主要源于以下幾個方面:創造性勞動本身違背了客觀規律,不會產生勞動成果;在裝備科研領域,更多表現為受限于國家安全觀念與國防工業生產條件,不被現實的社會承認或無法轉化為具體勞動成果;在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裝備科研中的創造性勞動要被社會承認要以價值得以實現為標志,如果得不到社會承認,創造性勞動就得不到補償也就無法再生產。即使通過勞動性創造得出一定的勞動成果,創造出價值,但這只是潛在的價值,必須要滿足軍方的效能需求,能較好地平衡質量與費用,同時實現軍事與經濟效益,創造性勞動成果才能進入定型生產環節,并最終被軍方采購,轉化為現實的價值。種種原因造成了只有較少一部分創造性勞動能得到社會承認。
(三)超時空性與高強度性
創造性勞動往往受整個歷史條件制約,但不拘泥于具體時空條件,勞動過程也沒有具體模式。這尤其體現在創造性勞動沒有具體的勞動時間,以科研勞動為主體的創造性勞動,要求具有思維上的連續性,并且創造性勞動可以脫離勞動對象與勞動工具,而獨立在人大腦中進行,因此,很多創造性勞動都是在固定工作時間與工作場地之外進行的。
此外,人們常常把創造性勞動成果歸結于靈感激發,其實這只是一種表象,這種靈感的本質是已有的勞動積累的條件下,在極短時間內投入極大量的勞動,從而掌握了研究對象的本質。在創造性勞動過程中付出的勞動量是巨大的。勞動過程是體力、腦力與生理力的消耗,在創造性勞動過程中,腦力與生理力的消耗,遠超一般性的重復勞動(包括簡單勞動與復雜勞動)。
二、創造性勞動的價值創造
價值本身有多個維度,從哲學上講,價值指客體對主體的意義(類似于西方經濟學中的有用性或效用);從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上講,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
談到創造性勞動的價值創造,必須解釋創造性勞動與復雜勞動的關系。現在,很多人將兩者混為一談。馬克思曾將勞動區分為復雜勞動與簡單勞動,兩者的區別是是否需要經過專門學習與培訓,復雜勞動的勞動強度遠大于簡單勞動,單位時間內創造的價值遠在于簡單勞動之上。復雜性勞動的概念是建立在勞動力形成的角度之上的,而創造性勞動是從勞動的現實效果來講的。創造性勞動往往以復雜勞動為基礎,一個人只有具有復雜勞動的能力,在復雜勞動的基礎上才能進行創造性勞動。經過較好地教育與專門培訓,具有了專業知識與較好的邏輯思考能力之后,從事某一方面的復雜勞動,在復雜性勞動的過程中積累經驗并進行創新,從而才能進行創造性勞動。
一方面要承認創造性勞動是一種社會歷史過程,創造性勞動也具有歷史繼承性,其是從現有的社會勞動生產力出發的,并建立在廣泛的復雜與簡單勞動之上,如在科研勞動中,主體仍然是重復勞動,創造性勞動占較小比例。科研勞動的基本流程與操作是可重復的,不承認這點就會陷入不可知論;而另一方面要充分認可創造性勞動者的主觀能動性(智力水平、經驗積累程度與主觀努力程度)。具備相同的復雜勞動能力,主觀能動性發揮程度不同,勞動的創造性也差別很大。簡而言之,從復雜勞動到創造性勞動之間存在著質的躍升,而正是這種質的躍升,造成了創造性勞動價值認識與計量的復雜性。
簡單勞動與復雜勞動本質上都是重復勞動,而社會必要勞動的勞動時間只能是建立在重復勞動之上的,因為只有在不斷的重復勞動中,才能均衡出社會平均勞動時間,使勞動價值得以計量,直接體現出勞動創造價值。創造性勞動,不可否認其本質是人勞動力的消耗,但勞動本身不是產品實體。發明創造的成果,可以以物質實體存在,但發明創造某物本身是無形的,并且不具有重復性與再生產性。重復勞動是在社會正常生產條件下,社會平均勞動熟練程度與強度下進行的,而創造性勞動是創造新的生產條件的勞動,促進生產要素的新組合,生產函數的新構造,其提高社會平均勞動熟練程度,降低社會平均勞動強度,而不直接創造價值。在這個問題上,馬克思認為,創造性勞動的成果被無償吸收到資本當中,以促進創造剩余資本的創造,而索羅提出的全要素生產率也具有相近思想,(這里以西方經濟學的生產函數為例,是為了便于讀者理解,但必須看到兩者的本質區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將勞動視為價值的唯一源泉,而西方經濟學將勞動視為創造價值眾多生產要素的一種),全要素生產率衡量的不是某項具體生產要素投入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其主要衡量的是技術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
