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銳
【摘要】好的聲樂教育應當把藝術表現、機能狀態、心理情緒、身心平衡等相結合,并能夠合理準確的運用在我們整個教學過程當中。為學生建立良好的歌唱機能狀態和藝術表現打下堅實的基礎。以上各方面的均衡發展是保證學生穩步前進和自然歌唱的基礎。良好歌唱機能狀態是歌唱藝術表現力得以良好發揮的基礎,學生只有努力學習,不斷實踐、循序漸進才有可能將兩者融為一體。
【關鍵詞】歌唱機能;藝術表現力;平衡
歌唱的最佳體現即出色的演唱和完美的藝術表現。技巧與藝術表現是歌唱藝術中不可分割的兩部分,在聲樂教學中,很多教師重視技巧的訓練忽視了藝術表現力的培養,這種片面的教學模式導致的后果就是學生演唱的作品缺乏藝術感染力,難以感染聽眾,也是學生在面向社會,走上工作崗位以后難以適應演出需要等問題的重要體現,!那么在教學中聲樂機能狀態和藝術表現力的關系是什么呢?它們孰輕孰重呢?我們應該如何在課上均衡的調整好二者的關系呢?
一、好的歌唱機能狀態是藝術表現力得以完美體現的基礎
“以聲傳情”,眾所周知好的歌唱機能狀態。
首先,要有好的聲音條件跟科學的發聲方法,如果我們先天條件不夠優秀,那我們就很難達到有些高難度技巧的要求,也就無法表達作品所要表達的情感內容,所以沒有演唱技巧也就談不上藝術體現。其次,嗓音條件非常好的演唱者如果能夠掌握正確科學的演唱方法,就能較完整的體現歌曲內容,更準確地傳達作品的思想意境。那么我們在平時訓練的過程中就要刻苦努力學習與鉆研,以下著重說明在日常教學中主要強調的幾點科學的發聲方法:首先強調氣息深,“ 善歌者, 必先調其氣” 。歌唱者要得到深厚飽滿的氣息支持, 必須使用胸腹聯合式呼吸方法。當我們深呼吸時,口腔和鼻腔同時吸氣,喉嚨下落,氣息進入肺部,胸腔底部向下伸展,兩肋向外展開,橫膈肌下降,腹部膨脹,對聲門產生壓力,促使其發出聲音。然后在一個樂句里,完成勻速平穩的呼吸狀態,因為只有這樣的呼吸狀態才能保證各個腔體的充分打開,協調工作;其次喉位穩定,歌唱時, 不正確的發聲會使喉結上提或下壓乃至出現擠卡狀態, 都會阻礙嗓音的上下貫通, 并影響音色、音質和音量。那么科學的發聲, 就要求喉結應始終處于既牢固又自如的穩定的位置, 與靜止時相比, 喉位略低一些, 喉結壁要呈打開的狀態。在音程或字句的轉換中, 喉結要始終保持這種穩定的位置, 不得隨意移動,避免僵硬,上壓力與下沉力要均衡調控;再次音位高而集中,音位通常容易跟音源混淆所以容易偏低,這是由于喉部的緊張僵硬加劇,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喉音偏重的問題造成的,從而不能獲得美妙的嗓音。在音高和聲區變化時, 這個聲音位置點要保持不變。聲音位置要統一, 這一點是關鍵所在;最后下頜骨松弛,因為下頜骨牽制著舌骨,而喉結又附掛于舌骨下,而舌又是吐字咬字功能最機動的部位,因此舌的狀態將直接地影響整個發聲器官的功能能否正常發揮。只有下領的松弛, 才能有助于口腔完成語言器官的咬字、吐字功能。從而使語言清晰。那么每一個動作都不是單獨發生作用的,他們要相互協調,相互制約來完成歌唱的完美體現。那么在具體技巧處理方面我們要如何做到只有技術正確才能更好的完美體現作品的藝術表現力呢?
舉例說明:(1)在作品里有高音弱唱的標記,如果我們的演唱者沒有掌握這一技巧的要領,我們就很難達到這一技術要點的要求。更沒有辦法完整的體現作者在這一部分所要表達的情感內容。那么在唱高音由強漸弱的時候。首先我們要保證氣息深、音位高、氣息不能僵硬,要流動。其次,聲音集中,點要明確、橫隔膜肌肉是緊張而有彈性的。在練習時,可先用“AH”母音,將鼻腔位置抬高,使氣息很好的通過。然后以及少的氣息向鼻腔的高位置緩緩送去。(2)花腔裝飾音中跳音的訓練,需要先運用氣息,由橫膈肌和腹部伸縮,做一緊一縮的動作,肌肉要有彈性,不得僵硬。口腔后部抬高,聲音的發出不能單靠發音器官的用力,要用力得當,減去發聲器官的負擔。就像小狗喘氣的動作。如果此技巧掌握不好,跳音演唱就會給聽眾一種笨拙,吃力的聽覺效應。
二、完美的藝術的表現力也會輔助聲音機能狀態的良好展現
“以情帶聲”,意思就是由于我們演唱的過程是對作品二度創作的可過程,當我們聲情并茂的演唱時,充分的調動了我們的注意力和全部情感,不僅會使歌唱的感情色彩更加濃厚,而且會使歌唱技術小得以充分發揮,原因是在于我們在平時演唱的過程中過于專注于某一技巧的練習,而忽略了作品的整體情感表達,容易機械化,容易造成情緒的緊張與肌肉的僵硬,氣息不流通。無法完美的體現作品的藝術性。
我們都知道歌劇是一門綜合藝術,不但要演唱,更要表演,有時甚至還要邊唱邊跳。那么為了更好的發揮演員的藝術表現力,我們的歌唱演員在舞臺上的動作,包括面部表情都是輔助我們完美表達音樂的體現。例如在演唱較長且緩慢的樂句時,我們在舞臺上幾乎都是穩穩的站在一個位置演唱,不會快速的走動或者有夸張的表情跟動作,這樣不利于氣息的平穩流動跟保持。相反,如果唱激動且較快速的樂句時,動作幅度就會偏大些,有時甚至會快速的旋轉或舞蹈。
三、歌唱的機能狀態與藝術表現力的統一
“聲情并茂”,在聲樂教學過程中,演唱技巧的學習與藝術表現力的培養應是同步進行的,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古諺有云:“無技不驚人、無情不動人、無藝不服人”所以要求歌者既要唱聲,更要唱情,情感真摯,才能打動人。
“以情帶聲、以聲傳情、寓情于聲、聲情并茂”是歌唱藝術表現的最高境界。聲與情,技與藝,是歌唱藝術中不可分割的兩個部分。技巧是表現手段,是為藝術的表現服務的,而藝術表現是最終的目的,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參考文獻
[1]趙梅伯編著.《歌唱的藝術》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7.
[2]曹文利.《聲樂教學中歌唱藝術表現力的培養初探》載教育科學,2009年,第4期.
[3]徐杰.《怎樣提高歌唱的藝術表現力》載美與時代,200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