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莎
摘 要:浙江科技期刊發展至今數量已達120種,已有將近百年的歷史,絕大部分是在建國以后創辦的,其中又以改革開放后的發展為最盛。建國以后浙江科技期刊在傳播科學技術知識、對公眾普及科學思想,提升科研者的學術修養,提高生產技術水平,促進浙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發揮了十分積極的作用,同時也反映了浙江科技、經濟發展和社會文化的進步歷程,是浙江科技事業和浙江出版事業的重要構成部分,對浙江科學技術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支撐作用。并且由于90年代以來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已在全國科技期刊中逐漸成為較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建國以后,浙江科技期刊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不同的發展特點和內涵。
關鍵詞:浙江科技 經濟發展 科技傳播
中圖分類號:G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6(c)-0033-02
1 建國以后浙江科技發展簡述
浙江科技事業在建國之初,幾乎沒有任何發展。全省的科技資源加起來也不過只有3到4家農業衛生試驗所,僅僅只有105名科研人員,在這種情況之下,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引起了浙江政府的高度重視。1958年4月,浙江設立了自己的科學工作委員會,中國科學院浙江分院在1958年6月成立。1976年,全省的科技人員已經達到2978人,科研機構也增加到了88個,省科委建制也在1977年10月恢復,年底的時候全省各類專業的技術人員已經猛增到111718人。相繼取得了糧食兩熟技術、紅茶初制熱處理技術、犬肺吸蟲病的治療、反滲透法淡化海水、電滲析處理啤酒釀造用水等科學技術成果,各類科技研究成果的不斷累積和創新,是浙江科技和經濟得以穩步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改革開放以后,1978年的全國科學大會上,確立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這就為科學技術事業之后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思想理論基礎。浙江省相關部門認真落實相關科技政策,為整個社會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和創業的環境,不斷提高科技創新能力,使得全省科技事業快速發展起來。到2013年,浙江全省全社會的科技活動經費投入超過了1300億元,全年的專利申請為29.4萬件,授權量為20.2萬件。有797家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累計5309家。科技綜合實力居國內第7位,經濟總量由1978年第12位,到2013年躍居第4位,浙江逐漸成為經濟和科技大省。而科技期刊就在經濟和科技事業的發展過程中應運而生,經濟和科技事業的進步帶動了科技期刊的發展,同時,隨著科技期刊的不斷成熟,它對經濟和科技事業的影響力也在與日俱增。
2 1949年~1965年:浙江科技期刊的起步階段
2.1 總體出版情況
新中國成立之初,面對資源匱乏、百廢待興的社會現狀,黨和政府在大力開展經濟建設的同時,也高度重視科學技術文化事業的發展。浙江省在這一個時期的科技期刊數量共計18種。這一時期的浙江科技期刊較之全國的科技期刊來說,數量很少,種類不齊全,但貴在期刊內容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用價值很高。總的來說,此時的浙江科技期刊出版業才剛剛起步,一切都還未成熟完善,即便如此,它也為后來這個行業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2 突出特點
(1)以農業類和學報類期刊為主。
建國之初,浙江各類科技期刊中以農業科技期刊和學報科技期刊的數量最多,且農業期刊主辦方以科研機構為主,而學報科技期刊主要是由浙江省內的高校主辦,屬于內部刊物,不對外發行,發行規模小,范圍窄。
(2)注重科學技術的實用性。
這些科技期刊專注于對某一個領域的研究,并且從實踐出發結合理論對科學原理和技術知識進行闡述,實用性很高;且每種期刊里幾乎都有關于各自行業里最新的科學技術知識介紹,時效性也很高。整體來看,這一時期的浙江科技期刊內容實用價值大,更注重科學技術在實際工農業生產中的運用。
