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思佳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事情的發展,人們開始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德育的教育功能,對于音樂教學也不能例外。為此在這個大的時代背景和教育背景下,本文就音樂教學中的德育功能發表看法。首先,本文簡要回顧了音樂教學中的德育功能的內容。其次,有針對性地對音樂教學中實現德育功能的途徑進行具體分析,最后對音樂德育對于學生的影響發表進行總匯,旨在為音樂研究工作者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音樂教學;德育功能
引言
德育教育是我國素質教育的最為基礎和主要的教育內容和目標,我們有著5000年悠久的文化歷史,一直倡導以德邦交,以德治國。為此在新時代要不斷鞏固和加強對于學生的德育教育,關于德育教育有多種手段,但是不可否認通過音樂對于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也是一種不錯的教學方法,為此對一些音樂進行有針對性地選擇,通過音樂富有的審美能力和教育能力,來提高學生的德育素質水平的提高也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為此不斷完善和揭示音樂教育的規律,發掘其內在的德育功能,對于中學音樂教育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音樂教學中德育功能的內容
在音樂教學中是可以通過德育教育來起到激勵學生作用的。對此,教師可以通過對音樂作品標題,內容的釋義來激發學生內在積極向上的情感,例如通過一些愛國主義歌曲的教學就可以使得學生發自內心地升起愛國主義情懷,而這種內心的驅動對于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確立,功效很大。一般來正能量的歌曲,是包含著真誠的元素,也就是音樂作品中所擁有的德育能量。這種能量充分展現一個“和”字,即國家“合”,家庭“和”。而我國當下所倡導的構建和諧新社會體現的就是家和天下興,而音樂作品中這種“和”的熱情對于不斷的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提高其自身修養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這種音樂以德來達意也是新時達構建社會文明所具有的最基本的價值觀和核心觀。
二、音樂教學中實現德育功能的途徑
(一)音樂教材要具有鮮明的教育性
從現實來看,音樂作品的分類眾多,不是所有的音樂作品都可以激人奮進的,有些音樂作品也比較婉約,甚至是靡靡之音是不適合學習和傳唱的,為此在對于學生德育教育上的音樂作品,一點要具有鮮明的教育性。比如今天是抗日戰爭勝利結束70周年,可以結合當下的形式組織學生學習一些革命歌曲,比如《游擊隊之歌》《青紗帳》的學習就可以極大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使得其知道和平生活的來之不易,從而為此樹立保家護國的價值觀提供指導和影響。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學習歌唱只是一個部分,要使得學生要充分的領會歌曲的內涵和意義。為此還需要進一步對一些歌曲進行重點分析,讓學生知道和了解歌曲中所傳達的深刻含義,提高對真善美的分辨,以便進一步促進其德育素質的發展。
通過優美的旋律激發學生的內在情感
對于一首好的音樂歌曲,旋律優美,曲調悠揚可以極大地啟迪人們的心靈。而在日常的教學中音樂教師選擇一些優秀的、主旋律的音樂作品播放給學生聽,并和學生一起感悟這首音樂的魅力。由于優秀的音樂作品和聲運用豐富。歌詞明快、健康,會對學生的心靈造成極大的促動,對于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建立也有著極為深遠的意義,這種意義不僅僅是停留在表面上,更從心里的底層對學生的情感和道德水平的建立是一種促進和激勵,為此優秀的音樂作品,不僅可以使得學生感受到音樂風采的魅力,也可以鍛煉和提高學生的良好道德行為和優秀品質的培養和提高。
(二)通過歌唱、演奏過程,培養生集體主義思想的形成
音樂作為美的教育可以滿足學生好動、求樂、追求審美的多種訴求。而且通過參與音樂活動也可以實現學生渴望交流的意愿。在音樂教學中,經常有合唱項目,這需要大家齊心協力的共同完成,如果一個人不聽指揮,或者在演唱的過程中跑調,都會導致整首歌曲演唱的失敗。為此通過合唱也可以培養學生們的集體主義的提高,這也是對其德育素質發展水平的一個極大的促進和提高。
(三)聲樂、器樂訓練培養了學生勤奮堅毅的品性
