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藝馨 董新偉
摘要:開發區競爭力的本質是開發區對投資的吸引力。面對日趨激烈的競爭和逐漸弱化的資源性、政策性優勢,開發區急需發掘提升自身競爭力的新途徑。良好的法治環境對提升開發區競爭力具有重要作用。法治環境是確保開發區區域內經濟良性發展的基礎;是規范區域內政府行為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應認識到,法治環境建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持續性地法治文化積淀的過程。
關鍵詞:法治環境;開發區;競爭力
一、問題的提出
我國自最初設立開發區至今已有近30年,經過這段時間發展與演進,開發區的發展逐步走向穩定、成熟,其對引領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從另一個角度審視,當前開發區的發展似乎進入了瓶頸期。一方面,早期拉動開發區經濟發展的自然資源、自然環境、政策等要素均已經充分得到應用,很難找到一種要素能夠刺激開發區經濟再次飛速增長;另一方面,隨著開發區數量的不斷增加,據目前數據顯示,僅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全國就有200個,而且,范圍幾乎覆蓋了全國所有直轄市、省、自治區。與此同時,較之開發區,政策性優勢更強的高新區、保稅區以及2014年新批準設立的自貿區地不斷設立,使得各地開發區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
開發區競爭力的本質是吸引投資的能力。而投資者需要的是良好的投資環境和能夠兌現的收益預期。如何建立較之其他區域更好的投資環境,是本地開發區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面對有限的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等“硬件”要素優勢的減弱和逐漸同質化的稅收、土地等政策性要素,開發區在改善自身投資環境方面的思路應當由早期的開發“硬件” 要素來吸引外資,轉向重視通過挖掘自身“軟件”要素來提升自身對外資的吸引力。例如,轉變開發區政府管理模式、提升開發區文化軟實力、加強開發區法治環境建設等,其中重視法治環境建設在當前國家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強法治建設的大背景下,對提升開發區競爭力和推動開發區長遠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二、法治環境是確保開發區經濟良性發展的基礎
(一)法治環境為投資者提供平等、自由的交易平臺
市場經濟環境下的商品交易以經濟主體地位平等、意志自由為前提。只有經濟主體通過平等、自由的協商談判,才能形成互利互惠、互相制約的契約關系,才能完成經濟合作和產品交易。那么,對于投資者、經營者而言,哪里能提供這樣的交易環境,哪里就具備投資的前提,甚至是吸引力。因為在當前我國地區市場經濟發展還不均衡的現狀下,一些區域還存在著超越市場經濟規律的權力,嚴重影響了經濟主體之間的自由意志。而在一個法治健全的市場經濟環境中,經濟主體的地位和意志自由是受法律保護的,沒有行政權力或者其他勢力可以超越法律來干預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
(二)法治環境為投資者提供安全、有序的投資經營環境
對于外來的投資者和經營者來說,都希望自己的投資項目和產品交易能夠安全、有序、公平、高效地進行,最終預期收益能夠實現并且安全不被侵犯。因為,市場經濟條件下,大量的交易是在陌生的當事人之間進行,而且交易的時間和空間也很可能不是同時進行的,在這種經濟環境下,需要有一個可供共同遵守的經濟規則和保障體系。而能夠提供這些的不是某個個人和機構,而是預先制定的,富有科學性和權威性的法律法規。由法律來制定和維護市場交易的規則,規范各個經濟主體的行為,建立有序的交易環境,保障公平交易的效力等等。
(三)法治環境為投資者提供明確、有效的權利救濟途徑
有權利必有救濟。市場經濟環境下,眾多投資者、經營者們在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競爭、甚至產生經濟糾紛。面對經濟糾紛,除了當事人雙方的友好協商和相關政府部門的調解,還可以通過司法途徑,即用明確具體的法律規則和程序來確認和維護正當利益,保護權益人不受非法侵犯。可以說,法律是投資者合法權益得到保護的最重要的武器,也是最終的救濟途徑。當然,良好的法治環境并不單純的意味著“有法可依”,還意味著“公正司法”。在同一個法律制度體系下,法治環境更強調的是一個地區的司法狀況,司法機關能夠不受其他組織、機構和個人影響地公正司法。否則,雖然有法律,卻得不到客觀公正地執行,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一樣得不到保護,甚至還會因此付出更多更大的經濟成本。所以,一個法治意識濃厚的環境更能給投資者提供明確、有效的權利救濟途徑,自然會受到投資者的青睞。
三、法治環境是規范開發區政府行為的重要途徑
(一)法治環境要求政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具備法治信仰和法治思維
