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曉雁


[摘要] 目的 評價優質護理在老年腦梗死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方法 選取我院在2011年6月~2013年6月住院的老年腦梗死患者96例,根據護理方法不同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8例,對照組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外實施優質護理,包括心理干預、早期進行康復訓練、飲食護理、用藥指導、家庭支持、定期進行健康教育,比較兩組入院時及出院時NIHSS評分、兩組入院時及出院4周后Barthel指數以及兩組患者遵醫率、護理滿意度。 結果 干預組出院時的神經功能NIHSS評分(11.3±1.7)分,對照組出院時的神經功能NIHSS評分(17.9±1.3)分,干預組出院時的神經功能NIHS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干預組出院4周后的生活能力Barthel指數(78.1±11.5)分,對照組出院4周后的生活能力Barthel指數(52.9±13.6)分,干預組Barthel指數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干預組患者的遵醫率達95.8%,對照組患者的遵醫率達75.0%,干預組患者總遵醫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的護理滿意度97.9%,對照組的護理滿意度83.3%,干預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對老年腦梗死患者實施優質護理具有較好的效果,有利于提高患者的遵醫率及護理滿意度,促進患者康復。
[關鍵詞] 老年腦梗死;優質護理;遵醫率;護理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 R473.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5)17-0140-04
老年腦梗死是臨床的常見病、多發病,患者多生活不能自理,病程長,并發癥多,死亡率和復發率高,給患者的家庭造成沉重負擔。而且由于老年人體質較弱以及意識不清和行動障礙,給護理工作帶來極大的挑戰。因此,加強醫護人員的服務意識,開展優質護理服務迫在眉睫。優質護理服務是從患者入院到出院為其提供全程化、個體化、專業化的服務,以滿足患者的基本需求,是深化護理服務的有效途徑[1]。對老年腦梗死患者,在提供臨床護理服務中開展優質護理服務,將優質護理服務落實到護理工作的各個環節,對于患者病情的快速康復、改善患者的預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作用[2]。本研究旨在評價分析優質護理在老年腦梗死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在2011年6月~2013年6月住院的老年腦梗死患者96例,符合 1995年全國第4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急性腦梗死診斷標準,均經 CT或磁共振成像(MRI)證實,年齡60~75歲,意識清醒,能獨立或在家屬的幫助下配合護理;病程在 6個月之內,排除心力衰竭、肝腎功能不全、消化道出血、惡性腫瘤等及無法隨訪者。96例老年腦梗死患者中男52例,女44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7例,高中42例,大學及以上17例。入選患者中38例伴有不同程度的偏癱。根據護理方法不同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8例,其中,干預組男27例,女21例;平均年齡(64.1±9.1)歲;對照組男25例,女23例;平均年齡(63.8±8.4)歲。兩組腦梗死患者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等基本資料進行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
1.2 護理干預方法
對照組予常規護理,干預組在常規護理外實施優質護理,具體內容如下。
1.2.1心理干預 患者入院接受治療易出現焦慮不安、失望、痛苦等負性情緒,甚至出現拒絕治療及護理的情況。護理人員要從多方面關心患者,為患者創造良好的治療及護理環境。同時,護理人員應加強與患者進行溝通和交流,針對患者所產生的恐懼、焦慮等心理進行有針對性的護理,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使其積極主動地配合治療和護理。
1.2.2 早期進行康復訓練 包括語言、運動及協調能力的訓練。早期鼓勵患者利用卡片、筆、紙、手勢、圖片等與護理人員進行簡單而滿意的交流,盡量提一些簡單的問題,讓老年人可以用“是”、“不是”或點頭、搖頭來回答[3]。動員患者的家屬、朋友多與患者交流,以促進語言功能的恢復。對伴有肢體癱瘓的患者在康復早期開始做關節的被動運動。鼓勵和促進患者早期下床,練習行走。教會患者注意力集中,在步行的各個階段盡量保持身體平衡,逐漸增加活動量。
1.2.3 飲食護理 根據醫囑指導患者留置胃管鼻飼流食,進食速度不宜過快,以低脂、低鹽、高蛋白、高維生素的流食為主,盡量少吃多餐,每次進食量最好不要超過200 mL[4]。對于需長期臥床的患者,應每日多吃蔬菜、水果等粗纖維食物,避免出現便秘,并在飲食、飲水時以半臥位狀態,以防出現嗆咳、窒息。
1.2.4 用藥指導 指導患者遵醫囑按時按量給藥,告知持續用藥的必要性,并對其用藥加強監督,避免漏服;對使用降壓藥物和脫水藥物的患者要密切觀察,根據患者反應調整劑量,避免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5]。
1.2.5 家庭支持 護理人員及患者家屬應采用適當的方式安慰、鼓勵患者,使其感到溫暖,傾聽其想法和感受,盡量滿足其合理要求,使其感到在社會、家庭及家人心目中的地位。
1.2.6 定期進行健康教育 通過圖片、電視、錄像等向患者講解疾病相關知識,緩解患者的負性壓力;告知患者24 h內均在床上活動,避免過早下床,注意飲食。
1.3觀察指標
1.3.1 康復效果評價[6] 采用神經功能和生活能力評價患者的康復效果,采用美國國立衛生院卒中量表NIHSS評價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采用改良Barthel指數評價患者的生活能力,滿分100分,分數越高,表明生活自理能力越強。
