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摘要】《西部主題暢想曲》的音樂素材主要來自于西域音樂風格。新疆古稱西域,西域音樂的主要組成部分既新疆音樂。新疆位于我國的西北邊緣,是中原與西方政治、文化、經濟交流的必經之道。新疆匯聚著十多個少數民族,所以融匯了各地區、各民族極具特點和不同的文化。
【關鍵詞】中西域音樂風格;古箏;影響
《西部主題暢想曲》是由中央音樂學院黃枕宇教授和著名古箏演奏家周望女士共同創作完成的。樂曲創作于2005年,是一首經典的古箏獨奏作品。黃枕宇作為中央音樂學院中國現代電子音樂中心的教授,有著極深的鋼琴功底,所以在《西部主題暢想曲》的創作中借鑒了一些鋼琴技術,再加上周望女士將古箏豐富的技術、技巧相融合,使古箏的表現力有了更大的突破。此曲的兩位創作者不僅是音樂上的伴侶也是生活中的伴侶,所以二人在創作上也有著更好的默契。
樂曲以典型的西域風格為音樂素材,將傳統與現代音樂巧妙的相結合。全曲共分為五段(引子—行板—小快板—散板—快板),每段都有著較為鮮明的風格特征。同時樂曲通過多變的速度和復雜的技巧變化,再與西域音樂基調融合,使全曲有較大的感染力,突破了傳統的箏作品,在聽覺上也給人一種新的聽覺沖擊。樂曲主題鮮明,西域風格濃郁,極具舞蹈性,形象的描繪出西部少數民族的豪放、熱情的性格特征和細膩妖嬈的西部風情。
一、音樂本體——西域音樂風格及對古箏作品的影響
(一)西域音樂概況
《西部主題暢想曲》的音樂素材主要來自于西域音樂風格。新疆古稱西域,西域音樂的主要組成部分既新疆音樂。新疆位于我國的西北邊緣,是中原與西方政治、文化、經濟交流的必經之道。新疆匯聚著十多個少數民族,所以融匯了各地區、各民族極具特點和不同的文化。受到中原和西方周邊國家的文化影響,所以這里是中西文化及新疆本土文化的大融合。據《西京雜記》記載,在西漢時期,西域音樂已傳至中原。自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后,帶入了很多少數民族的樂器和音樂,使西域音樂傳入中原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南北朝時期由于少數民族的大量遷移,及西部民族文化的交流,使西方音樂大量傳入中原,其中以龜茲樂為主的音樂對中原音樂的影響最具典型性。與此同時還有大量西域的樂舞傳入,不僅有典型的藝術作品還有從事演奏、舞蹈的專業技人長期定居生活在中原,這樣大大增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與傳播。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進入隋唐時期,西域音樂對中原的影響已達到頂峰。以隋唐典型的燕樂為主,內容廣泛、形式多樣,其中少數民族(含外域)音樂占相當的數量和分量。隋朝的七部樂、九部樂中,除了清商、禮畢(文康伎),其他皆為外族、外國的音樂,且在南北朝時就已經傳入。坐、立部伎的音樂也以龜茲樂的音調為主,但有不少樂舞是西域音樂與中原音樂相結合后發展成的新的音樂品種。坐、立部伎的創作曲調普遍運用了龜茲樂與西涼樂,這說明少數民族的音樂對唐代的音樂文化影響之深。
(二)西域音樂的風格特征
西域音樂包括的范圍較廣,但就其音樂本體而言,可概括為以下三點:
在調式方面,與傳統漢族音樂有著不同的調性色彩。在西域本土音樂的基礎上,同時吸收了歐洲的大小體系、阿拉伯音樂體系及中國音樂體系三類不同的音樂文化元素。除了極少數的七聲自然調式和五聲調式外,還有四聲調式、八聲調式及佛力幾亞調式。在調試中經常出現bB、#C、#D、#F、#G等變化音,使樂曲在調式上就形成較多的小二度與小七度特性音程,以此來增加旋律的傾向感和擴充感。在西域音樂中樂曲調式不僅豐富多變,而且在調試中又偶爾會運用四分中立音律,并以mi、fa、sol、la、si連續音階為結尾句。
在節拍方面,西域音樂中有著極具特色的節奏組合、節拍編排。不像常規節拍整齊、均勻,并常常頻繁交替出現各種節拍。除了普通節拍外,旋律常采用多變的不規則節拍、復合節拍和混合節拍,這類非規則性的節拍給樂曲以獨特的色彩。在節奏上,通常采用非常典型的弱起節奏、切分節奏、附點節奏和三連音、二連音節奏及前十六、后十六節奏。同時在樂曲中還有各種即興節奏的自由發揮。因此,這些獨特的節奏、節拍賦予了西域旋律舞蹈性的民族色彩。
在旋律形態方面,由于深受傳統民族音樂與外來多元化音樂影響,西域音樂有著獨具特色的音樂體裁,所呈示的旋律風格迥異,頗具感染力。樂曲多采用多段的回旋曲式,也經常通過一個主題旋律,引出一系列的變奏、加花式旋律加以擴充。并且多采用在速度、節奏和音區上的變化手法。在旋律的發展手法上也多運用重復、反復和模仿等手法。通常在旋律中會取比較固定的節奏型反復重復,給旋律更好的律動。旋律的線條多以鋸齒型為主,并且常加以裝飾音和倚音的修飾,還包括以級進手法的半音列為主要核心音型。總之,西域音樂旋律寬廣遼闊、熱情豪放并婉轉動聽。
(三)西域音樂與箏曲的淵源
