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榮健
2014年5月9日至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工作時第一次提及新常態:“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
新生活、新消費……伴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方式正發生前所未有的深刻轉變。只有適應人們消費領域的新特點、新要求,才能形成新常態下消費與生產發展之間的良性互動。
隨著轉方式調結構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常態,2014年,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二輕行業、包括工藝美術產業而言,市場轉型很艱難。宏觀經濟整體進入了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中高速增長階段,相對于過去30多年高速增長期的不同,市場呈現疲態。企業更為直觀的體驗,是中央反腐倡廉力度的加大,以及八項規定對以工藝美術產品為主體的畸形禮品經濟帶來的沖擊。悲觀的企業家,面對新變化,一籌莫展,手足無措,無以應對,甚至坐以待斃。
桂林有一家日星苑工藝品原創工作室,2014年廣西工藝美術展會上,我認識了這家小微企業的負責人羅倩和呂珊蔚。她們倆充滿活力與沖勁,她們參展參評的漓江石畫給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強烈感覺。
后來我了解到,這個工作室實際成立于2007年,原來一直致力于高端寶玉石畫的研究及創作,針對高端客戶的私人訂制,其銷售渠道全部于一線城市,月銷量在50幅左右。按平均萬元一幅計,月銷售額50萬元左右,效益應該是不錯的。然而,經濟的換擋降速,市場環境發生變化,使得銷量明顯下滑,以至于2014年上半年的月銷售量不到10幅,制作人員也不得不裁減。
她們很著急,被逼著到處去宣傳產品及拓展業務渠道。她們第一次走出去參加了2014年5月在義烏舉辦的第六屆中國國際旅游商品博覽會。當她們的產品呈現在人們面前時,精湛的工藝及絢麗多彩的作品很招人,大家都驚嘆于作品的完美。然而,叫好不叫座,每天都有很多人欣賞,就是沒人愿意掏錢購買。寶石畫的售價均在萬元以上,不是大眾都消費起的。最后,她們只得原封不動的把產品帶了回去。
于是,她們就琢磨,怎么解決產品價位及大眾消費者的購買需求呢?苦思冥想,她們覺得既要利用自己成熟的工藝去創新,又要在降低原材料成本、適應大眾消費水平尋求突破。循著這個思路,她們在2014年8月份開始嘗試制作漓江石畫。
所謂“漓江石畫”,就是利用漓江河床上俯拾即是的天然石作為原材料,發掘桂林文化元素,突出鮮明的地域性構圖,創新制作工藝,使產品既低碳環保又極具地域特色,成本大幅下降。因為漓江石畫是自然與生活完美的融合,既環保、時尚,又新穎別致、物美價廉,產品一經推出市場,就成為極具桂林地域性的旅游文化產品,成為游客們來桂選購的新寵。在短短四個月內,她們原創的漓江石畫囊括了2014年10月第四屆廣西發明創造成果——傳統手工業創新成果兩項大獎:材料運用創新及制作工藝創新;同年11月,獲得市政府授予的首屆桂林特色工藝美術品的殊榮;榮獲2014年桂林特色旅游紀念品、工藝品綜合類金獎;12月獲得自治區政府授予的首屆廣西十大必購旅游工藝美術品。與此同時,她們申請了漓江石畫發明類專利。從2014年9月至今,她們接到的訂單7筆,大眾銷售同時見長,銷量已達1600多件;工作室現有固定的制作技術人員15位;她們在增加工人的同時,將與職業學校達成合作協議,信心滿滿地收獲著市場釋放出的更大需求。
這家小微企業在“新常態”經濟環境中坎坷成長的故事,耐人尋味。
如何正確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增強在經濟新周期中的發展信心,是全行業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認識問題和指導實踐問題。
何謂“新常態”?從字面上看,“新”就是“有異于舊質”;“常態”就是時常發生的狀態。我國當前的經濟新常態,實質上就是經濟發展告別過去30多年傳統粗放的高速增長階段,進入中高速增長階段。這是一種不同以往的、相對穩定的狀態,是一種趨勢性、不可逆的發展狀態。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從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出口和國際收支、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生產要素相對優勢、市場競爭特點、資源環境約束、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等方面,首次系統闡述了新常態的九大趨勢性變化特征。總體看,就是速度——“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結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動力——“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限于篇幅,這里不展開詳述,我們應當逐字逐句地認真解讀和領會。
我們來重點觀察兩個方面的具體表現。
其一,生產結構中的農業和制造業比重逐步下降,服務業比重明顯上升,服務業取代工業成為經濟增長主要動力。2013年,我國第三產業(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46.1%,首次超過第二產業。2014年上半年,這一比例攀升至46.6%。美國等發達國家服務業已占GDP的80%以上,新常態下,我國服務業比重上升將是長期趨勢。
其二,需求結構中的投資率、出口拉動力逐步下降,消費率明顯上升,消費成為需求增長的主體。2012年,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自2006年以來首次超過投資。2014年上半年數據表明,最終消費對GDP增長貢獻率達54.4%,投資為48.5%,出口則是負2.9%。
