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賢浩 任一然 劉曉偉
摘要:文章首先從創新主體關聯、創新資源關聯、創新科技關聯等方面進行了關聯性分析;其次,分析總結了高新技術產業集群與創新型城市建設互動發展模式;最后以青島市為例,利用SWOT分析,提出了兩者互動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創新型城市;互動發展
一、引言
產業集群是在企業的基礎上,以支柱產業作為主體、依靠網絡結構為支撐的一種產業組織形式,同時也是城市經濟發展模式之一。我國城鎮化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轉型時期,將來的城市發展被賦予更多的內涵。因此,新形勢下我國城市發展方式需做出新的戰略選擇。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發展與創新型城市建設存在著很強的互動性,目前已有學者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研究 。高新技術產業集群與創新型城市建設互動發展能夠有效地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資源利用率,形成既加快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發展又促進城市創新型建設的動態發展局面,有利于兩者的整體優化。因此,研究高新技術產業集群與創新型城市建設的關聯性,在此基礎上提出兩者互動發展的模式,對促進創新型城市建設具有一定實踐意義。
二、高新技術產業集群與創新型城市的關聯性分析
目前,我國已進入到以城市型社會為主體的城市化中后期,城市化作為國家宏觀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更廣泛、深遠的影響力。但從總體上看,我國城市仍未擺脫以資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土地高擴張為特征的粗放的、外延式的發展方式 。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發展和創新城市建設之間是有聯系的,它們具有很強的互利共勉的關聯性。
(一)創新主體關聯
創新主體涵蓋的范圍很廣但是企業作為主要的創新主體是整個創新活動和創新鏈條的中堅力量。在高新技術產業集群這樣相對較小范圍的空間內,集聚了具有高精尖水平的競爭對手,競爭是殘酷的但卻是把“雙刃劍”,在其強大的壓力下既能夠淘汰跟不上競爭節奏的落后競爭者,也能鍛造有強烈求生欲和廣闊發展前景的優勝企業。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內企業的這種創新意識、創新動力、創新活動會激勵其所在城市的其他企業等創新主體也加入創新行列,通過集群內外“雙重激勵”推動城市的創新型建設。
(二)創新資源關聯
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地域面積不大,區內各種資源(人力資源、資本資源、通信資源等)聯系密切——人際關系融洽、信任度較高,資本流通速度快、融資流暢,通信系統發達、暢通。這種密切關系提高了現有資源的利用率,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有利于形成分工協作、合作共事、競爭雙贏的穩定創新局面。
(三)創新科技關聯
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內產業鏈上企業之間由于空間位置接近而頻繁聯系,具有較強的“科技溢出效應”,有利于集群整體對當下市場的把握、未來市場的預測。科技對經濟的貢獻率不僅僅取決于科技的先進水平更重要的是要看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能力,這種生產能力既可以來自集群內部企業也可以通過溢出效應移入到城市企業中,以盡快地將先進的科技用于現實生產當中,極大地豐富人們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加快城市現代化進程。
(四)創新文化關聯
文化是經濟社會發展肥沃的土壤,任何事物的植根、成長、壯大的演化都離不開文化的滋養。產業集群的根植性特征決定了集群創新這一經濟發展模式必須根植于特定地域的文化土壤,離開了當地的地域背景就無法持續發展。創新文化因素是集群間創新發展能力差異的重要根源。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內的主體——企業之間呈現一種既相互學習又相互競爭的良性局面,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環境。
三、高新技術產業集群與創新型城市建設互動發展模式
若想實現高新技術產業集群與創新型城市的良性互動發展,使兩者互促共進,其過程是錯綜復雜的,需要我們將大量相關知識與兩者發展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建立科學的機制。集群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的融合直接與集群的發展水平密切相關。依據相關理論及高新技術產業集群與創新型城市發展的實際,建立互動模式時應考慮如下因素。
(一)建立環境機制
在高新技術產業創新、集群及城市創新發展的環境機制中,最重要的幾個因素分別是創新文化、創新環境制度及管理體制,其中創新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在有效支撐著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和創新型城市的發展,對兩者協調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在政府層面,創建創新的官方文化,需要政府認同創新(而非投資)為城市發展的主要推動力 。因此創新環境制度及管理體制為自主創新提供了發展的有利條件,為其營造了良好的發展氛圍,有利于自主創新活動的發展壯大。
(二)建立活力機制
體制機制不順暢是各類活動順利開展的阻力。活力機制就是高新技術產業集群與創新型城市建設互動發展的發動機。這種推動作用的根本在于經濟子系統的活力及實力的增強。高新技術產業集群與創新型城市的子系統包括城市的知識中心、技術中心和企業,這些子系統是推動高新技術產業集群與創新型城市發展的基礎,因此增強知識中心、技術中心和高新技術企業的實力和科技創新能力是建立活力機制最為關鍵的要素。
四、青島市高新技術產業集群與創新型城市互動發展研究
(一)青島市高新技術產業集群與創新型城市建設互動發展的SWOT分析
運用SWOT分析法,可以客觀地分析出青島市高新技術產業集群與創新型城市建設發展的優勢和劣勢以及面臨的機遇和威脅,為實現青島市兩者的互動發展提出相關對策。
1. 優勢分析
自2004年青島市提出實施六大產業集群戰略決策以來,對集群的發展進行統籌規劃、科學指導和政策扶持,按照大項目-產業鏈-產業集群-產業基地的發展模式,通過重點項目的帶動作用實現產業升級,逐步實現產業集群的集約化、規模化、科學化。青島市通過全面提高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和創新型城市的水平,實現傳統產業的穩定發展和優化升級,培養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經濟等新興產業,為青島市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發展和創新型城市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產業基礎。
