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作聯 龍一國
摘要:山丹漢明長城是河西走廊長城之最,被專家譽為“露天長城博物館”,其包容的軍事防御、商貿流通、歷史文化、文化旅游等價值卻歷久彌新,啟迪我們沉思遐想,探索研究,保護開發。
關鍵詞:“露天長城博物館”;時代價值
甘肅省山丹縣地處河西走廊中段,縣城三面環山,東部為郁郁蔥蔥焉支山地區,南部為山勢陡峻祁連山地區,北部為峰巒屹立龍首山地區,山丹漢明長城即由焉支山北麓的“鎖控金川”峽谷,自東向西蜿蜒而出,橫亙山丹大地,成為中國萬里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
山丹縣境內有兩條并行的古老長城,一條是漢代長城(漢代稱“塞”、“邊塞”、“塞垣”、“亭障”),建于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距今已2136多年。全長約98.5公里,呈東西走向。由塞墻 、壕溝、壕塹、自然河、列城、烽堠、烽燧、亭障、城障等構成。全線以壕溝代替墻垣,埂上筑烽燧,長城內側高峻處,燧、墩、堡相望,可謂“五里一燧,十里一墩,卅里一堡,百里一城”(《居延漢簡》) 。漢代長城雖經兩千年風沙侵蝕,至今有些地段仍堅固完整,屹立于戈壁沙漠之中,曲折蜿蜒,氣勢磅礴。 一條是明代長城(俗稱“邊墻”),建于明嘉靖二十六年至二十七年(公元1547-1548年),距今已468年。全長近200多公里,呈東西走向。由黃土夯筑的墻、墩(墩臺)、列障等構成。走向、長度都和漢長城相同。它翻山嶺、穿沙漠、過草原、經絕壁,宛如一條巨龍,把雄關隘口、城臺、煙墩連成一氣,成為中國古代建筑工程史上的奇觀。山丹漢明長城共有300多公里。漢代長城在北側(一說最早漢代長城在龍首山山梁上,依山勢地形分布共4條),明代長城在其里,兩者相距在10-80米之間,平行延伸,象這樣不同歷史年代修筑而同時并行,且至今留存較為完整的長城段在國內實屬罕見。據中國長城學會副秘書長吉人先生說:“山丹縣的長城是河西長城之最,也是漢長城保護得最好的地方。”
山丹漢明長城是古代中華民族內部相互利益沖突、經濟依存、融合發展的歷史產物,其“血與火”的軍事戰爭功能今天已不復存在。但是它所包容的歷史文化內涵與時代價值卻歷久彌新,不斷促使我們深刻沉思,探索研究,保護開發。
一、山丹漢明長城的軍事防御價值
據史料記載,漢初北方匈奴勢力強大,常侵犯河西一帶,劫掠財糧牲畜,騷擾漢民農耕。為使邊疆安寧,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漢武帝發動河西之戰,霍去病率奇兵打敗匈奴后,漢武帝開始向河西遷徙漢族居民,進行農牧業開發,駐扎軍隊修筑長城,設置“河西四郡”(即今日武威市、酒泉市、張掖市、敦煌市)。因此,漢代河西長城,除了軍事上防御北方匈奴侵擾之外,為開護屯田、興修水利、豢養軍馬、供給軍糧、發展農牧業經濟 、保障通訊報警和商旅往返 、連接中原農業帶和天山以南農業區、建立西域都護府、暢通“絲綢之路”奠定了重要歷史基礎。山丹漢長城作為漢代河西長城軍事防御工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軍需屯田、驛傳、烽傳、屯兵、戍守兵器等系統需要進一步研究,其“走廊蜂腰”、“甘涼咽喉”的軍事要塞地位不言而喻。
明朝建立以后,原來統治者元蒙貴族逃回漠北草原,不斷南下騷擾掠奪,所以明朝十分重視北方戰略防御。據史料記載,明嘉靖二十六年至二十七年(公元1547-1548年)巡撫楊博主持了甘肅長城的三段(今山丹縣豐城堡-山丹縣東樂驛、山丹縣東樂驛-臨澤縣板橋堡、高臺縣五壩堡-高臺縣九壩堡)增建工程,明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廖逢節又主持數段重建工程,歷時25年之久。
從山丹漢長城到山丹明長城,從防御北方匈奴到北方韃靼,山丹漢明長城及“三關”(峽口關、紅寺山關、鐵門關)“五門”(東樂闇門、靜安闇門、山丹闇門、新河闇門、峽口闇門)憑借其“天險”要塞,確保了“絲綢之路”暢通和中西文化商貿交流,確保了河西走廊長城沿線地區的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文化交流、社會進步。
二、山丹漢明長城的商貿流通價值
山丹漢長城作為漢代河西長城軍事防御工程體系的重要戰略屏障,保障了漢朝從山丹重鎮通往西域、向西用兵的戰略地位,保障了冷兵器時代漢代山丹“皇家馬場”(今山丹軍馬場)的軍馬繁衍,保障了漢朝以來長城沿線節點城市的商貿流通、文化交流、民族融合,保障了“絲路”商貿重鎮-山丹的欣欣向榮。從“鎖控金川”的山丹漢長城,到隋煬帝御駕焉支山會見高昌王和西域27國使者,主持“萬國博覽會”,山丹演繹著“絲綢之路”“互市”貿易的傳奇。“隆慶議和”之后,明朝和蒙古韃靼部結束長城沿線軍事沖突,明朝在長城沿線多處開辟市場同蒙古族進行貿易,山丹在明長城旁開設山丹闇門,并筑墩為標志,開辟了交易市場,開始了山丹農耕產品與蒙古游牧產品長期的貿易往來。
