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東
摘 要:當代大學校園景觀的建設逐漸開始強調生態效益,該文在簡述大學校園景觀規劃歷史的基礎上,提出了景觀規劃的原則,在景觀生態學的理論背景下探究大學校園的生態性,以看待城市問題的觀點去解決大學校園的生態性問題;同時指出當前校園景觀規劃存在的誤區和弊端,提出改進措施并著重強調了校園中植被巨大的生態學作用,隨后以西南大學為例簡析當代大學校園的景觀生態規劃策略,認為只有充分尊重原有的自然條件進行規劃才能真正起到生態學應有的改善和維持環境的作用。
關鍵詞:大學校園 規劃 生態效益 景觀生態學
中圖分類號:TU9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6(c)-0124-01
1 大學校園景觀規劃概述
1.1 大學校園景觀發展史
“大學”的概念最早始于歐洲中世紀,由街道設房發展為相對封閉的院落式大學,后隨工業與科技的興起,大學逐漸走向開放,規模也龐大起來。許多大學開始融入城市規劃的手法進行校園格局的布置。二戰后校園規劃的整體趨勢變為綜合化,注重學科間的聯系與滲透,于是出現了建筑布局的日益緊密,校園功能分區進一步深入細化,街道、廣場等城市要素更加清晰地呈現在人們眼前。現代大學校園在此基礎上開始關注結合自身的悠久歷史文化,打造凸顯大學精神與人文特色的校園景觀,并且融入生態學理念,打造真正意義上的“綠色校園”。
1.2 大學校園景觀規劃的原則
大學校園在景觀規劃方面的原則主要有人性化原則和生態化原則[1]。當代大學需要追求除了擁有完整的教學、學生住宿、食堂等建筑與相關交通布局,更要設計適合人使用的外部空間,將一些原本相對貧瘠、令人厭棄的場地通過景觀改造,例如加入座椅、噴泉、花卉點綴、街頭綠地、綠蔭植物等城市設計元素,令場地充滿安全、誘人、清新感[2],使得原有的空間質量得以提升,而不僅僅是純粹的傳統功能主義布局;生態化原則不僅是校園規劃原則,更是城市規劃的重要原則。大學本身可看作一個功能相對齊全的“微觀城市”,要充分考慮校園內人群活動對于校園微氣候的影響,以及對其內及周邊生物的影響、自然生態要素的自凈能力等方面[3]。
2 景觀的生態性
2.1 景觀生態學定義下的校園景觀特征
景觀生態學認為景觀是一個生態學系統,是異質生態系統的鑲嵌體,是人類活動和生存的基本空間[4]。同時異質性是形成不同景觀結構和功能的基礎。
大學校園的景觀生態結構同城市一樣,其生態系統是消費者占絕對優勢的,對于物質與能量的交換與傳遞都極其地依賴于人工的、外部的輸入和輸出,生態系統本身是不完善的,因此其抵抗力和恢復力穩定性都相對薄弱,自我調節能力差,當系統受到干擾時必須以人工方式進行適當的干預和調整。
2.2 景觀的生態效益
2.2.1大學校園的生態性問題
大面積硬質化鋪裝勢必會導致生態系統物質交換過程受阻,最顯著的是水循環無法正常進行,降水只能從排水管道排走,造成巨大的水資源浪費。目前許多大學校園只是機械地修建綠地卻沒有顧及整體的生態效益,導致人工景觀單一,生物量少,景觀十分“簡潔”;或是建人工湖,湖內水生植物和動物都少之又少,只有密密麻麻的水黽在水面跳躍。這些都違背了打造生態景觀的初衷。大學校園的生態性景觀建設刻不容緩。
2.2.2 植被的生態學作用
植物是城市生態系統中唯一的初級生產者,它們為生態系統提供能量,同時在保持水土、促進水循環以及維持動物、微生物數量,使生態系統有序運轉方面發揮了基礎性作用。
校園植被的生長和分布受當地氣候的影響,因此因地制宜發展合適的植被才得以達到改善校園生態的作用。(1)校園植被可以改善微氣候,使夏季降溫冬季升溫。其遮陽作用可阻擋輻射熱量;蒸騰作用下吸收大量熱量,增加空氣濕度。(2)光合作用釋放O2為校園帶來清爽的學習環境,氣體交換的過程可以吸附粉塵,凈化空氣。(3)樹林、地被、草坪均有吸音隔音的效果。校園道路兩側以喬木配合女貞或小葉黃楊,寬度在2~3 m即可衰減交通噪聲[5]。(4)植物為校園小動物提供食物來源和棲身之所,減少人類活動對其干擾。同時動植物活動也為微生物提供生存環境,使生態系統平衡有序運轉。
2.3 探析景觀的生態效益——以西南大學為例
當代大學越來越多地表現出“巨型化”的特點,譬如重慶市西南大學校本部占地面積9630畝,校園內山地眾多,植被繁茂,自然生態質量較高。校園植被類型包括丘陵山地常綠落葉自然體、丘陵山地混交人工林、平地落葉闊葉人工園林等,多樣的植被類型增強了景觀異質性,大面積的植被增加了降水量,且對溫度、空氣等均有顯著影響。同時林冠層、林下層、灌木層、草本層和枯枝落葉層分別為不同的動物、微生物提供生境,植被種類越復雜,動物、微生物也越豐富,系統機能越多樣[4]。
校內新共青團花園于2013年改造完成,在尊重原地形的基礎上設計與周圍建筑風格相符的古典主義園林,包括一塊生態性良好的水體,其親水平臺供師生欣賞水中蝌蚪、小魚和岸邊的蘆葦、鳶柳,五月份會有大量小青蛙小蟾蜍爬上岸;加上旱柳、香樟、黃葛樹等喬木吸引大量鳥類棲息,鳥鳴聲不絕于耳,整體構成和諧的生態景觀。
生態綠丘是西南大學植被的一大特色,在盡量保留現狀植被生態效益的原則下梳理、美化自然林地[6];香樟樹既作為行道樹點綴道路,同時又可成林供師生讀書休閑;雪松、玉蘭、羅漢松等高大喬木為校園添加了無限生機。大量地被如紅葉石楠、鴨腳木、春娟、蘇鐵等遍布校園,保持空氣清新潔凈,并在視覺上給人賞心悅目的感覺。
大學校園景觀應逐步將重點放到生態效益的創造上來,并非單一地造景;景觀的營造建立于充分尊重原有的地形、氣候、土壤、水分、植被等條件上,繼續強化原有的生態特征而不是將其打破另起爐灶。掌握一定的景觀生態學理論和方法進行規劃設計是打造當代大學綠色校園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 王建國.城市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2] 巴里·W·斯塔克(美),約翰·O·西蒙茲(美)著.景觀設計學:場地規劃設計手冊[M].朱強,俞孔堅,郭蘭,等譯.5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4.
[3] 吳志強,李德華.城市規劃原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4] 郭晉平,周志翔.景觀生態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7.
[5] 宋永昌,由文輝,王祥榮.城市生態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6] 朱亮,張建林.西南大學校園景觀探析[J].Garden園林,2011(5):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