2. 劣勢分析
在優越的區位、資源、基礎條件的支持下,青島市高新技術產業集群與創新型城市建設互動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與國內同級別城市相比青島市高新技術產業集群與創新型城市建設互動發展速度、水平、質量仍有待提高,主要集中表現在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和城市高端產業還沒有形成具備強大競爭力的規模經濟,以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等為代表的新興戰略型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科技人員、科技水平等科技力量雖然有所提高,但是尚存在配置方面的結構性失衡以及科技人才不足等方面。
3. 機遇分析
隨著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的貫徹落實,藍色經濟將成為青島市經濟社會發展新的增長點和發展機遇。僅2012年青島市就實現藍色經濟增加值1210.54億元,增長17.2%(現價),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83.30億元、582.72億元、544.51億元;實現海洋經濟增加值1114.4億元,增長19.9%(現價),占GDP比重為15.3%。藍色經濟的強勁發展勢頭和趨勢必將引領青島進入全新發展階段。
4. 威脅分析
隨著創新型國家和創新型城市建設戰略的貫徹實施,國內各大城市紛紛加快自身高新技術產業集群與創新型城市建設互動發展步伐,這一方面可以為青島市兩者的互動發展提供可借鑒的實踐經驗,另一方面也將對青島市的發展形成強大的競爭壓力。特別是發展早、國家支持力度大的城市,它們的高新技術產業和城市創新型建設成果顯著,而且在中國經濟體制的發展和改革過程中扮演中國經濟領頭羊和體制改革探索者的角色。
(二)青島市高新技術產業集群與創新型城市建設互動發展對策
1.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由于高新技術產業與創新型城市的主體具有同一性,高新技術產業主體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決定城市創新水平、創新主體。企業既是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支柱又是城市的創新主體之一,企業創新系統是集群和城市創新系統的基礎,為此,企業要不斷強化創新意識,構建符合企業自身特點的技術創新體系和具有城市特色的城市創新體系。
2. 建立健全人才戰略體系
創新人才與創新城市建設相互作用,即創新人才的發展促進創新城市的建設。圍繞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和城市創新型建設發展需求,要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做好人才引進、人才培育、人才激勵工作構建具有青島特色的人才戰略體系。科技創新是城市社會生產進步的最直接動力,也越來越成為創新型城市的重要發展模式。圍繞高端產業發展需求,采取核心人才帶動引進、團隊引進等方式,加大對高水平研發人才、高技能生產人才和高層次管理人才的引進。同時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加大職業培訓力度、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加強高新技術人才激勵機制建設。
3. 加快產業機構的優化升級
青島市應該根據自身的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發展情況選擇合適的優勢產業進行重點培育和發展,形成青島市特色經濟。青島市在做大做強優勢產業的同時要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抓住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契機利用自身臨海型區位優勢,彰顯青島市海洋資源優勢,打造青島藍色經濟新亮點,大力發展海洋藍色特色經濟,讓藍色經濟成為青島經濟新的增長極,打造青島全新品牌形象,對于青島市產業結構調整、培育和形成新的產業集群、發揮地區比較優勢推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形成城市創新發展的新競爭優勢。
4. 建設服務型政府
高新技術產業集群與城市的建設和發展是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生產要素、產業條件等共同作用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不僅依賴于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更要依靠政府的宏觀調控。建立健全各項法律法規體系,使得社會經濟發展做到有法可依。通過立法的形式將青島市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和城市發展納入法制化軌道,既要規范行為主體的行為又要加大對違反法律法規的懲處力度,將依法治國貫徹到青島市高新技術產業集群與創新型城市建設互動發展的全過程。
參考文獻:
[1]陳文玲,周京.把創新城市發展方式作為國家重大戰略[J].南京社會科學,2012(12).
[2]劉本玲,馬有才.高新技術產業集群與創新型城市協同發展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08).
[3]陳文玲.創新城市發展方式推進城市化持續健康發展[J].全球化,2013(04).
[4]郭永輝.集群創新文化與產業集群創新發展[J].商業研究,2013(06).
[5]喬彬,吉琳,胡子龍.產業集群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融合路徑與質量[J].產業經濟研究,2014(05).
[6]柴浩放,張慶文.建設創新城市—北京世界城市建設的重點領域[J].特區經濟Special Zone Economy,2013(01).
[7]熊新文等.推動全面創新,建設創新城市——孝感市建設創新城市的探索與實踐[J].湖北工程學院學報,2014(01).
[8]王海杰,孫曉會.高新技術產業與創新型城市關聯度的實證研究[J].特區經濟Special Zone Economy,2012(09).
[9]秦麗娜,任大慶.基于創新城市建設的創新人才體系構建:要素及要點[J].科學管理研究,2012(08).
[10]胡曉輝,杜德斌.科技創新城市的功內涵、評價體系及判定標準[J].經濟地理,2011(10).
(作者單位:山東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