在全面推行依法治國的今天,“依法而治”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政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正是落實依法治國的主體,每一個政府行為也正是依法治國的具體體現。而只有在思想上具備了法治信仰和法治思維,政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才能在行動上體現法治。法治環境本身就蘊含著政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信仰憲法和法律,并且習慣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處理行政事務的深意。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提高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化解矛盾、推動發展、維護穩定的能力”正是國家對政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尊重法律、運用法律的具體要求。開發區作為國家和地區經濟的“領頭羊”,在政府行為上同樣應成為落實國家依法治國方略的先行者。在全國上下全面推行依法治國的今天,哪個地區能夠先將政策落地,先讓廣大投資者享受到改革的紅利,法治的紅利,哪個地區就是投資者、資金、人才的聚集地。
(二)法治環境要求政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在法律授權的范圍內履職
在法治環境中,法律不在是政府公共權力的工具,相反,法律至上。法律在公共權力面前取得了獨立的和最高的權威地位,一切公共權力機構都必須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活動,一切公共權力的行使都必須具有合法性。正所謂“法無授權不可為”,政府行為必須在法律限定的范圍內行使,不能干涉、侵害公民、組織的合法權利和自由。無論是具體的政府官員,還是政府本身,違法行使公共權力都會引起法律責任。法治環境強調的是限制政府權力,把政府權力關進法律和制度的籠子里,從法律和制度上對各級國家權力的運行加以有效地制約和控制。開發區管委會及相關政府管理部門,如果能夠及時轉變理念,在法律授權的范圍內,簡政放權,并變“以管理為目的的行政”為“以服務為目的的行政”,那么開發區區域內的市場經濟將會被激活,創新性的經濟增長點也會更多更好。
(三)法治環境要求政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廉潔高效
長期以來,政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的一些不良行為嚴重影響了投資者和經營者正常的經濟活動,增加了投資者和經營者的經濟成本。例如,部分政府部門規避責任、消極行政,“一站式”審批服務落實不到位,應當作為的卻不作為、慢作為、甚至亂作為,增加了投資者的時間成本,降低了投資熱情;一些政府部門將權力部門化,利用手中的權力刁難企業,甚至存在利用權力尋租等腐敗問題,大大增加了投資者和經營者的經濟負擔;部分執法人員存在自由裁量權過大,選擇性執法,執法程序不合法等問題。這些做法損害了投資者和經營者的合法權益,破壞了地方經濟發展環境。而法治環境下,由法律規范權力的運行,要求政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依法行政,對違反法律的行為嚴格依法處理,嚴懲利用手中權力侵害投資者、經營者合法權益的腐敗行為,營造出一種敬畏法律、崇尚法治的良好氛圍,進而促進地區政府和人員依法、高效、廉潔行政。
四、結論
加強開發區區域內法治環境建設,是從長遠角度提升開發區的內在競爭力,是開發區“軟實力”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提高開發區經濟發展水平和規范開發區政府行為方面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是其他方式無法替代的。當然,法治環境建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持續性地法治文化積淀的過程。真正意義上的法治環境地建成,還需要克服很多困難,例如,在法律的制定層面,上位法應順應社會經濟的發展規律,及時地更新和完善,只有國家層面上的立法不斷更新完善,才能正確、及時地指引和規范地方層面的立法行為,才能起到促進經濟科學發展的作用;在法律的施行層面,良好的法律只有得到落實,才能發揮法律對促進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總之,法治環境的形成需要開發區區域內包括政府、司法機關、企業和廣大消費者在內的各方力量地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張文顯.法理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2]劉炳君.國家戰略性經濟區的法治環境建設論綱[J].江漢大學學報,2012(12).
[3]陳林,馬海倩,江健全.上海開發區改善軟環境提升文化軟實力的思路[J].科學發展,2009(07).
*本文系2014年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河北省開發區類型與管理模式對開發區競爭力的影響研究”(HB14GL011) 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胡藝馨,燕山大學政策法制辦公室;董新偉,燕山大學校長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