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小磊 吳淑芳
摘要:通過研究近兩年高校新生班團干部綜合素質與大學生需求意愿匹配狀況發現,新生班團干部工作理念與實踐脫節;主觀世界、客觀環境問題頻發卻不受重視;監督和評價機制缺失導致行為失范。提高新生班團干部綜合素質與大學生需求意愿的匹配度,需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形成正確的角色認知;建立和健全高校新生班團干部的培養機制;建立和健全高校新生班團干部的監督和評價機制。
關鍵詞:綜合素質;需求意愿;匹配
高校新生班團干部培養中“重使用、輕培養”現象突出,綜合素質令人堪憂,對高校新生班團干部綜合素質與大學生需求意愿的匹配狀況的研究更是鮮有提及。因此,本研究利用問卷調查、個別訪談等研究方法,在2013年9月至2015年3月,通過對上海市部分高校2013級224名大學新生有效樣本(A1),2014級247名大學新生有效樣本(A2)進行2次調研和訪談,從工作實績、綜合素質、干群關系方面分析高校新生班團干部綜合素質與大學生需求意愿的匹配現狀,從實證角度探究其影響因素,最后提出相應對策。
一、現狀及特點
為保證此次調研結果的客觀性,調研對象涵蓋高校新生班團干部和普通大學新生。調研現實,實驗組A1和A2在“你是班委嗎”選項中,選擇“是”的比例分別為26.8%和15.8%,這說明班委比例很小,調研結果應當具有客觀性。
(一)工作實績
1. 工作實績現狀及評價:常規活動開展率高、社交活動開展率低,活動特色不明顯。
調研顯示,實驗組A1和A2在“你的班委組織班級開展過什么活動”選項中,選擇“破冰活動、班會、聚餐、KTV唱歌、共青森林燒烤、晚會聯誼會”的比例分別為(31.3%、70.1%、52.6%、25.9%、42.4%、29.0%:14.6%、61.1%、52.6%、27.1%、25.9%、13.4%)這說明活動類型多,但常規活動開展率高、社交活動開展率低。在“你認為班委工作有特色或風格嗎”選項中,選擇“非常有特色、有點特色、沒有特色”的比例分別為(25.4%、68.8%、5.8%:31.2%、63.5%、2.4%)。這說明新生覺得班級活動特色不明顯。在“你班班委有什么特色和風格”選項中,選擇“無特色、有特色比如什么”的比例分別為53.8%和59.5%。這說明過半新生認為班級活動無特色。
2. 大學新生需求意愿:期待社交活動、尤其是戶外社交活動。
在“你希望開展什么類型的活動”選項中,選擇“聚餐、KTV唱歌、郊游、班級晚會聯誼會、校外社會實踐、校與校之間的聯誼會”比例分別為(29.9%、25.9%、52.7%、24.6%、30.4%、23.2%:38.5%、29.6%、50.7%、30.4%、33.2%、15.4%)。這說明新生比較期待社交活動、特別是戶外社交活動。
3. 匹配狀況:新生對班委舉辦的活動、整體工作滿意值較低。
在“你對這些活動滿意嗎”選項中,選擇“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的比例分別為(23.2%、70.5%、4.9%:31.6%、60.7%、4.5%)。這說明新生對班委干部工作滿意值低。在“你對班委整體的工作滿意嗎”選項中,選擇“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的比例分別為(25.4%、68.8%、5.8%:31.2%、63.5%、2.4%)。這說明新生對班委整體工作滿意值低。
(二)高校新生干部綜合素質
1. 工作能力
(1)工作能力現狀及評價:組織能力較強,表達和號召能力弱。
在“你的班委具備哪些較強的能力(可多選)”選項中,在實驗組A1和A2中排在前三的分別是【組織能力(67.4%)、表達能力(38.4%)、號召能力(31.7%):組織能力(67.0%)、表達能力(44.5%)、號召能力(36.4%)】。這說明新生班委干部組織能力較強、表達和號召能力較弱。
(2)新生希望班委應具備的能力:組織能力強大,較強的表達、危機處理和寫作能力。