2.3 對浙江科技及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建國之初的浙江科技期刊,受工業不發達以及通訊傳輸技術落后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使它對浙江社會科技以及經濟發展的作用和意義遠不能與今天相比,但它依然為浙江科技事業及社會經濟作出了一定的貢獻,同時也為后來浙江科技期刊出版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此時的科技期刊在科技成果報道方面,受工業和科技事業不發達、通訊傳輸技術落后等因素的影響,未能掌握核心技術,只能依靠總結實際生產中的研究經驗和引進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因此,關于科技成果的報道大多以實際生產生活中的研究實驗和生產經驗總結為主,以外文科技文獻翻譯為輔。這一時期的科技期刊都是從實際的生產生活出發,總結經驗,實踐性很強,減少了閱讀障礙,受眾能夠更好的理解科技知識,從而達到廣泛傳播科學技術知識的目的,同時促進學術的交流與進步,對浙江科技事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新中國剛成立之時,國內的經濟形勢十分嚴峻,整個社會急需建設工業和農業來推動經濟的發展,而經濟的發展需要科學技術來做支撐,作為傳播科學技術知識的工具以及交流平臺的科技期刊就應運而生,且快速的發展起來,浙江的科技期刊也是如此。并且由于浙江科技期刊在內容上注重從實際生產生活出發,使得人們更容易將其運用于現實的工農業生產中,進而提高生產力水平,推動浙江經濟不斷向前發展。
3 1966年~1977年:浙江科技期刊的停滯期
3.1 總體出版情況
正當浙江科技期刊出版事業剛剛起步,走向發展之際,1966年在全國范圍內爆發了“文化大革命”。科技工作者的需求受到遏制,全國絕大部分的科技期刊都休刊或停刊了,科技期刊出版幾乎空白。這一時期浙江省科技期刊數量共計23種。文革前期,浙江科技期刊出版事業幾乎空白,到了后期,科技期刊出版數量有一定程度的恢復,但在內容質量上卻始終沒有提高,整個浙江科技期刊出版業基本處于停滯狀態。
3.2 突出特點
(1)出版形式受到政治環境影響。
受政治大環境影響,這一時期的科技期刊凸顯“政治掛帥”,扉頁上會有毛澤東語錄,有的期刊內頁中也會插入幾段語錄。
(2)科技期刊整體質量止步不前。
浙江科技期刊的研究方式與建國之初基本一樣,依然是從實際的生產生活出發,總結經驗,實地研究,并且反映行業內最新科研動態,可操作性強。但從根本上講,科技成果的技術含金量并沒有提高,科技期刊的整體質量處于一個停滯的狀態。
(3)工業類期刊數量迅速增長。
由于政府大力提倡發展人口,社會人口不斷增加,經濟需求也隨之迅速增加,工業類期刊數量開始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且部分刊物屬于內刊,并未對外發行。
(4)印刷排版質量有一定提高。
這一時期的浙江科技期刊在印刷排版質量上相較建國之初有了一定的提高。如封面上開始添加簡單的圖案,顏色由單一走向多樣,內頁版式字體逐漸規范統一,圖文并茂,盡可能的減少了閱讀障礙,但總體的變化并不大。
3.3 對浙江科技及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在對浙江科技影響方面,“文革”時期,由于工業和科技依舊落后,大量科技人才流失,科技知識斷層等緣故,導致此時的科技期刊上的成果報道依然是總結實際生產經驗。但同時“從實際出發”這樣簡單有效的科研方法和態度,也十分有利于此時科技工作的恢復以及長遠發展。這也達到了廣泛傳播科學技術知識、促進學術交流的目的,并對浙江科技事業的恢復以及長遠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在對浙江社會經濟影響方面,此時的社會風氣是以階級斗爭為綱,束縛了人們的思想。整個社會對科技事業發展的重視程度很低,科技氛圍并不濃厚,知識分子不被整個社會所尊重。黨和政府的各級機構和組織長期處于癱瘓狀態,維護社會秩序的機關處于混亂狀態。浙江在一個時期內的科技知識斷層、科技人才斷層,以及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導致浙江的生產力水平落后,經濟發展速度十分緩慢,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沒有得到提高,反而在一些方面有所下降。由這諸多的社會現狀,可以看出當時的社會環境并不穩定。
文革十年的經歷,很好的證明了穩定的社會經濟環境、科技信息及人才對于科技期刊出版的影響是很大的,甚至直接決定科技期刊能否正常出版。
4 1978年~2014年:浙江科技期刊的成長階段
4.1 總體出版情況
停滯的十年過去,1978年3月,全國科學大會上,鄧小平同志特別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馬克思主義觀點,并且提出了一些關于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科技工作開展的一些具體措施,為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此次會議在中國科技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抉擇。此后,全國的科技期刊出版事業開始全面復蘇。
