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詩琦
摘要: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我國經濟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快速的發展。與此同時區域經濟發展的差距逐漸加大。從我國東部直轄市、西部、東部沿海以及中部和全國各省市區域經濟的發展狀況就可以看出,區域經濟的差距擴大。該差距還體現出波動起伏的狀態。我國四大區域之間的經發展不均衡狀態超過了我國省市區之間的均衡水平。從總體上而言,導致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差距的原因有很多種。為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穩定和諧,分析區域經濟產生的差距,采取相應的措施縮小區域經濟之間的差距,進而促進經濟的同步發展。
關鍵詞:中國;區域經濟;差距
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開始以政策為導向實行市場體制改革,進一步加快國內外經濟交流。經過幾年的努力,我國從封閉落后的貧窮國家成為世界經濟發展最快的經濟大國。從數據中就可以看出,從我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到2003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長速度增長非常明顯,平均每年增長9.0%,人均GDP增長為8.2%,這兩項數據使得我國經濟的發展受到了國內外充分重視。但是,從我國經濟增長的實際情況就可以看出,經濟發展不平衡。根據當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狀況就可以知道,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差距較為明顯。由此可以得出,改革開放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區域經的發展,但是也擴大了區域經濟發展的差距。
一、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現狀
從我國的地理范圍和地理結構就可以看出,我國不同區域經濟發展占有不同的經濟發展條件。要想更清楚我國區域之間的經濟差距,就應當對我國的區域進行定界。通常而言,我國采用的是東、中、西三大區域地帶,同時把東部進一步劃分為東部直轄市和東部沿海地區。因而,本文就東部直轄市、東部沿海、中部和西部的四個區域經濟之間的差距進行分析,了解當前區域經濟的差距現狀。
(一)區域間人均GDP的絕對差距與相對差距
從經濟學的角度而言,通過衡量人均GDP來評價區域經濟的發展狀況,只能是一個宏觀的表現。人均GDP高的區域說明經濟發展較為迅速,反之,則表示區域經濟發展較為緩慢。從1990年至2010年的人均或內生產總值及區域之間人均GDP的絕對差距和相對差距正逐年擴大。歷年來的人均GDP四大區域的排列順序為東部直轄市、東部沿海、中部和西部。從我國經濟發展的各項數據中就可以看出,區域人均GDP的相對差距和絕對差距逐年增大,并嚴重的出現了兩極分化并且有惡化的發展趨勢。
(二)區域之間人均GDP的增長速度
雖然我國各區域的經濟發展表現得較為明顯,但是各個區域的經濟發展狀況呈現出一定的階段性。與我國各省市經濟發展狀況類似,在開始之初四大區域的人均GDP增長不斷提高,甚至有發展過熱的現象。其中有一年出現過最大增長速度大差距達到了9.8個百分點。從總體區域經濟的發展中就可以看出,東部直轄市和東部沿海區域的人均GDP增長速度在1993年達到了一個最高的水平。從1994年開始,四大區域人均GDP增長速度有所減緩,并且減緩的差距呈現不同的程度。從經濟報道中的數據可以了解到,在1999年四大區域的人均GDP增長速度差距最大的達到了6個百分點。從1999年開始,四大區域人均GDP的增長速度正義逐年身高的趨勢緩慢增長,同時區域之間的差距也正逐步縮小。總之,我國四大區域人均GDP增長速度總體上呈現出波動起伏的狀態,雖然區域之間的人均GDP增長速度表現出一定的差距,但是個差距也正逐年減小。
二、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產生差距的主要因素
無論是從地域范圍還是從人口結構上而言,我國四大區域之間都存在一定的差距。進而可以說影響中國區域經濟差距的原因有很多種。但是詳細的分析就可以發現,影響我國區域經差距的因素主要有歷史的因素,也有現代發展的因素。但是無論從哪方面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區域經濟的發展呈現好出沿海快于內陸、平原快于高山、城市快于農村。要想從根本上縮小區域之間經濟發展的差距,就應當分析影響區域經發展的主要因素。
(一)地理位置因素
