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文化的發展中,周秦時期是禮樂快速的時期,禮樂文化的發展有著承前啟后的作用。禮樂制度既是歷史的延續,又是對文化特質的反應,也對后世一定的人文精神的理性思想。本文從周秦時期的禮樂文化發展入手,探討周秦禮樂制度的形成和發展過程。
【關鍵詞】周秦;禮樂文化;發展
禮樂文明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夏商時期,古代的先賢就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禮樂制度,并作為道德倫理上的禮樂教化,來維護社會秩序上的人倫和諧,禮樂文明在數千年的中華文化發展過程中產生了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禮樂制度作為維護社會等級觀念的規范,是統治者鞏固政權的有效地手段。通過對周禮樂文明與秦禮樂文明的分析,探討周秦禮樂文明的發展和演變的過程。
一、禮樂制度的來源
禮樂制度來源于中國古代的一種禮俗。在原始和會起源于人們對圖騰和祖先的崇拜沖而產生的一種對鬼神、祖宗以及英雄的敬畏的一種禮俗。這種禮俗融入了人魚社會之間的一種原始的倫理道德觀念。在階級社會,人們將這種禮俗增加了尊卑、上下、左右等等級觀念比較強的內容,主要調節人與社會之間的矛盾和關系。隨著社會的發展,到了周代統治者推行了一套繁瑣的禮儀并與音樂相互配合,真正形成了我國古代的禮樂制度。
二、周代禮樂制度形成與發展
在我國的文化發展過程中,西周時一個正直文化變革的大師漆,對文化有著承前啟后的作用。禮樂文明在周朝獲得了高度的發展。周朝的禮樂制度起源于周武王死后,周公攝行王政。為了鞏固它的統治地位,在原有的周國制度基礎上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維護統治的制度,其中包含著禮樂制度。周代的禮樂制度用于強調和固定嚴密的宗法制度等級網,又有某一等級的人才能享受到禮樂。樂的內容主要包含樂舞名目、樂器的品種以及數量等,這些方面都有絕對的限定,如果超出一定的種類和數量,就是違法的現象。在各個等級的貴族中都有嚴格的雅樂的限定,這種做法通過禮樂來加強宗族之間的等級觀念。
周代是最早對禮和樂做出規定的時代,周代人十分崇尚禮。政治家周公曾經頒布了各種禮,如吉禮(祭禮)、兇禮(葬禮)等,讓宗族之間體現尊卑和貴賤之分。周公制定的禮作為維護統治者的等級制度的政治準則和道德規范的總稱,并且在后來發展為用來區分尊卑有序的等級準則。禮用來體現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差異,顯示社會之間的等級差別,無論尊卑貴賤,長幼親疏之間都要嚴格的遵守禮,并規范各自的行為,決不能越界。周公尊禮并把禮作為規范人們行為的主要準則,并把禮與樂相輔相成,把樂作為貴族之間進行禮儀活動而制作的舞樂。樂不再是單純的音樂舞蹈,而是加上了濃厚的政治和倫理道德的色彩。在周代必須有同一級別才能享受到相同規模的舞樂。西周時期的禮樂也體現了當時的政治文明。
禮樂文明在周代達到了高度的發展,周朝建立后承前啟后,吸收商朝文化的成果,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大規模音樂機構—大司樂。周代人在繼承和吸收上古傳統樂舞的基礎上創作出了六代之樂,體現了上古樂舞的精華。八音分類法是古代音樂進入一個高層次的發展時期。西周時期的樂懸制度有效地為維護了西周近三百年的統治秩序,推動了西周文明建設。西周時期的雅樂將樂舞的形態達到了最高峰,這些都是周代時期文化發展的產物,并標志著音樂與政治完美融合的禮樂制度的建立。
三、秦代禮樂制度形成與發展
禮樂制度到了春秋時期徹底瓦解,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面。但到了秦代禮樂制度又重新建立。秦朝的建立崇尚于法家的中央集權制度,但在法中無一不體現禮。據《睡虎地秦墓竹簡》中對秦朝法的評價中說到:“古者,民各有鄉俗,其所到及好惡不同……是以圣王作法度,以矯端民心……凡法律者,以教導民,去其邪避……而使之亡于為善也……”用儒家的觀點和價值來評價秦朝法律的作用。“愛書,某里士五甲告日:‘甲來子……不孝,殺,敢告”從字面上理解是說明法的嚴苛,但深入探究秦朝的法律都是建立在倫理道德基礎上,而忠孝又是儒家的禮的價值核心,有沒有觸犯法律的根本依據在于是否違背禮的精神。說明了春秋時期儒家的文化中的禮仍被秦代沿用,處處遵照禮。
古代的宗法制度與禮制度有很大的關系,我國的夏朝確立王位世襲制,商朝末年確定了嫡長子繼承制,而西周時期進一步完備了宗法制,到了秦代沿襲了先秦的宗法制度。據《方言·十二》和《史記·陳涉世家》中記載秦始皇仍舊沿襲前朝的宗法制度,并未廢棄古禮,秦朝的祖廟制與周禮的宗法制具有相似之處。
秦朝的祭祀主要是為了加強對民眾的意識形態的控制,追求長生不老和去災的作用。《秦本紀》中記載秦先后吞并了多個國家,為了取得民眾的信服對炎黃二帝加以崇拜和祭祀,秦統一全國后舉行的封禪大典,加強祭天活動,這也是作為禮的一個內容。秦朝的兇禮、賓禮以及男子成年的冠禮都是對先秦文化中的禮的繼承,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強化。秦禮作為禮文化發展時期的一個階段,吸收和融合了先秦的禮文化,并在此基礎上增加了法的內容,以法體現禮。
總結
周秦時期為了維護統治者的地位和社會的等級制度,禮樂文明超越了禮樂的單純功能,將社會政治、倫理、法律與教育思想等融合在一起,制定出完備的禮樂制度,對人們的社會行為進行規范,作為社會秩序井然的保障,體現了周秦統治者的政治思想,并被后世所沿用,成就了中華文明的禮儀之邦。
參考文獻
[1]侯外廬,等.中國思想通史·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4]張國華.中國全史·中國秦漢思想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楊天宇.禮記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李臻(1986.11-),女,河南駐馬店人,碩士研究生,黃淮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民族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