在“你認為班委最應該具備的能力是什么(限選三項)”選項中,在實驗組A1和A2中排在前三的分別是【組織能力(45.5%)、表達能力(12.1%)、寫作能力(11.2%):組織能力(49.0%)、表達能力(17.8%)、危機處理能力(11.7%)】。這說明新生希望班委具有強大的組織能力,較強的表達、危機處理和寫作能力。
(3)匹配狀況:工作能力認可度低。
調研顯示,實驗組A1和A2在“你認為你的班委學生干部能力強嗎”選項中,選擇“很強、一般、還不如我們”的比例分別為(35.7%、61.6%、0.9%:53.8%、44.5%、0.4%)。這說明新生對班委工作能力認可度較低。
2. 自身修養
(1)班委修養現狀及評價:負責認真,不太踏實,能力不高。
實驗組A1和A2在“班委在平時工作中具有哪些品質(可多選)”選項中,排在前四的分別是【負責(63.8%)、認真(54.9%)、踏實(44.6%)、能干(43.8%):負責(66.8%)、認真(55.9%)、踏實(46.2.6%)、能干(43.3%)】。這說明新生班委比較負責、認真,但不太踏實、能力不高。
(2)新生希望班委具備的素養:高度負責認真,比較踏實。
實驗組A1和A2在“你認為班委在平時工作中應當具有哪些品質(可多選)”選項中,排在前三的分別是【負責(74.6%)、認真(63.0%)、踏實(50.4%):負責(73.6%)、認真(63.8%)、踏實(51.0%)】。這說明新生希望班委必需具備負責、認真、踏實精神。
(3)匹配狀況:新生班委自身修養不高。
調研顯示,實驗組A1和A2在“你認為班委素養(人品或修養)高嗎”選項中,選擇“很高、比較高、一般類似我們”的比例分別為(21.4%、38.4%、31.7%:31.6%、39.3%、18.2%)。這說明新生班委自身修養不高。
3. 培訓現狀
(1)培訓現狀及評價:培訓率低、形式單調、內容匱乏。
調研顯示,實驗組A1和A2在“輔導員開展過班委學生干部培訓嗎”選項中,選擇“每年兩次以上培訓、每年一次、只有一次、從未有”的比例分別為(16.5%、41.5%、8.5%、18.3%:15.0%、30.4%、10.5%、29.1%);在“輔導員開展過什么形式的班委學生干部培訓”選項中,選擇“會議、座談會、戶外素質拓展、項目實訓、從未培訓過”的比例分別為(39.3%、39.7%、17.9%、8.0%、13.4%:32%、26.7%、15.0%、15.0%、18.6%);在“輔導員開展過什么專題培訓”選項中,選擇“黨建、資助、心理健康教育、班級建設、寢室管理、團支部建設、理想信念教育、都沒”的比例分別為(20.5%、14.3%、31.7%、48.2%、22.3%、14.7%、12.5%:13.0%、17.0%、34.0%、37.2%、19.8%、11.3%、9.0%)。這三組數據說明培訓率低、形式單調、內容匱乏。
(2)新生希望班委如何培訓:提高培訓率、注重實訓、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和班級建設專題培訓。
在“你認為應該以什么樣的周期培訓班委學生干部合適”選項中,選擇“1次/6月、1次/3月、 1次/2月、1次/1月”的比例分別為(23.2%、24.1%、23.7%、25%:20.2%、31.2%、19.0%、17.8%);在“你認為以什么樣的形式培訓班委學生干部合適(可多選)”選項中,選擇“會議、座談會、戶外素質拓展、項目實訓”的比例分別為(28.1%、36.7%、48.7%、40.6%:21.1%、37.2%、36.4%、36.8%);在“你認為你們的輔導員老師應該開展什么專題培訓來培訓班委”選項中,選擇“黨建、資助、心理健康教育、班級建設、寢室管理、團支部建設、理想信念教育”的比例分別為(17.4%、18.8%、41.6%、49.6%、16.1%、17.4%:13.4%、18.6%、39.7%、46.6%、15.8%、11.7%)。這三組數據說明新生希望提高培訓率、注重實訓、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和班級建設專題培訓。
(3)匹配狀況:培訓不能滿足工作所需。
(三)干群關系
1. 干群關系配合現狀:基本良好,需加強。
