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平九蓮燈多變的舞步,時隱時現,飄飄欲仙,極富詩意。它的音樂伴奏和“上黨八音會”基本相同,具有鄉土氣息的民間吹奏打擊樂,熱烈火爆,高亢激越,與舞蹈配合協調,渾然一體。在藝術表演上頗具地方特點,編排流暢,舞步優美,音樂搭配和諧,而且它的演唱所涉及的內容也十分廣泛,有很強的觀賞性和表演性,流行范圍較廣。不僅是當地百姓喜聞樂見的舞蹈節目,也成為當地老百姓能夠親自參與享受文化創造的一種藝術形式。
【關鍵詞】九蓮燈;淵源;價值;發展
一、高平九蓮燈的淵源
老百姓在正月里慶祝豐收的喜悅并對來年美好生活的向往時,仍然延續了祖先寄情于燈的傳統,于是逐漸產生了九蓮燈。流傳至今,在當地起碼也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充分體現了老百姓的“真、善、美”的真實情感。高平九連燈的音樂伴奏和“上黨八音會”基本相同,具有鄉土氣息的民間吹奏打擊樂,熱烈火爆,高亢激越,與舞蹈配合協調,渾然一體。舞蹈演唱多為地方民間小調,旋律優美,淳樸熱情,更加增添了九蓮燈的地方特點。
二、高平九蓮燈的主要特征
高平九連燈是流行在高平地區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在高平很多地方都有臨時的九連燈表演隊伍,自流傳以來,逐漸形成了如下一些主要特征:
(一)歷史傳統悠久,群眾基礎良好
九連燈在當地的盛行,據文字記載起碼應該在順治、康熙年間,距今大概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流傳至今,每年的元宵節燈會,都有各村各鎮組織表演隊伍到城鄉演出,深受當地老百姓的喜愛,具有良好的群眾基礎和認知程度。
(二)舞燈表演花樣紛繁多變
表演者雙手握燈而舞,眼隨燈動,燈隨人行,雙燈保持平穩,一燈銜接一燈。藝人們將燈的表演特色概括為“快如風、穩如鐘”,五彩繽紛的花燈在燭光的掩映下,鮮艷奪目,映紅了表演者的張張笑臉,而身影卻淹沒在夜幕之中,多變的舞步,時隱時現,飄飄欲仙,極富詩意。
(三)舞蹈和演唱相得益彰、配樂和諧統一
高平九連燈的音樂伴奏和“上黨八音會”基本相同,具有鄉土氣息的民間吹奏打擊樂,熱烈火爆,高亢激越,與舞蹈配合協調,渾然一體。演唱多地方民間小調,旋律優美,淳樸熱情,更加增添了九連燈的地方特色。
由上可知,高平九蓮燈舞蹈是和人民的生產活動有很大關系的舞蹈,當地的人們舞起來也就倍感親切,而且也比較熱衷于這種舞蹈形式。此外,高平九蓮燈除了形式紅火熱鬧還具有一定的重要價值。
三、高平九蓮燈的重要價值與發展
價值是具體事物的組成部分,是人腦把世界萬物分成有用和有害兩大類后,從這兩大類具體事物中思維抽象出來的絕對抽象事物或元本體,是世界萬物普遍具有的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的性質和能力,是每個具體事物都具有的普遍性規定和本質。對于人類來說,世界是對人類的生存發展具有意義和價值的事物、現象、矛盾、問題組成的統一體,世界是有價值的世界,萬物是有價值的萬物。那么高平九蓮燈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在不同領域中對人類具有價值的,分別為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以及社會價值。
(一)歷史價值
高平九連燈歷史悠久,傳統深厚,它所流傳積累下來的諸多舞蹈表現內容,不僅具有舞蹈藝術的表演性、藝術性和欣賞性,而且對當地文化的認知和審美研究提供了較為鮮活的形式,而且是研究當地人民群眾文明史和精神生活史最為確實的史料。
(二)文化價值
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高平九連燈具有其獨特的地方特色和豐富的表現力,集中反映了當地人民群眾的文化智慧和精神創造,而且它在老百姓的社火文化中祈求國泰民安的教化功能,又使其具備了雙重的文化意義。許多傳統的表現內容所蘊含的思想和主題傾向,又是中華文明所崇尚的優良品質,集中折射出當地人民非常鮮明的道德觀和價值取向。
(三)藝術價值
高平九連燈在藝術表演上頗具地方特點,編排流暢,舞步優美,音樂搭配和諧,而且它的演唱所涉及的內容也十分廣泛,有很強的觀賞性和表演性,流行范圍較廣。不僅是當地百姓喜聞樂見的舞蹈節目,也成為當地老百姓能夠親自參與享受文化創造的一種藝術形式。它一直承擔著豐富當地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使命,而且對豐富和充實當地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四)社會價值
多樣的價值價值功能,賦予了高平九連燈極為豐富的中華民族文化內涵,它集中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況、風土人情、民間習俗及社火集會的多重信息,使其具有多重的學術學科研究價值和社會影響。
高平九蓮燈的發展與人類息息相關,優秀的傳統文化藝術是需要我們用高度的熱情與認真的態度予以傳承,發揚光大。也就是說要全面的發展高平九蓮燈這一古老的民間舞蹈。
首先,高平九蓮燈現處于自生自滅的自然發展狀態,藝術自身的文化鏈條不夠牢固而且異常脆弱。多為群眾自發組織,缺少科學的傳承體制和發展思路。現有的民間藝人普遍偏老,加上缺乏穩固的現代傳承體制,人走藝絕,后繼無人的問題尤其突出。服飾、道具也需要進一步更新。雖然流行范圍較廣,但是多為中老年人喜聞樂見,年輕人受外界的誘惑,喜歡這項舞蹈藝術的人群在逐漸減少,群眾基礎發生了根本性的動搖。如果還是這樣停滯不前,很快就有瀕臨消亡的危險。
其次,在1997年,為了挖掘整理高平民間藝術的相關情況,高平縣文化館對全市的民間文化遺產進行了一次針對性地普查工作,初步確立了對民間文化遺產搶救的長期計劃,九連燈亦在其中。 2006年,隨著全國范圍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全面展開,我市向上級單位申請了高平九連燈的保護項目并得到批準。2007年3月,晉城市電視臺對高平九連燈制作了一期專題節目,對高平九連燈的傳承現狀進行了一次專門的報道。2007年6月,“高平九連燈”成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作者簡介:王心怡(1989.10-),女,漢族,山西呂梁人,職稱助教,學歷本科,單位:山西大學商務學院,研究方向:舞蹈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