浙江的科技期刊也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逐漸興盛起來。從1978年開始陸續創辦了《中國水稻科學》(1986)、《空間結構》(1994)、《生物技術進展》(2011)等88種新刊物。另外,復刊32種。其中,浙江大學學報可以算是同類期刊中的佼佼者,學報系列科技刊物就有7本,且刊物整體的影響因子都很高。據筆者統計,截止2014年8月,浙江省科技期刊數量共計120種,有8種刊物在2000年至2013年間已經陸續停刊,實際還在辦的刊物有112種。改革開放后的浙江科技期刊,數量開始逐年增加,質量不斷提高,科技期刊的發展日趨成熟,整個浙江科技期刊出版事業進入繁榮時期。
4.2 突出特點
(1)出版市場開始空前活躍。
改革開放為浙江科技期刊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整個浙江科技期刊出版市場開始活躍起來。原來的刊物在1978年后陸續恢復辦刊。1979年至1994年間,是創辦新刊最活躍的時期,平均每年至少創辦4種新刊,在1979年和1984年分別就有7種,1994年創辦了9種新刊,達到整個創辦新刊時期的最高峰。
(2)浙江科技期刊的發展日趨成熟。
浙江科技期刊的數量日漸增多,科技期刊的種類繁雜多樣。尤其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科技期刊所涉及的專業領域劃分開始越來越細,學科之間相互交叉融合的情況下,種類會越來越多。科技期刊的質量在印刷裝幀、版式設計方面,以及科技成果含金量、國內和國際影響力方面都在不斷提高。現在的浙江科技期刊無論是從規模、種類、質量還是影響力上,都較之建國之初的浙江科技期刊有了質的飛躍。
4.3 對浙江科技及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對浙江科技的影響。改革開放之后的浙江科技期刊在科技成果報道方面,隨著科技體制的改革,國外先進技術的引進,大批科技人才的重新聚集,以及浙江經濟和科技事業的高速發展,使得浙江科研成果的含金量正在逐年提高,并沿著各自領域中專業性和實用性兩個方向深入發展。
在科研動態方面,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信息的傳播速度快、渠道多、信息量大、覆蓋領域廣,使得關注科研動態的時效性遠遠高出以前。改革開放后的浙江科技期刊,隨著浙江經濟和科技事業的快速發展,不斷提高自身科技知識含金量,使其傳播更新科技知識、促進學術交流的功能逐漸深化,同時推動著浙江科技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對浙江經濟的影響。我國從計劃經濟體制開始逐漸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為全國各地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浙江作為最早對外開放的沿海經濟區域之一,市場經濟也達到空前活躍的狀態。同時,也帶動著浙江科技事業不斷向前進步,作為傳播科技知識的重要工具,浙江科技期刊也迅速的恢復發展起來。科技知識的廣泛傳播更新與交流,科技成果的不斷創新,使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推動浙江經濟高速向前發展。
5 結語
浙江科技期刊出版業建國至今的經歷說明,社會經濟發展以科技創新為動力,科技成果交流以科技期刊為載體,科技發展和科技期刊出版又以社會經濟的穩定為基本條件。社會經濟、科技發展和科技期刊之間是互相影響,共同進步的。同時,在信息、科技、經濟發展異常迅猛的今天,中國在科技的一些方面仍然未能掌握核心技術,作為科技交流進步的平臺,浙江科技期刊還需要加快向前的步伐,縮小與世界科技期刊水平的差距。
參考文獻
[1] 浙江省科技廳.2013年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N].浙江省人民政府,2014-02-26.
[2] 王渝生.向科學進軍——中華科技六十年(二):1956~1960年[J].科學中國人,2010(2):22-29.
[3] 朱曉東,宋培元,曾建勛.新中國科技期刊60年發展回顧與展望[C]//第7屆全國核心期刊與期刊國際化、網絡化研討會論文集,2009.
[4] 蔣崇玲.略論科技期刊與社會經濟發展的互動關系[J].出版經濟,2003(1):14-16.
[5] 朱聯營.新中國科技期刊出版業的兩次挫折:中國科技期刊史綱之九[J].延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3(1):84-85.
[6] 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2013[R].北京: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