調研顯示,實驗組A1和A2在“如果班委干部開展工作需要你的配合,你會提供幫助配合他們工作嗎”選項中,選擇“不會”的比例分別為32.1%和13.0%,平均值為22.5%。這說明干群關系良好,但不是最佳。
2. 存在價值和整體印象:高度認同。
在“你覺得班委干部有存在的必要嗎”選項中,選擇“沒有”的比例分別為3.8%和0.8%。這說明新生對班委干部的存在價值認同率極高。在“你對班委干部印象好嗎”選項中,選擇“不好”的比例分別為4.0%和2.0%。這說明新生對班委工作態度滿意率很高。
3. 匹配狀況:總體良好,存在脫離群眾現象
既然高度認同新生班團干部存在價值和工作態度,為何仍有部分新生不愿配合工作?結合工作實績分析,原因有二:第一、基礎工作不扎實導致干群之間不熟悉,如入學時是必需進行破冰活動的,但調研顯示,入學時破冰活動舉辦的平均比率為23.0%;第二、活動無特色導致部分新生不愿參與,如新生期待戶外社會活動,但調研顯示,這種活動舉辦的平均比例為21.2%。綜合這兩種原因,說明新生班團干部存在脫離群眾現象。
二、影響因素
(一)工作理念與實踐脫節
1. 慣性思維指導工作開展。
新生班團干部首先是新生,其次是干部,工作基本沿襲固有慣性思維開展。
2. 服務對象不符工作實際。
之前的工作經歷,基本是為老師提供服務的;大學中,服務對象主要是學生。
3. 工作方法無法回應實踐需要。
新生班團干部基本不具備科學工作方法,無法開展新生所需的班級活動。
(二)主觀世界、客觀環境問題頻發卻不受重視
1. 工作動機不端正。
他們行為動機主要是鍛煉、提升自己;但職位基本價值和功能是溝通和服務。
2. 意識形態教育的生態環境日趨復雜化。
科技進步和傳媒發展增大了意識形態教育的難度和壓力。
3. 培訓的雜亂無章。
不完善的培訓機制無法滿足新生訴求和工作需要。
(三) 監督和評價機制缺失導致行為失范
1. 監督機制缺失。
缺乏監督機制的學生干部培養不會培養出真正優秀的學生干部。
2. 評價機制缺失。
如果沒有健全的評價機制,精英(新生班團干部)也會平庸。
三、對策和建議
(一)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形成正確角色認知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宗旨,高校新生班團干部是國家的人才儲備,必需樹立這種意識,逐漸形成正確的角色認知。
1. 邀請專家開展專題講座,全面、系統、生動地介紹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
介紹其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時代價值,增強新生班團干部的理論自信和自覺。
2. 在新生班團干部中開展“為人民服務”實踐成果分享會,從實證角度介紹此宗旨對個人發展的影響。
(二)建立和健全高校新生班團干部的培養機制
提升培養實效是一項系統工程,各個環節都會對實效產生影響,故需從各個環節著手。
1. 主體專家化、多元化。
選擇相應資質專家進行培訓,既有校內專家,也有校外專家,提高培訓的科學性。
2. 形式多樣化、實踐化。
應選多樣化的培訓形式,提高培訓的吸引力和實效性;形式設定應針對具體能力進行。
3. 內容專業化、充實化。
學生工作的高度實踐性要求培訓內容專業化;他們強烈求知欲要求培訓內容應充實化。
(三)建立和健全高校新生班團干部的監督和評價機制
1. 建立和健全監督機制
持證上崗,增強監督可行性。設立意見(郵)箱,強化干群間的溝通。公開、公示評優過程和結果,正向引導。
2. 建立和健全評價機制
設定指標和分配權重應根據提升新生工作質量和效率要求而定。分配評價主體權重應以學生評價為主、輔導員和他們自評為輔。公示整改措施及實效應限期執行并反饋。
參考文獻:
李紅霞,范春艷,許明.大學生職業價值觀與用人單位需求意愿的匹配研究—基于上海市部分高校及用人單位的調研[J].思想理論教育,2014(12).
(作者單位:上海理工大學出版印刷與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