動力結構中的人力、資源投入明顯下降,技術進步和創新成為決定成敗的“勝負手”。1998年至2008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年均增速高達35.6%,而到2013年降至12.2%,2014年1至5月僅為5.8%。制造業的持續艱難表明,隨著勞動力、資源、土地等價格上揚,過去依靠低要素成本驅動的經濟發展方式已難以為繼,必須把發展動力轉換到科技創新上來。
這些趨勢性變化說明,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也是大趨勢。
有一句話,大家耳熟能詳,叫做:世界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如何做到順勢而為,參加全區經濟工作會議期間,我思考了這樣幾個問題。
中央認為,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必須采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這是一個重要的宏觀政策信息與導向。
以羅倩們的企業為例,她們的漓江石畫,適應了個性化、多樣化的消費需求,追隨大眾消費市場主流,在不斷產品創新中,開辟了自己的消費市場。我深信,在國家采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的主流趨勢中,她們可以使自己的產品、產業贏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中央指出,現在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企業兼并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征。
產能過剩,結構優化,企業不可能全靠“高大上”打天下,也不可能就是“關停并轉”一條路。新常態下的經濟形勢,將倒逼發展方式的轉軌變型,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征,同時,將為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開辟新的更大空間。羅倩們也算是傳統的產業,在結構優化中,適時主動調整自己的方向,小微企業同樣可以有作為。
中央強調,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我國經濟發展中的動力結構,最大的變化,將是投資、出口的拉動作用下降,消費將釋放新能量,其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的基礎作用日漸突出,成為需求增長的主體。研究市場,研究消費,確定在新常態下的創新方向,關乎企業的盛衰興廢、生死存亡。
新常態帶來新拷問。
第一,我們將迎來一個怎樣的前景?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出現的一些趨勢性變化,使經濟社會發展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應當拋棄傳統的思維定勢:一是要“不同以往”,不要期待中央又出來“救火”、“保增長”,因循守舊,“咬牙堅持”,就可以等到新一輪“排浪式”高速增長期,就可以“沖破黎明前的黑暗”;二是“相對穩定”,新常態是一種趨勢性、不可逆的發展狀態,必須順勢而為,“識時務者為俊杰”,要努力成為新浪潮中的弄潮兒。
第二,我們如何認識行業在新常態中的新定位?產品經濟年代,我們稱之為“二輕工業”,一直沿襲至今。在廣西發明展中,我們為了與舊制區別,將之稱為“傳統手工業”。總覺得既別扭又不準確,但又實在想不出更為貼切的稱謂。
二輕工業從屬于輕工業,主要是提供生活消費品和制作手工工具的工業。一般分為兩大類。一是以農產品為原料,是指直接或間接以農產品為基本原料的輕工業。主要包括食品制造、飲料制造、煙草加工、紡織、縫紉、皮革和毛皮制作、造紙以及印刷等工業。二是以非農產品為原料,是指以工業品為原料的輕工業。主要包括文教體育用品、化學藥品制造、合成纖維制造、日用化學制品、日用玻璃制品、日用金屬制品、手工工具制造、醫療器械制造、文化和辦公用機械制造等工業。
用新常態思維分析其經濟結構,二輕工業也罷,輕工業也罷,實質上就是消費品工業。消費品與服務業的關系,暫且不論。結論是確定的:消費決定需求,需求帶來市場。這樣的定位,我們感覺豁然開朗。在需求結構、動力結構的調整中,消費品工業發展前途不可限量。我希望,以后我們要用新常態的觀念,賦予“二輕工業”以“消費品工業”的新內涵,并用以導引新的著力點,拓展新空間,把握新常態中的發展新機遇;逐步地用“消費品工業”取代“二輕工業”的傳統稱謂。
第三,我們的出路在哪里?我感覺現在最大的問題,是不能科學的、全面的理解和把握新常態的豐富內涵。信心不足,陷于迷惘困惑中,找不到方向,找不到市場,徘徊猶豫,踟躕不前,喪失新機遇。
科學認識當前形勢,準確研判未來走勢,我概括了兩句話;從需求結構變化中找空間,從動力結構變化中找突破。對于總體上仍處于欠發達、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在較長的一個時期,發展依然是第一要務。不單是羅倩們在實踐,業界很多的人都在積極探索新常態中發展的新路徑。桂林根雕產業,原來靠政府、傍大款,路越走越窄。現在不少的企業家在重新認識市場,重新尋找消費釋放的新潛力,主動調整產品結構,不再指望動輒一個產品幾十萬、幾百萬乃至上千萬元,而是幾十萬、幾百萬乃至上千萬個產品,適應著個性化、多樣化的消費需求。廣西2014年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150億元,特色經濟區域產業實現工業總產值221億元,在新常態引領下,全行業實現新轉變,“飛人尋常百姓家”,必定會進入到“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我們有理由、有信心,適應新常態、創新新消費、謀求新發展,在釋放的消費潛力中尋求新發展,廣西二輕工業產業發展必將如魚得水,海闊天空,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