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鵬
【摘要】“獨龍桿”是山西民間舞最具特色的舞蹈之一,現“獨龍桿”已被列入了省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名錄當中,它承載著我們中華民族精神與情感,是我們人類智慧的體現。本文對“獨龍桿”的起源和演變過程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山西民間舞蹈;“獨龍桿”;起源;演變
山西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和華夏文明起源的中心地區之一,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靜升位于山西靈石之東,挽綿山,聽汾水,自然氣候極佳,遠在新石器時代,便有人類繁衍勞作,歷史滾滾向前,千里古道是絲綢之路的延伸,在這里與靈沁古道交匯。天時、地利、人和造就了古鎮物質的豐富,文化的厚重。明清期間,靜升業賈者官商相連,遍及全國,是晉商的一支勁旅,家鄉五里長街便是指揮中心,每年春節社火就是他們一展風采的舞臺。
一、“獨龍桿”的起源與發展
傳說光緒初元(1875)正月,社火前祭祀神靈的預備工作順利進行。由火星會的幾位成員受命張掛火星殿前的紅綢與大紅燈籠時,發現梯子他人正用,而殿外正有一根長長的木桿依墻而立,何必硬等梯子,幾個人同時以目示意,立馬有人抬起了木桿,一人乘勢而上,站于桿面,順手將遞來的燈籠左右掛好,誰知舉手張掛紅綢時,腳下一滑,兩腿分叉,重重的坐落在抬著的木桿上。這木桿彈性極好,先是彎彎上沉,隨之后彈而上,兩位抬桿者順勢顛步,坐桿者張開雙臂以求平衡,其他人立即奔上前來救護,飄落的紅綢裹纏到正顛動的長長的木桿上,有如火龍載人騰飛。這有驚無險的一幕,正好被前來檢查各殿祭祀預備工作的火星會值年大糾首看在眼里,里面要這幾位重新再裹著布,跟著他嘴里哼著的樂曲鼓點再來一次,并強調要驚、要險、要風趣……從那以后,“獨龍桿”便成了社火活動鬧熱鬧的重點節目之一。
如今的靜升社火活動與日具新,“獨龍桿”會在每年的元宵節期間(正月十四至十七)在縣城和村鎮正式上街表演。除此之外還會利用文化遺產宣傳日和王家大院景區旅游要求不定期地進行表演安全防衛工作日益全面。在每年舉行社火活動時,亦由駐鎮派出所組織民警,負責街頭戒嚴,維持秩序,禁止一切車輛通行,以保證鬧熱鬧隊伍暢通無阻。靜升的社火以經濟做基礎,以文化為靈魂,它的活動從未間斷。
二、“獨龍桿”的表演形式
(一)表演動作
在其它地方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改進傳統生產方式時,靜升“獨龍桿”依舊承襲了古老的演出方法,即完全使用人力來完成演出任務。在“獨龍桿”演出時會分幾組角色同時表演,他們扮演的人物各不相同。表演時兩位抬桿者面對面,走在前面的人桿放左肩上,后面的人桿放在右肩上,一手扶桿一手甩臂,為保持身體的平衡,重心的平穩,步伐為簡單的丁字步,踩著樂點顛步走,或前進或后退,他們步伐一致以保持身體的平衡,后背略微弓,以留緩沖的余地。坐桿者兩腿下垂稍稍叉開,已降重心,保證坐姿穩定,同時兩臂左右舞動不停,以求美中不失平衡。雖然看似動作簡單,但這一表演不單單要求演員具備好的表現力,更重要的是坐桿技巧的掌握。坐在桿上的表演者要在表演的同時還要保持重心的平衡和穩定,由于抬桿者會隨音樂上下的顫動竹竿,他們也會與竹竿的動率相協調,以保證力的同一性。坐在桿上須腰部發力,并且隨音樂舞動時不能太僵,以保持舞姿的優美,臀部坐在桿上重心保持平穩,在桿上找到舒服的平衡點,這一點至關重要,兩腿下垂稍稍叉開,兩腳呈自然狀,降低重心。在桿上身體的重心不能太靠前或靠后,以免失重而受傷。兩手一手握道具,另一手配合隨音樂舞動,以保持身體的平衡。
(二)人物形象
“獨龍桿”起初最原始的扮演人物是‘降龍癲濟公,后來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又發現了很多適合這一表演的角色。如:《七品芝麻官》中的縣太爺和戲劇中的丑角,眾多的鮮明角色深受觀眾喜愛。后來,除了男士的表演還增添了女士的演繹,其效果不亞于男士。如:上坐的花旦女郎和人們所熟知的“誥命夫人”,其表演的效果新奇不意,深受人們的喜愛。每個人物的形象都是那么的栩栩如生,仿佛真人再現,讓人們除了享受到這一文化的盛宴,同時也能激發起大家的共鳴,這些眾所周知的人物仿佛把我們帶到了那個時代,給人們留下了更多遐想的空間。除此之外還有小孩扮演的隨從,有衙役,丫鬟等角色鮮明的人物。抬桿者的選拔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在選拔時,都會選用年齡較大的有經驗的男性,而且個子都不高,都在165cm—170cm之間,每一組抬桿者的身高相差最大不能超過三厘米,要保持抬桿時兩端保持一條直線。在音樂伴奏的隊伍中不限男女,在選拔時都會以會樂器的優先選用,但在演出中看到的多為年紀較大的中年人。在表演隊伍的兩旁會有身披綬帶的配角,他們的主要任務是讓人們知道他們是哪個村鎮的代表,這樣的人選用的都是中年女性。
