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學亮
摘要: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農村建設逐漸的向現代化建設靠近。但是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農業現代化的背景下,我國的農村土地流轉中的問題逐漸成為影響農村建設發展的主要問題,解決農村土地流轉中存在的問題對促進我國農村的新農村建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農村土地流轉是推進農業規模化經營和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經濟條件的基礎,但我國農村土地流轉現在仍然處于一個相對抵消、混亂的局面,這不僅沒有有效的幫助農民提高經濟效率,促進農村的現代化發展,反而在一定的程度上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對農村的新農村建設造成了嚴重的不良影響。文章對當今農村土地流轉中存在的問題做了簡要分析,并針對土地流轉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些解決措施,希望能夠有效的提高農村土地流轉的效率,促進我國農業的現代化發展。
關鍵詞:農村;土地流轉;新農村建設;農業現代化;存在問題;解決方案
隨著我國農業的發展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改變,土地流轉中存在的問題逐漸成為影響新農村建設和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積極的采取有效措施解決我國農村土地流轉中存在的問題勢在必行。農村土地流轉是推進我國農業的規模化經營,增加農民收入以及促進我國農村向城市化靠近的基礎,但我國農村土地流轉現在仍然處于一個相對滯后、混亂的局面,這不僅沒有有效的幫助農民提高經濟效率,促進農村的現代化發展,反而在一定的程度上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對農村的新農村建設造成了嚴重的不良影響。
一、農村土地流轉的概念
我國農村的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統稱為我國土地的“三包”,其中的所有權歸國家所有,承包權和經營權歸個人或者集體所用,經營權可以進行相互轉讓。土地流轉我國法律雖然還沒有給出具體的定義,但各路學者對此有不同的理解,現在農村土地流轉最為普遍的說法有兩種。
(一)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
國家條文明文規定,“通過家庭承包所取得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可以根據相關法律進行轉包、出租、互換、轉讓以及通過其他方式進行流轉”,當然這里所指的流轉是對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因此,根據這個定義,土地流轉具有兩種不同的流轉形式。一是農民對使用權的轉讓,但是保留承包權和承包合同,這樣農民雖然不能再繼續使用,但仍然可以獲得相應的收益和承包合同;二是農民將經營使用權進行完全轉讓,這樣農民就不再保留任何使用權利。
(二)土地權利和功能的流轉
這種土地流轉是指擁有農村土地所有權的集體或者是具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民將土地的使用權流轉給其他農戶和集體的行為,其流轉的形式包括轉租、轉包、抵押以及入股等等,這種流轉主要是指農村土地流轉中期用途的改變。
二、農村土地流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
土地流轉是實現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基礎,通過土地流轉工作的開展能夠集中農民土地,這樣才能促進農業的規模化發展。因此,沒有農村土地流轉工作的支持就沒有現代化農業的發展。
(一)農村土地流轉能夠有效減少土地拋荒
隨著城市發展進程的加快,農村的勞動力開始逐漸向城市轉移,伴隨著農村收益的下降,農村逐漸出現耕地被拋荒的現象。因此,通過實行土地流轉將成片的拋荒地集中起來,讓少數人投入資金和技術進行開發經營,這樣便能將拋荒的土地進行再次利用,并且可以有效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
(二)農村的土地流轉能夠推動農業的規模化經營,提高生產效率
目前我國還沒有從傳統農業轉向現代農業生產,生產主要表現為農業生產規模小、農業經營方式滯后、科學技術含量低以及信息化程度低等,整體呈現出來的就是生產率低,經濟效益差。農村土地流轉能夠有效的推動農業向規模化經營靠近,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從而產生交易經濟收益,增加土地的投資價值,有利于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且實施農村土地流轉能夠產生邊際產出拉平效應,有效提高土地資源配置效率。此外,土地流轉必然會促進農業生產向科技化、信息化和產業化靠近,從傳統農業走向產業化的現代化農業生產。
(三)有利于土地使用權邁向市場
土地流轉是發展現代農業和實現農業產業收入提高的必然途徑。農村土地自從承包到戶以后,土地的經營呈零散的現象,原本成片的土地被分割成幾塊,由不同的農戶管理經營,這樣就會導致經濟效益的降低,農業的人均收入在農民人均收入的比重減小。
隨著農業生產中機械化的普及,新型農業生產明顯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但是新型農業生產對土地的規模化要求較高,這樣才能方便機械操作。因此推進農村土地經營承包權的轉讓,能夠促進新型農業的發展,從而形成市場化的農業模式,進而推動土地的使用權向市場邁進。
(四)農村土地流轉能夠提高農民收入,減小城鄉差距
