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京文 龔麗娟
摘要:我國是一個山區大國,山區發展問題是我們面臨的一大難題。山區在經濟發展中面臨四大困境:一是豐富的山區資源,貧窮的山區經濟;二是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生態嚴重破壞;三是富了政府、富了企業,窮了農戶;四是欣欣向榮的勞務經濟,貧困萎縮的山村。在長期的探索中,湄潭走了一條以發展茶葉種植為基礎,再發展茶葉等農產品加工和以茶葉為基礎的生態旅游,從而推進全縣綠色發展生態富民之路。
關鍵詞:山區經濟;綠色發展;生態富民;湄潭模式
一、山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與現實困境
(一)山區發展問題有重要性
時至今日,全球山區發展總體上仍處于經濟相對落后、貧困相對集中的地位,邊遠、落后、貧困、封閉等成為山區的“符號”特征。我國是一個山區大國,整個山區面積占全國國土面積的69%,山區人口所占的比重為56%,其經濟社會狀況如何,直接關系到國民經濟發展的全局,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沒有山區的全面小康,就沒有全國的全面小康;沒有山區現代化不可能有全國的現代化。另一方面,山區又是全國的生態屏障區、自然資源富集區,是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和景觀多樣性的匯集區,是淡水資源的主要源頭。如果這些環境破壞了,往往經過幾代人也很難恢復,所以山區生態環境關系到人類賴以生存和生活的基礎。沒有山區的綠色發展,就沒有全國的生態安全保障和可持續發展。因此,山地的生態功能,不僅是山區本身綠色發展的基礎,而且是全國特別是平原區、經濟發達區的生態屏障。山區生態環境又是極其脆弱的,一旦破壞,不僅難以恢復,而且影響到山地環境的穩定性。因此,山區經濟發展道路的選擇,在我國具有特殊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政治意義。同時,山區又是中國貧困人口聚集的主要區域,而且由于自身反貧困能力不足及其他方面的原因,山區人口反貧困的結果是,其生態系統不斷遭到干擾和破壞,山地災害有增無減,山地環境不斷退化,這就體現了山區總體上不富裕的狀態,不僅影響著山區人口的生存和發展,而且對山區資源環境協調發展也起著一定的制約作用。
(二)山區發展面臨的四大困境
從山區經濟發展的格局來看,部分山區經濟社會發展都取得了一定成就,財政收入增加了,但由于收入分配機制的因素,山區民眾并沒有富裕起來;甚至,少數山區的民眾也富了起來,但由于發展路徑選擇的偏差,生態未能得到有效保護。綜合起來看,山區在多年的經濟發展中面臨四大困境。
一是豐富的山區資源,貧窮的山區經濟。以貴州為例,貴州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山區省份,貴州境內礦產資源種類繁多,資源豐富,分布廣泛,門類齊全,且成礦地質條件好,是著名的礦產資源大省。已發現礦產123種,76種已經探明儲量,有多種保有儲量排在全國前列,在國內占有重要地位。煤炭不僅儲量大,且煤種齊全、煤質優良,素有“江南煤海”之稱,煤炭保有儲量達549億噸,居江南各省區市之首;鋁土礦質佳量大,保有儲量4.24億噸,居全國第二;貴州是全國富磷礦最多的省份,富磷礦資源儲量占全國總量的三分之一;全省已查明的黃金儲量在150噸以上,居全國第10位。貴州雖然有豐富的山區資源,但經濟發展長期處于全國后列,1978年貴州人均GDP為175元,排全國倒數第一,通過了30多年的發展,2011年貴州人均GDP雖然上升至16413元,但仍然排全國倒數第一,比倒數第二的云南差2624元。
二是區域經濟發展快速,生態嚴重破壞。山西也是一個以山區資源發展為主的地區,2010年12月13日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山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長牛仁亮介紹說:山西的資源型經濟是粗放型的、初級化的,萬元GDP耗能相當于全國平均數的2倍以上,污染則以二氧化硫為例,它的排放也是全國平均數的2倍以上。生態破壞相當嚴重,每采一噸煤要破壞2.48噸水,目前為止山西采煤形成的采空區達到2萬平方公里,相當于山西1/8的國土面積。
三是富了政府、富了企業,窮了農戶。一些資源富集山區依靠資源開發促進地方財政收入的快速增長,同時也造就了若干的億萬富翁,但在地方財政收入和企業富裕的過程,并沒有實現農民的同步富裕。以山西為例,2011年山西省財政總收入完成2260.57億元,增長24.85%,跨越2000億元大關。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5601元,比2010年增長4736.25,增長18.26%,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幅度低于財政收入增長幅度6.6個百分點。這么高強度煤炭開采,并沒有給山西人民帶來富裕,山西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都排在全國的20位以后。因此,一些山區走了一條富政府、富企業和窮農戶的發展道路。
二、綠色發展生態富民的湄潭模式
人們普遍認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走保護生態、走綠色發展之路,就必須以犧牲經濟發展為代價。在推動經濟的快速發展就必須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形成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但就我們對湄潭進行的調研看,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并不是矛盾的,保護環境與經濟的持續發展是相互促進的。
在長期的探索中,湄潭走了一條以發展茶葉種植為基礎,再發展茶葉等農產品加工和以茶葉為基礎的生態旅游,從而推進全縣綠色發展生態富民之路。湄潭縣核桃壩等村莊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大力種茶,然后逐將茶葉種植產業培育為保護生態和帶動農民致富的主導產業。茶產業已經成為湄潭的第一大農業收入產業,以2009年為例,在投產茶園12.5萬畝的條件下,實現茶葉產量1.1萬噸,茶產業產值6.16億元,平均畝產值4928元,茶葉的綜合收入達到了10.2億元,占湄潭經濟總量的42%。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199元上升為2011年的5841元,增長28.35倍;農民人均純收入相當于GDP的比例2011年湄潭縣為59.12%,貴州為25.26%,湄潭縣高于貴州33.86個百分點,這充分說明,在經濟發展過程湄潭縣農民得到了更多的實惠,湄潭縣走了一條綠色發展生態富民之路。湄潭縣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幾點。