1.3.2遵醫率評價[7] 采用自行設計的遵醫行為調查問卷對腦梗死患者的遵醫行為進行調查。完全遵醫:嚴格遵守醫囑,按期執行;部分遵醫:醫囑內容執行不完善,有遺漏;不能遵醫:不按醫囑執行或隨意中斷治療。
1.3.3護理滿意度評價[8] 結合我院實際情況制定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包括服務態度、技術水平、健康宣教、關愛患者、心理支持5方面,滿分100分,分為很滿意(90~100分)、滿意(61~89分)和不滿意(低于60分)三項。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2.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康復效果比較
干預組出院時的神經功能NIHSS評分(11.3±1.7)分,對照組為(17.9±1.3)分,兩組出院時的NIHSS評分分別較入院時顯著降低,且干預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出院4周后的生活能力Barthel指數(78.1±11.5)分,對照組出院4周后的生活能力Barthel指數(52.9±13.6)分,干預組與對照組出院4周后Barthel指數較入院時顯著升高,且干預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康復效果比較(x±s,分)
2.2 兩組患者遵醫率比較
干預組有2例患者不按醫囑執行或隨意中斷治療,干預組患者的遵醫率達95.8%;對照組有12例患者不按醫囑執行或隨意中斷治療,對照組患者的遵醫率達75.0%,干預組患者總遵醫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遵醫率比較[n(%)]
2.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干預組的護理滿意度97.9%,對照組為83.3%。干預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n(%)]
3討論
急性腦梗死是神經內科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多見于老年人,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病死率高等特點。腦梗死的發生是多種因素導致腦局部組織供血不足或發生障礙,從而引發腦部組織病變或壞死[9]。老年腦梗死患者大部分存在不同程度的后遺癥,如偏癱、肢體麻木、語言障礙、吞咽困難等,導致日常生活受限,社會功能缺失[10]。早期、及時的治療及配合優質的護理服務,對于降低腦梗死的病死率、減少后遺癥、改善預后具有重要作用。優質護理服務以患者為主體服務對象,為其提供全面、系統、優質的護理服務,可以提高患者對醫院治療、服務的滿意度。在優質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通過對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有效減少患者緊張感,增加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使其積極樂觀面對疾病。同時通過溝通、環境、健康指導及責任護理,有效減少病情變化,促進患者腦功能恢復至正常狀態[11-14]。本研究中,干預組對腦梗死患者實施優質護理干預,包括心理干預、早期進行康復訓練、飲食護理、用藥指導、家庭支持、定期進行健康教育,結果顯示,干預組出院時的神經功能NIHS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11.3±1.7) vs (17.9±1.3),P<0.05],與胡紅艷[15]報道的觀點一致。且干預組患者的遵醫率達95.8%,對照組患者的遵醫率達75.0%,干預組患者總遵醫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對住院腦梗死患者實優質護理干預,尤其是心理干預,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負性心理,提高患者配合醫生治療的主動性,促進患者早日恢復。同時,在實施優質護理服務中,護理人員通過向患者介紹疾病的相關知識包括治療與用藥的注意事項等以及通過心理干預,可以分散患者對疾病的注意力,使患者能夠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從而可以幫助患者盡快恢復生活自理能力。干預組患者實施優質護理模式后,患者的自理能力明顯改善,表2結果顯示,干預組出院4周后Barthel指數顯著高于對照組[(78.1±11.5) vs (52.9±13.6),P<0.05],證實優質護理對促進老年腦梗死患者病情的恢復具有重要作用,與對照組比較改善更顯著。優質護理服務的主要目的是以患者為中心,滿足患者的各項需求,為患者提供優質以及滿意的護理服務。邢吉華[16]將68例腦梗死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4例。對照組實施常規治療與護理;觀察組同時開展優質護理模式,結果顯示,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4%,顯著低于對照組的76%。觀察組護理服務滿意率76%,顯著高于對照組56%。且觀察組Barthel指數顯著高于對照組,進一步證實優質護理服務對于老年腦梗死患者的護理效果更具優勢。
綜上,優質護理服務是現代醫院不斷追求的目標,它關系著患者是否能夠順利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17-22]。本研究我們通過為老年腦梗死患者創造良好的環境、改變護理管理模式以及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干預,顯著提高老年腦梗死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患者配合醫生治療的主動性,提高護理滿意度,值得廣泛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金利蕓,饒和平. 優質護理示范病房健康助理員崗位設置與管理體會[J]. 護理與康復,2014,13(2):172-175.