農民的收入增加困難是目前我國“三農”問題中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根據分析西方發達國家的農村發展經驗得知,我國農民收入增加困難的原因之一是我國農村勞動力過多,勞動力沒有得到合理的利用。根據調查顯示,目前我國農村的勞動力已經超過了農村土地的最大承載能力。而實行土地流轉能夠通過流出和流入環節促進農民收入的提高。其中,流入環節即是指通過土地的流轉讓傳統的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發展;流出環節是指將農村剩余的勞動力進行解放,將農村勞動力向城市進行轉移,讓這些勞動力投身于新的工作中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綜上所述,通過實行土地流轉能夠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從而進一步減小城鄉差距。
三、我國農村土地流轉中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農村信息化水平不高
大多數農民思想比較傳統,這就增加了實施土地流轉工作的困難。很多農戶寧可將土地閑置也不愿意將土地進行流轉。并且農村的老人、婦女和兒童不便進行遷移,這也是造成農村土地收益較低的原因之一。
(二)農民對土地流轉的期望值過高,不利于土地流轉工作的順利開展
根據調查顯示,雖然現在農村有些人對自己的土地不能進行經營,但是由于農業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較小,并且流轉的經濟效益不大,對其生活質量的影響不大,土地流轉從中獲取的經濟效益不高,所以很多農民對土地流轉的積極性不高。
(三)土地流轉不規范
根據調查顯示,在我國土地流轉過程中,普遍存在土地流轉過程不規范,通常農戶與農戶之間進行土地流轉只有口頭約定,沒有可依據的書面流轉合同。
四、針對土地流轉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的解決方案
(一)加強宣傳力度,轉變觀念,提高土地流轉積極性
在進行農村土地流轉的過程中,有關部門應該加大土地流轉的宣傳力度,讓農民切實了解土地流轉的積極作用。并且政府一定要立足為人民服務的理念,結合實際情況開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土地流轉工作,努力轉變農民的思想觀念,提高農民土地流轉的積極性。
(二)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轉機制,推動農村土地流轉順利進行
針對我國農村土地流轉不規范的問題,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轉機制勢在必行。為了推動農村土地流轉的順利進行,有關部門應該對土地流轉的原則和程序進行認真研究,并擬定完善的土地流轉合同,進行統一印制。這樣便能有效解決土地流轉過程中流轉無序、條例不明所引發的流轉問題。為了提高農村土地流轉的效率,相關部門可以建立激勵機制,鼓勵農民進行土地流轉,結合實際情況開展規模化經營,對農村發展種植、養殖專業戶,進行重點扶持,除了給予適當的經濟補貼外,還應給予技術上的支持,這樣才能有效的促進農業的規模化發展。
(三)加強引導和運作,培養新型的農業產業
要促進農業的規模化發展,相關部門應該加強對農民的引導以及土地流轉的運作。為了促進農村產業的發展,有關部門應該鼓勵農民向種植大戶和集約經營進行轉變,通過土地流轉讓農民走向規模化經營。此外,還應該通過建立農業合作組織,培養新型農業產業,采取“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促進現代化農業的發展。
(四)加大土地流轉的投入力度,促進現代化農業的發展
為了促進現代化農業的快速發展,有關部門除了應該做好積極的指導和調控工作,還應該加大土地流轉的財政投入力度,進行財政協助,農業新型產品的推廣以及市場信息化機制的建立等等。并積極建立多元化的融資機制,增加對農村主導產品和農業基地建設的投入,進而提高農業產業的發展和經濟效益,促進現代化農業的快速發展。
綜上所述,實行農村土地流轉是促進我國農業向規模化和現代化發展的必然途徑,但是目前我國的土地流轉還存在一系列的問題,嚴重的影響了土地流轉的效率,制約了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本文根據我國農村土地流轉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希望能夠有效解決我國土地流轉中的問題,促進我國土地流轉工作的順利開展,加快我國農業的現代化發展。
參考文獻:
[1]張仕超,魏朝富,邵景安,等.丘陵區土地流轉與整治聯動下的資源整合及價值變化[J].農業工程學報,2014(12).
[2]宋文飛,李國平,韓先鋒,等.礦產資源開發中的土地流轉價格評估機理及環境優化治理[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04).
[3]駱東奇,周于翔,姜文,等.基于農戶調查的重慶市農村土地流轉研究[J].中國土地科學,2009(05).
[4]詹和平,張林秀.農戶土地流轉行為的影響因素——有序probit模型的實證研究[J].重慶建筑大學學報,2008(04).
[5]陳成文,趙錦山.農村社會階層的土地流轉意愿與行為選擇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08(10).
[6]余強毅,吳文斌,陳羊陽,等.農作物空間格局變化模擬模型的MATLAB實現及應用[J].農業工程學報,2014(12).
[7]賀丹,陳銀蓉.水庫安置區居民土地流轉前后福利變化模糊評價[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11).
[8]李忠旭,沈麗瑩.農戶參與土地流轉合作社意愿及影響因素研究——基于遼寧省農戶的調查[J].調研世界,2014(11).
[9]邵景安,魏朝富,謝德體等.家庭承包制下土地流轉的農戶解釋:對重慶不同經濟類型區七個村的調查分析[J].地理研究,2007(02).
(作者單位:云南省玉溪市峨山縣塔甸鎮農村經濟管理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