隨著箏樂的不斷發展,出現了眾多新的古箏作品,這些作品增加了更多的技術、技巧和各種音樂風格元素,尤其自80年代后,作曲家創作出了一些具有西域少數民族風格特點的古箏作品,較為經典的代表作有《木卡姆散序與舞曲》、《箜篌引》、《西域隨想》和近現代古箏獨奏曲《西部主題暢想曲》。這些箏作品作為古箏曲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給其以不同的風格感覺。單從定弦上就突破了以往的常規定弦,增加了大量的變化音,小二度音程或不對稱的人工調的定弦。這類樂曲也突破了傳統中規中矩的技術、技巧的運用,加入了一些拍擊琴弦、拍擊琴板的新技巧。同時,為突顯其西部濃郁的民族特點還常常采用打擊樂的伴奏,使樂曲有更大的穿透力和感染力,形象地塑造了西部少數民族民的典型形象。
《西部主題暢想曲》中西域音樂風格的具體體現:
1.定弦
譜例1:
樂曲中所使用的是與以往傳統定弦不同的音階排列。傳統的箏曲定弦是較為規整的五聲音樂或偶爾加入一、兩個變化音,但八度與八度整齊統一?!段鞑恐黝}暢想曲》的每個八度的定弦都是不對稱的,四個八度分別的音數是3、6、5、7。在第一八度中雖然只有三個音,但就構成了兩個特色音程F-bG小二度和bG-A增二度,21弦的定音為大字組的F,也比以往的傳統音高要高很多。第二個八度在第一個八度的基礎上增加了bB、C、E這三個音分別是調式中的IV、V和VII音,同樣在這個八度中也出現了三個小二度,當然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變化音程。在第三個八度中才出現了VI音bD。最后一個八度是四個八度中最全的一個音區,但除了I(F)、V(C)、VI(bD)、VII(E)外,其它三音與前面三個八度均不同,之前出現的II為bG,而第四個八度中將其升高半音為G,III音也由之前的A降低半音為bA,IV音則比之前升高半音,形成了C、bD、E、F、G、bA、B西域音樂的典型音階。因此,樂曲這樣的定弦既突顯出樂曲想要表達的西域風格,也大大豐富了作曲家的創作空間。
2.節拍與節奏
首先,在樂曲中除了引子部分的散板外,還有一段古箏solo的散板,這樣使樂曲更具擴張感,并給演奏者較大的演奏空間,從而表現出了西域音樂在節奏上的即興性。全曲以4/4拍貫穿其中,在中間段落出現了4/4拍和3/4拍地來回交替使用,以此來展示樂曲錯綜復雜,多變的音樂律動。
《西部主題暢想曲》中有大量的特殊節奏的運用,這是樂曲節奏方面極具特點的部分。西域音樂中較為典型的節奏有三連音、二連音、切分音和附點節奏,以及弱起強奏等。在樂曲慢板開始的第一拍,就使用了一個弱起的三連音節奏型,這種弱起的均勻的三連音使主題旋律在不知不覺中就呈示出來,極具特色。三連音的大量使用也是樂曲中值得一提的一點。三連音節奏型不僅分布貫穿在旋律中,而且在樂曲中段的散板段重復出現了長達十四個小節,這種連續重復相同節奏型的特點使樂曲極具獨特性。見譜例2。
譜例2:
固定音型在樂曲中左手的伴奏部分占據著較大的比例。慢板主題出現時,左手伴奏就以每小節四個四分音符為一組反復重復著,直至慢板結束,在小快板和快板中這種節奏型以同樣的方式不斷重復出現,但不同的是在快板的后段中,這種固定的節奏型更為厚重,變為兩拍的大切分和兩個四分音符為單位的節奏型,起到了對氣氛的推動和強調。全曲貫穿的這種同節奏型的反復出現,使其構成了一種固定的音型,這種重復性的固定音型正是西域音樂中常常運用的,尤其是西域音樂中,伴奏部分的典型特征。
3.旋律形態
《西部主題暢想曲》的旋律歡快,明朗,主題鮮明,全曲的音樂素材以西域音樂為主。在創新性定弦和典型節奏的鋪墊下,樂曲通過對風格性主題旋律的擴充和發展,使其鮮明的呈示出西域音樂的特點和濃濃的西部少數民族風情。
樂曲主題主要取材于新疆音樂旋律素材,并貫穿于整首樂曲中,反復再現重復多次。主題旋律為譜例3。樂句一開始的旋律就以半音階的模式在主調上出現,之后通過多個二度音程的連接把西部風格的音樂特征鮮明地表現出來。 同樣在主題旋律伴奏的織體中,左手通過同一節奏及相同音符反復重復于整個慢板段,以此來突出西部音樂中重復同一音型的特點。
譜例3:
在整首樂曲中,旋律形態多樣、復雜多變,并極具西域音樂風格特點,這種恰到好處的運用及呈示使這首作品獨具特點。
二、總結
古箏音樂是我國傳統民族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豐富的古箏樂曲和眾多著名的演奏家為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段鞑恐黝}暢想曲》這首古箏獨奏作品是近代古箏曲目中的代表之作,樂曲的經典之處也正是本論文著重分析的內容。這首作品不僅把古箏各種高難度技巧運用其中,而且還將西域風格的音樂主題抒發的淋漓盡致,樂曲是一首既能展示技術也能帶動氣氛的優秀作品。
本文也以此為題目,通過對樂曲背景、曲式結構的分析及西域音樂風格特點的梳理,來解析《西部主題暢想曲》這首樂曲中西域音樂的具體體現。同時本文也希望借此機會能將我的學習體會和各位古箏演奏者、學習者進行分享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