從經濟發展的宏觀因素上可以說,地理位置對經濟的發展具有決定性的影響。特殊的地理位置是一個區域發展的歷史、地理位置變動的格局、外部經濟環境以及經濟發展等復雜因素的綜合反映。從總體上而言,我國地理位置表現出明顯的由東向西的梯度結構特征。我國東部地區總共有12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在面積上占我國的13.5%。區域地勢平緩、資源豐富、經濟基礎雄厚以及土壤肥沃等優勢,那么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就可以利用此種優勢,在創造發展機會的同時也抓住經濟發展的機會。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區多位于內陸不發達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80%多。雖然其在資源占有一定的優勢,重工業發展的基礎較好,但是由于有受到地理位置的影響,導致其在經濟發展中處于明顯的劣勢。由此可見,地理位置因素在區域經濟發展中表現的非常明顯。
(二)國家政策因素
從我國財政政策和對外開放的政策中就可以看出,這兩項政策表現出較為明顯漸進東傾的特性,正是這樣的特性導致各級政府、個人市場與企業團體表現出能力參差不齊的現象。我國財政體制在表達的過程中通常是以地區財政收支近幾年的平均數為依據。這明顯會擴大支出的規模。使得經濟增長的東部區域獲得較大利益,財政支出較少的區域經濟受損。我國對外開放政策明顯的是針對外商而言,通過吸引外商投資來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但是,能夠率先獲得這種對外開放政策優惠的區域具有明顯的制度優勢。在充分發揮地理位置優勢的同時,還能夠形成一股自我強化的力量,促使中央在對外開放政策方面表現更為明顯的政策支持。可見,國家政策帶來的外商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也是非常明顯的。
(三)人力資源因素
可以說,一個區域經濟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區域內人力資源的合理分配以及勞動力市場的供給。人力資源是區域經濟發展最為關鍵的因素之一。人力資源既有數量的要求,也有質量的要求。由于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均衡,西部人才流失是導致其經濟發展落后的最為關鍵因素。雖然我國在西部開發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人力資源,導致其在經濟發展中與其他區域仍然存在差異。
三、縮小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差距的措施
從總體上而言,我國經濟的發展處于高發展的狀態。要想區域經濟獲得均衡的發展,就需要在消除負面影響的同時,促使不均衡發展有所減小。拓展我國區域經濟穩定高效的發展,就需要從各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促進區域經濟和諧發展。首先,加強對外開放的政策扶持。在針對中西部發展不均衡狀態,我國政府應當出臺相應的傾向于中西部發展的開放政策,合理適度的浮動匯率機制,通過加強稅率改革和貨幣政策的刺激,促使各區域經濟保持穩定發展。其次,加強人力資本的投入。從總體上而言,區域經濟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人才的發展。將培養人才作為經濟發展的陽光產業來實施。在經濟發展極為落后的中西部地區辦好相應的教育。結合我國教育發展的狀況,充分利用當前我國教育所擁有的資源,全方位提高我國人力資源的綜合素質。當然,在此過程中還應當降低教育成本,促使發展較為落后的區域經濟發展更快。最后,深化市場改革,增強市場的活力。提倡和鼓勵企業團體在市場中發揮重要的作用,消除外企與民企之間的制約性,進而增強市場經濟的活力。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區域經濟發展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經濟發展的均衡性。針對此種情況,應當分析其主要因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進一步縮小區域之間經濟發展的差距。
參考文獻:
[1]彭文斌,劉友金.我國東中西三大區域經濟差距的時空演變特征[J].經濟地理,2010(02).
[2]陳翔.中國地區差距的分解及其啟示[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學,2011(05).
[3]鄧蘇,張曉.數量方法應用于我國區域經濟差距問題研究的現狀與展望[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4).
[4]劉力.對外貿易、收入分配與區域差距——對中國區域經濟差距的貿易成因分析[J].南開經濟研究,2012(10).
(作者單位:中共鞍山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