從現實中來看,學習音樂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學習歌唱,要掌握樂理,要付出辛勤的勞動,學習演唱、演奏更要經過長時間的堅持不懈的刻苦努力,要多聽、多看、多練。具有堅忍不拔的毅力,才能成功?!芭_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要使學生知道,美的歌聲、樂聲是通過不懈能力換來的,從而培養學生勤奮刻苦、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質在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
音樂教學屬于美育范疇,它致力于培養學生對美的感受力,鑒賞力合表現力,道德教育要求人們懂得真善美、假惡丑。所以音樂教學和道德教育有著共同的美育任務。音樂教學在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同時,在道德方面也能提高學生對真善美、假惡丑的判斷能力。當學生用正確的審美觀來審視周圍的一切事物時,就容易分清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是惡,從而自覺地以真善美作為自己行為的準則,抵制各種不健康的思想行為。
三、音樂教學對于學生德育影響
(一)音樂豐富了學生的音樂感知
當下的中學教育雖然也有音樂教育,但是多數中學生不識五線譜,更不從談及音高、音拍的含義,但是由于經常接觸和傾聽一些優秀的音樂,有些人還是能比較準確的演唱出一些音樂作品。而且這些流行音樂在音高和節奏上還具有一定的難度。一些學生在興趣引領下,通過自己反復的模仿和聯系可以在整體上很好的把握該曲的原貌,為此流行音樂在某種程度上極大地激勵著學生們對于音樂的探索和的熱情,也是使得他們也很好的認識到了音樂對于文化陶冶,自身素質提高的重要性,進而使得音樂真正成為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學生音樂素質,從某種程度上是德育能力提高的一個體現。“學習音樂要先學習做人”,已經是一種公論,學生在欣賞音樂作品中內心經歷了深華,對于美的事物和美的概念有了更為直觀的切身感受和體驗,這自然潛移默化的使得其德育水平得到極大的發展和促進。
(二)幫助學生提高審關標準
音樂學習本身就學習學生對于音樂音像的一個積累和體驗的過程,當欣賞音樂達到一定的數量,內心自然會對于音樂要素和音樂內容中產生更為深入的思考,這種思考不是平地而起的凸顯,而是需要一些音樂知識的積累,當然也包括流行音樂只是一種沉淀。作為一些正能量的,具有感召力的音樂作品,其本身就可以充分的調集人們內心深處的一種感知,尤其是激昂的音樂可以給人一種鼓舞和勵志只敢。即使是一些柔和的音樂,只有它的意境健康,也會不斷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為此優秀音樂作品蘇其所塑造出的情景與意境也可以使得學生更好體味音樂的魅力,不斷提升自己的審美標準。而學生自身審美能力的提高,從某一方面證明其德育素質的提高,為此欣賞音樂在提升學生審美能力提高之際,對于促進其德育能力的提升也有著極為重要和深遠的意義。
(三)有助于學生情緒的調節
從理論上來講,音樂作品具有一定的情緒化,優秀的音樂作品可以有助于學生調節情緒,這也是音樂深受中學生的喜愛,并且可以引起中學生情感共鳴的主要原因,而且一些音樂的題材也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極為的貼近,尤其是校園民謠曲風輕盈,就好像學生身邊發生的事情一樣,例如《外婆的澎湖灣》《大中國》等歌謠就極易引起學生的親切感,傾聽這些樂曲,學生很容易消除學習之中的緊張感和疲憊感,而且這些音樂也朗朗上口,利于演唱。為此中學生們喜歡用一些流行歌曲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流露對生活的熱愛,友誼的珍惜,也使得中學生的情緒得到極大鼓舞,非常有利于日常的生活與學習。而這種隊生活樂觀和積極的態度也會不但促進學生德育思想的發展和提高
結論
音樂教學所具有的德育功能已經不言而喻,而如何選擇優秀音樂作品,通過多種途徑來提高學生的德育水平還需要社會、學校、家庭齊心協力,如此才可以進一步推動學生的德育發展水平。
參考文獻
[1]王毅.初中音樂教學中互動教學的幾點思考[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22).
[2]唐海苗.讓音樂搭乘快車——論音樂漫畫教學初探[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22).
[3]郭家濱.初中音樂課堂教學管理探究[J].現代閱讀(教育版),
2013(22).
[4]王海英.音樂與各綜合學科之間的關系[J].現代閱讀(教育版),
2013(22).
[5]馬林華. 摒棄”蛇尾”,追求”鳳尾”——高中音樂鑒賞課結尾的探究與思考[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