[2] 戴燕. 護患溝通在門診護理工作中的運用[J]. 華西醫學,2010,25(7):1368-1370.
[3] 辛兆紅,劉燕,陳曉靜. 優質護理服務在老年性腦梗死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 中國傷殘醫學,2014,22(18):36-37.
[4] 劉曉紅. 優質護理服務中新型護理管理模式的實施方案及體會[J]. 全科護理,2013,11(1):259-260.
[5] 龍文平,梁艷紅,高麗雅,等. 優質護理服務試點病房在基層醫院的臨床應用研究[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10):93-95.
[6] 陸安婷. 優質護理服務對腦卒中病人神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 全科護理,2011,9(11B):2982-2983.
[7] 楊曉蘭. 優質護理服務對神經內科住院患者滿意度的影響[J]. 職業衛生與病傷,2011,26(2):102-104.
[8] 梁錦玲,彭歡歡,潘少芬. 優質護理服務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13):16-18.
[9] 唐佩琴. 康復護理對改善急性腦梗死患者肢體功能障礙的效果分析[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6):9-10.
[10] 張銳芝,周頤,周慧. 綜合護理干預在急性腦梗死臨床治療中的效果評價[J]. 實用醫技雜志,2014,21(8):913-914.
[11] 陳湘玉,謝瑋偉,王毅. 精細化管理保障優質護理服務持續改進[J]. 護理管理雜志,2010,10(9):615-616.
[12] 魏瑩. 全程優質護理在急性腦梗死患者中的效果觀察[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2,8(25):86-87.
[13] 荀細輝,劉曉波. 優質護理服務模式對調動護理人員主觀能動性的影響[J]. 臨床醫學工程,2012,19(8):1390-1391.
[14] 孫玉玲,謝萍. 早期護理干預在腦梗死患者語言、肢體康復中應用研究[J]. 國際護理學雜志,2012,31(4):731-732.
[15] 胡紅艷. 優質護理服務在51例老年腦梗死患者中的應用[J].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4,13:109-110.
[16] 邢吉華. 優質護理服務對老年腦梗死患者并發癥及Barthel指數的影響[J]. 中國基層醫藥,2013,20(22):3510-3511.
[17] 楊婷婷. 淺談優質護理服務在內科疾病護理中的重要性[J]. 中國醫藥指南,2012,30(17):679-680.
[18] 陳梅紅,馬艷. 心理干預與健康教育在腦梗死患者護理的應用[J]. 中外醫療雜志,2013,31(1):15-16.
[19] 陳員娥,李艷,厲小小. 優質護理模式在優質護理服務示范病房中的應用[J]. 護士進修雜志,2011,26(12):1073-1074.
[20] 陳海鳳,韋少麗. 臨床護理路徑應用于腦梗死急性期患者的效果評價[J]. 內科,2014,9(2):241-242.
[21] 秦淑慧. 臨床護理路徑在腦梗死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 齊魯護理雜志,2012,18(6):19-20.
[22] 胡秀玲,劉桂玲. 全程優質護理在腦梗死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 中外醫學研究,2014,12(29):94-95.
(收稿日期:2015-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