三、“獨龍桿”的藝術價值
(一)驚險詼諧的表演形式
“獨龍桿”被申為了省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身價被抬高了,所以自然而然的贏得了人們的認可。其實這只是原因之一,最為根本的原因其實是“獨龍桿”本身的魅力。“獨龍桿”就名字的字面上講,我們就可以看出‘獨就在于一支獨桿,兩邊由人抬起,中間一人分腿坐于桿上。這個動作看似簡單,但其重心不穩再加上兩邊抬桿的人會隨音樂隨之擺動,這就加大了桿上表演者的難度。兩邊抬桿的人將桿抬至肩上,離地面有了一定的高度,如果沒有較好的控制力隨時會從桿上摔下來,造成受傷的局面。但我們在每年的表演中看到演員們詼諧生趣的表演,在高興快樂之余沒有想過這一動作的難度與危險性。從另一個側面也可以看出這些演員的技藝的高超,將這么有挑戰性的動作通過他們的演繹,讓觀眾們看到的只是這一節目的精彩,輕松的表演,帶給我們的更多的是歡樂。由此讓我們不得不對這些身懷絕技的演員們獻上最崇高的敬意,所以“獨龍桿”的驚就在于,一支獨桿屹立不敗,雖有難度,卻是有驚無險,讓人實為嘆服。說過驚,我們再看看它的詼諧之處,“獨龍桿”的表演是把舞臺上的東西搬到了街上表演,所以沒有太多嚴格的要求。在“獨龍桿”的表演中扮演的都是大家熟悉的,角色鮮明的人物,表演者會在原有的情節上加上自己的表演,例如:濟公會加入逗蟋蟀的情節,他們表情投入,動作詼諧生趣,口中不時還會有說辭,以宣傳政治性的內容為主。除此之外還有他們的服飾妝容也很有趣,使用的是戲曲和彩妝,尤其是丑角和濟公逗蟋蟀的部分。這樣的街頭表演有一定的激動性、靈活性、能夠迎合觀眾的心理。
(二)獨特的音樂節奏
人們都說一個好的作品,不單單要有高超的舞藝,精妙的編排。最初的開始還是由音樂把我們帶入整個故事的情節,在未見人的開始,我們聽到了“獨龍桿”的音樂,它的音樂并不是采用的我們現代的流行音樂,而是使用傳承下來的晉劇古曲作為伴奏,在整個表演中,音樂并不是提前錄制好的,而是用樂工隨演出隊伍伴奏的方式進行。迎合著演員的動作,隨時改變鼓點節奏,使整個節目流暢,如有意外可臨場隨機應變。我們在現場的表演中看到“獨龍桿”有樂隊為之伴奏,細吹細打,歡快明朗,鼓鍵節奏緊緊盯著抬桿者的舞步,其中伴奏的樂器有:笙、笛、胡琴、嗩吶,還有鼓、釵等,技藝精巧的樂隊隊員全神貫注的服務于“獨龍桿”的舞蹈。“獨龍桿”在表演中,演員隨著抬桿者的舞步一步一顛,上下顫動。節奏感極強,為之伴奏的樂隊,采用的是中國民樂樂器演奏,其鼓點,節奏鮮明,旋律雖簡單,但人們卻耳熟能詳,觀看的群眾能夠隨著旋律簡單的舞動,達到演員與觀眾的共鳴,能很好地帶動觀眾的情緒。
(三)出其不意的表演效果
一根竹竿,簡單的道具竟然能演繹出這么精彩的民間舞。舞步雖簡單,但卻百看不厭,感覺整個作品很華麗,精致的服裝,模仿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生動形象。在道具及服飾的運用上很用心,讓人們眼前一亮。動作雖簡單,但其技巧高超,包含的深意卻讓人回味無窮。從最原始逐步的改進,現在已經達到了一定的境界。 “獨龍桿”講究整體配合,要的是集體精神,歡快向上。詼諧幽默的表演中,無論是演員還是觀眾其身心都能得到全面調整,這就是當地群眾十分喜愛的原因,也是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傳承的所在,社火活動中“獨龍桿”等節目展現了民眾齊心協力相互配合,歌頌祖國的繁榮昌盛,展現“獨龍桿”的精妙絕倫所在。
四、總結
“獨龍桿”作為山西民間舞最具特色的舞蹈之一,在表現形式上多種多樣,講求整體配合效果,表演特色詼諧有趣,表演者在渲染氣氛的同時還可以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現“獨龍桿”已被列入了省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名錄當中,它承載著我們中華民族精神與情感,是我們人類智慧的體現。然而目前“獨龍桿”受地方局限性等因素,只在當地廣受喜愛和流傳。作為當代的大學生我們有義務去學習、傳承、保護這些古老的文化,應該積極學習這些傳統的文藝文化,使這精湛的技藝能夠更永久的流傳。
參考文獻
[1]王九篩,田彩鳳,李華平.山西民間舞蹈學[M].昆侖山出版社,
2006(10).
[2]張佰仟.靜升歷史文化研究中心[N].2001(3).
[3]錢永平.晉中非物質文化遺產解析.第26卷第5期,2009(10).
[4]李煒,任芳.中國民族民間舞本科教學的現狀與思考,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0(4).
[5]黃琳.三所院校《中國民族民間舞》教材建設的思路與方法探析,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