第一,堅持生態立縣戰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一是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擴大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種養基地建設面積和規模。實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程,不斷提高農村“三廢”的綜合利用水平。二是提高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建立完善縣域環境功能區劃和基本生態控制線制度。實施對重要生態功能區、重點資源開發區和生態良好區的分區保護,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石漠化生態重建工程。三是大力推進產業生態轉型。按照循環經濟理念發展工業,制定出臺鼓勵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的產業政策,促進產業生態化。
第二,以茶葉產業為突破口,打造生態產業。一是是茶葉生產專業化。形成“湄江-永興-天城無公害茶海區”、“興隆-抄樂生態茶區”、“洗馬-馬山-復興-西河富鋅富硒茶區”三大產茶區,進行茶葉的專業化生產。二是調整產業結構。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特色優勢產業迅猛發展,躍升為全省唯一的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全縣形成了“茶、米、煙、畜、椒”等優質農產品支柱產業。
第三,以優質農產品的精深加工為突破口,發展綠色工業。湄潭縣在狠抓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同時,依托自身資源優勢和特色產業的快速發展,以優質農產品精深加工為突破口,按照新型工業化的發展要求,圍繞優質農產品的精深加工業、發展工業促產業,延長產業鏈條,提高工業與農業之間的關聯度,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做大做實綠色工業。
第四,充分利用茶葉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發展以茶文化為主題的鄉村旅游、休閑旅游、農業觀光旅游,鄉村旅游發展模式,打造休閑養生度假中心,著力打造休閑避暑勝地,精心設計“中國茶海·休閑湄潭”的主題旅游產品。“十一五”期間累計接待游客173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0.55億元,旅游業成為全縣后續優勢產業的潛力得到顯現。
三、綠色發展生態富民湄潭模式的啟示
第一,綠色發展生態富民之路是未來中國山區發展的路徑選擇。山區的經濟發展道路如何走是理論工作者的實際工作部門長期關注的一個重大課題,雖然專家學者在不斷思索,各地區都在進行實踐探索,但一直沒有找到一條既能夠兼顧經濟持續發展,又能夠保護良好生態,實現區域財富增加、政府財政增加、企業收入增加和農民收入快速增長,并且農民能夠分享更多成果的發展道路。換言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不管是現有的經濟理論,還是人們對經濟發展過程的認知,即不少地區進行經濟建設的實踐,都認為保護生態環境與地方經濟發展是相互矛盾的。發展地方經濟就要破壞現有環境,保護環境經濟就搞不上去。湄潭縣則走了一條通過茶產業這一既能保護生態,又能帶動地方經濟發展,還能帶動農民致富的道路,即綠色發展生態富民之路。綠色發展生態富民之路對傳統經濟理論進行了實踐的挑戰,實現了經濟發展、財政增收、農民富裕、生態保護和企業發展的多贏格局,不僅培育了新型農民,形成了而且湄潭的農民文化。
第二,綠色發展生態富民的湄潭模式是對科學發展觀精神實質的深刻領會和富有創造性的踐行。通過“綠色發展、富民新民”,湄潭把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科學發展的精神落到了實處,通過標本兼治、多管齊下,建設發達農業、培育新型農民、構筑和諧農村、不僅初步實現了城鄉統籌、資源節約、環境友好、人口均衡、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而且使全體湄潭人民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得到了實惠,富民強縣的戰略目標得以初步實現。
第三,綠色發展生態富民的湄潭模式表明。如果能夠立足農業求發展,即使是欠缺礦藏資源、缺乏工業基礎、沒有大城市帶動的農業縣,也可以保持農村經濟持續快速、穩定的增長,也可以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的轉型與升級。
第四,綠色發展生態富民的湄潭模式說明。如果能夠真正了解和引導農村居民的意愿,從農村居民的生產生活的實際出發,兼顧歷史傳統與現代化發展,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可以高效推動社會主義新村建設,為農民建設起村容整潔、生活便捷、環境如畫、安居樂業的人居環境。
第五,綠色發展生態富民的湄潭模式說明。以科學發展觀改變傳統政績觀,是湄潭走綠色發展生態富民之路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說,如果能夠深刻領會和正確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質,堅持實事求是、以民為本、民生為重,致力于從科學發展觀的實質出發,探索具有地方特性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山區農業縣完全可以化劣勢為優勢,走出一條成功的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路子,在全面小康社會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實現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的“和諧共生”。
參考文獻:
[1]洪名勇.綠色富民湄潭[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
[2]洪名勇.生態經濟的制度邏輯[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出版社,2013.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中國西部地區農村貧困與反貧困問題研究”(13JJD790022)。
[作者單位:李京文,西北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龔麗娟,貴州大學(北區)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