對于常規勞動,馬克思以勞動時間計量其勞動量,再以勞動量計量其價值。而創造性勞動是創造全新使用價值的勞動,其勞動時間的計量比較復雜。創造性勞動的原創性、超前性,使其不具有可以比較的參照系,只能從其現實成果(即價值實體及其作用)出發進行計量其價值。在民品市場上創造性勞動的價值體現在應用創造性勞動成果后的重復勞動所帶來的價值增值,主要表現在生產單位產品成本的下降與單位時間內產量的上升。而在軍品市場上,由于較強的壟斷性,創造性勞動的價值主要從效用論角度出發,將創造性勞動的價值視為既定裝備費用約束下,武器系統效能的提升度。
三、多種舉措鼓勵裝備科研創造性勞動
(一)從制度設計上鼓勵創造性勞動
雖然創造性勞動中具有巨大的風險,但從社會整體角度來看,創造性勞動的成本與風險遠小于收益,并且創造性勞動創造的價值遠小于其潛在的價值,隨著創造性勞動成果的不斷擴散與再開發,創造性勞動實現的價值遠超創造性勞動本身創造的勞動。有人將失敗的創造勞動視為沉沒成本,這種觀點有待商榷,沉沒成本再也無法得到價值補償,但在創新中失敗的創造勞動往往起著技術儲備的作用,從這種角度來講,失敗的創造性勞動本身就是創造性勞動的一部分,失敗的創造性勞動也在創造價值,只是這種價值沒有實現。而從價值實現角度來看,創造性勞動成果商品化形成的技術商品不同于一般商品。創造性勞動者可以在保留技術商品所有權的同時,多次多方轉讓使用權,多重補償失敗的創造性勞動的成本。這種多重補償性既充分補充了創造性勞動中的體力、腦力與生理力的消耗,又可降低單次轉讓時的價格,促進技術商品的充分擴散。應采取多種形式積極鼓勵創造性勞動,容納創造性勞動中的失敗,積極促進創造性勞動的價值實現。
(二)完善基于勞動價值論的技術產品定價模型
現有的無形資產評估模型中,勞動價值模型突出了勞動在價值創造中的唯一性,并且突出了創造性勞動在技術產品創造中的特殊作用,具有科學性。但此模型中的創造性勞動倍加系數難以確定,缺乏具體可操作性。只有建立起針對創造性勞動本身的價值評估與補償機制,再能建立起長久的創造性勞動的利益激勵機制,促進創造性勞動的內生增長。
創造性勞動系數起著一種聯系的作用,其是溝通復雜勞動與創造性勞動的橋梁,其將復雜勞動轉化為創造性勞動,雖然復雜勞動與創造性勞動有區別但更應看到二者的聯系,從社會整體而言,創造勞動往往建立在復雜勞動之上。關于復雜勞動與簡單勞動的兌換關系,以前的論文已有較多論述,但關于由復雜勞動向創造性勞動的月生的計量,仍是一片空白,亟待完善。
(三) 優化總裝系統科研人員培養與使用,從源頭促進創造性勞動。
堅持創造性勞動者專業對口使用。創造性勞動建立在復雜勞動之上,裝備科研人員必須在復雜勞動的基礎上才能進行創造性勞動。要能夠進行復雜勞動,必須經過一系列基礎與專業教育,而進行這一系列教育所付出的機會成本是既定的。如果所學專業與工作崗位不對應,很難進行創造性勞動,更無法補償進行教育所付出的成本。應積極為復雜勞動者搭建平臺,培養起創造能力,實現由復雜勞動者向創造性勞動者的飛躍。
尊重創造性勞動者的勞動過程與勞動成果,在崗位競爭的基礎上,采取物資激勵與精神鼓勵相結合的辦法,根據個人的創造能力制定梯度化的激勵措施,對創造性勞動者的創造熱情與創造能力加以鼓勵,提升其工作主動性,發揮其主體作用。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木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李細滿.知識經濟條件下勞動價值論初探[J].龍巖師專學報,2001(01).
[3]王剛.勞動價值論新探[J].學習與探索,2001(03).
[4]叢松日.跳出勞動價值論再看勞動價值論[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5(02).
[5]佚名.知識經濟意味著什么?楊福家院士談全球熱門話題[J].中文自修,1998(01).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解放軍裝備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