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進友等
摘 要:校企聯合培養人才是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關鍵。結合天津理工大學“卓越計劃”的實施,對機械工程卓越工程師校企聯合培養的新機制進行了探索與實踐。介紹了校企聯合培養人才的實施思路、教學體系優化改革、教學保障體系構建以及校企合作培養模式等內容,重點強化工程實踐能力、工程設計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以提升學生的工程素養,從而形成機械工程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對于進一步全面推動機械工程專業的教學改革具有指導和借鑒意義。
關鍵詞:卓越計劃 機械工程 培養機制 校企聯合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6(c)-0146-02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raining Mechanism Based on Colleges-Enterprises Cooperation for Excellent Engineer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Xu Jinyou1,2,Niu Xinghua1,2,Chen Ling1,2
(1.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Tianjin Key Laboratory of the Design and Intelligent Control of the Advanced Mechatronical System,Tianjin 300384,China)
Abstract:Talent training by means of colleges-enterprises cooperation is the key to implement“Excellence Engine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rogram”.Combined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Excellence program”in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raining mechanisms based on colleges-enterprises cooperation for excellent engineer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were explored and practiced. Implement idea of colleges-enterprises cooperation training,teaching system optimization reform,and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ecurity system as well as colleges-enterprises cooperation training model were described.Training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engineering design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are focused on strengthened in order to enhance engineering quality of students.And then a new talents training mode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were formed,which has guidance and reference significance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teaching reform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Key Words:Excellence Program;Mechanical engineering;Training mechanism;Colleges-enterprises cooperation
高等工程教育是以培養能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工程師為目標的專門教育,對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增強有著重要的影響,日益受到各國的重視[1-3] 。2010年教育部在天津正式啟動“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以下簡稱“卓越計劃”),是促進我國由工程教育大國邁向工程教育強國的重大舉措?!白吭接媱潯敝荚谂囵B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為實現“卓越計劃”的培養目標,提高工程人才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建立企業深度參與的聯合培養機制尤為重要[1-3],該文以為天津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為例探討機械工程卓越工程師校企聯合培養機制的構建。
1 校企聯合培養機制
1.1 實施思路
在我校“面向地方、服務基層”的辦學指導思想下,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面向天津及周邊地區裝備制造業的人才需求,重點培養服務基層一線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參照應用型機械工程師的機械行業專業標準為基礎制定機械工程卓越工程師的培養方案。
依托與行業企業建立的長期產學研合作基礎,成立由行業企業專家組成的“機械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咨詢委員會”、校企雙方人員組成的“工程實踐教學指導委員會”等,校企雙方聯合修訂機械工程專業卓越人才培養方案。
以選拔培養的方式,依據學生所修主要課程的學習成績和本人志愿,遴選優秀學生進入“卓越班”學習。“卓越班”培養計劃不設專業方向,按“寬口徑”培養,采用“3+1”的培養模式,即前三年在校內完成公共基礎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和部分專業課程的學習,從第七學期開始進入產業鏈相關企業及校內“工程實踐教育基地”完成特色專業課程學習及進行生產實習、課程設計、專業設計、畢業設計等集中性實踐教學環節,突出“寬基礎、重實踐”的特點。
1.2 教學體系
實施“卓越計劃”的一個主要目標是為行業企業培養當前急需的工程人才。因而行業企業應全程參與卓越工程師的培養[4]。
在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充分突出行業特色,由學校和企業專家共同系統科學地設計相關的課程體系、教學師資、教學過程等內容,強化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卓越班”教學計劃分為校內培養和校企聯合培養兩個模塊。學生在校企聯合培養模塊的時間分攤到各個學期,實行總量控制,按照“化整為零、由少到多、分時分段”的原則進行,包括集中性實踐教學環節和主要專業課程的學習,實踐累計時間不少于1年。
為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建立了由“課程設計—專業設計—畢業設計”等工程設計訓練環節構成的實踐教學體系,促進了學生應用能力和設計創新能力的培養。為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引導學生積極投身科研創新活動,將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納入到教學計劃中,包括科技活動和科研等。鼓勵學生申報“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計算在專業課學分中。通過“大學生創新計劃項目”和學科競賽,組織學生系統參與專題研究和科研實踐,不斷提升學生獨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與創新精神。
校企聯合培養模塊的學習實行學分制,考核由校外工程技術人員與校內專業教師共同組成考核小組,對學生的實踐教學質量進行綜合評定。
1.3 教學保障體系
建設高水平的教育教師隊伍是提高工程教育質量的保證。一方面,聘請校外相關產業和領域的人員到學校兼職授課,另一方面,努力提高本專業教師的教學和工程實踐能力。開展“產學研”合作辦學,探索校內專任教師到相關產業和領域一線學習交流,與合作企業合作建立教師培訓和學生實習一體化的實踐教學基地,我院制定了增強青年教師工程實踐經驗的制度,派遣青年教師赴一體化的實踐教學基地積累工程實踐經驗,保證卓越工程師的培養質量和目標。
企業環境是培養卓越工程師的重要因素,企業的選擇是企業培養階段的關鍵要素[5]。目前,我專業與天津第一機床總廠(學校參與共建的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天津汽車模具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天鍛壓力機有限公司,東方電機有限公司、中國一拖集團有限公司、天津一汽豐田汽車有限公司等眾多行業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
1.4 校企“訂單式”培養模式
為適應工程企業對工程人才的實際需求,使專業人才的培養更具有針對性和實踐性,在人才的培養過程中,企業不只是選聘和使用現成的人才,而是應積極參與人才的培養過程。“訂單式”培養模式則是實現企業深度參與工程師培養的一條有效途徑。依托校企合作優勢,建設聯合培養的新機制,其特點是培養市場、企業急需的應用型工程人才,人才的培養與市場、企業的需求緊密相連,加強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和科研素質的培養。
2013年我校與江蘇大明金屬制品有限公司簽署了校企合作協議書,校企合作進行“訂單式”人才培養;共同制定理論與實踐綜合課程的教學計劃,共同實施教學過程,成立“大明班”,為企業輸送需求的工程師緊缺人才。
3 結語
卓越計劃的目標在于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我校作為市屬教學研究型高校,機械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緊密銜接天津及環渤海地區的裝備制造業發展,注重產學研合作,建立了企業深度參與的卓越工程師聯合培養機制,為卓越工程師的培養提供有力的支撐,進一步推進機械類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 林健.談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引發的若干變革[J].中國高等教育,2010(1):30-32.
[2] 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養卓越工程師[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7-23.
[3] 段蓉,朱昌平,范新南,等.“卓越計劃”的校企聯合培養機制實踐探索[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3,30(4):144-146.
[4] 林健.“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培養方案研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1,32(2):47-55.
[5] 陳啟元.對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工作中幾個問題的認識[J].中國大學教學,201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