三、山丹漢明長城的歷史文化價值
山丹漢長城是古代山丹先民巧奪天工的偉大創造,她古老、蒼茫、厚重,與隴山隴水、沙漠戈壁、玉塞蕭關、祁連明月渾然融為一體,成為古老山丹的最美意象,為歷代文學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等所矚目。“焉支山”、“祁連山”、“驃騎將軍”等山川人物意象 ,赫然進入《史記》《漢書》的歷史視野,點亮了山丹歷史文化的時空。譬如《史記·匈奴列傳》:“其明年春,漢使驃騎將軍去病將萬騎出隴西,過焉支山千馀里,擊匈奴,得胡首虜(騎)萬八千馀級,破得休屠王祭天金人。其夏,驃騎將軍復與合騎侯數萬騎出隴西、北地二千里,擊匈奴。過居延,攻祁連山,得胡首虜三萬馀人,裨小王以下七十馀人。”又譬如《漢書·匈奴傳》:“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一曲古老的《匈奴歌謠》,成為凄然的歷史絕唱,透視著古代民族生命智慧的體溫,折射著特定時代的民族心理,書寫著民族夢想的顏色。
山丹漢長城不僅與《史記》《漢書》接下不解之緣,而且成為大唐邊塞詩歌的最美“詩眼”。以“長城”、“邊塞”、“塞下”、“峽口”、“大漠”、“焉支”(燕支)等山丹地域特色入詩的作品當中,留下了不少千古絕唱,余韻猶在,震古爍今。譬如陳子昂《度峽口山贈喬補闕知之王二無競》:“峽口大漠南,橫絕界中國。叢石何紛糾,赤山復翕赩。”杜審言《贈蘇綰書記》:“知君書記本翩翩,為許從戎赴朔邊。紅粉樓中應計日,燕支山下莫經年。”王維《燕支行》:“萬乘親推雙闕下,千官出餞五陵東。誓辭甲第金門里,身作長城玉塞中。”高適《登百丈峰二首·其一》:“朝登百丈峰,遙望燕支道。漢壘青冥間,胡天白如掃。”高適《送渾將軍出塞》:“子孫相繼在朝野,至今部曲燕支下。控弦盡用陰山兒,登陣常騎大宛馬。”岑參《過燕支山寄杜位》:“燕支山西酒泉道,北風吹沙卷白草。長安遙在日光邊,憶君不見令人老。”李白《幽州胡馬客歌》:“雖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婦女馬上笑,顏如赪玉盤。翻飛射野獸,花月醉雕鞍。”李昂《從軍行》:“漢家未得燕支山,征戍年年沙朔間。塞下長驅汗血馬,云中恒閉玉門關。”諸如此類,山丹大地是孕育大唐邊塞詩的又一故鄉。
歷史的時空轉換到了大明王朝,山丹漢明長城承繼漢唐遺風,以“峽口”、“塞酒”、“塞下”、“焉支”(燕支)等山丹地域特色入詩,催生出諸多飽蘸時代特色和生命體溫的詩章。譬如:岳正《石峽晚翠》:“石峽嵯峨勝禹門,萬年古跡至今存。”陳棐《新河驛》:“雪后遠山供塞酒,風前斜日送胡笳。”陳棐《東樂途中遇雪》:“塞下有田方苦旱,愿消澗水出祁連。”
山丹漢明長城作為山丹大地的傳統歷史文化地標,作為山丹先民萬古不朽的精神傳奇,積淀了古今山丹的歷史文化底蘊,從一個側面體現了鮮活的時代精神和社會心理,山丹漢明長城文化同山丹佛教文化、音樂歌舞文化(如隋唐時代《胡騰舞》)、戲曲文化(如明清時期秦腔)、寶卷文化(如唐末民間說唱文學)、社火文化(如明清時期山丹太平車)、民歌文化(如山丹東樂《太平車調》)、飲食文化等交融發展,孕育出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的山丹文化交響曲,奏響了古代大西北人民自信、自強、自豪的精神樂章。
四、山丹漢明長城的文化旅游價值
山丹漢明長城是由漢、明長城段和明代古驛站-新河驛及硤口古城堡組成,被專家譽為“露天長城博物館”。其中,硤口古城,始建于明萬歷元年(公元1552年),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也是古時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更是漢明長城的重要城障。明代古驛站-新河驛,建于明嘉靖年間(約1555年),坐落于明長城腳下,驛站內設施雖已不存在,但圍墻保留完好,尚存一口干涸了400多年的驛井。
山丹漢明長城成為國內外影視傳媒關注的焦點。譬如1987年,有香港導演徐小明執導的電影《海市蜃樓》,部分攝影鏡頭就取材于明代古驛站-新河驛。 2001年7月,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節目主持人敬一丹在山丹硤口現場主持“直播中國”節目-《山丹硤口看長城》,使神奇的古道要塞-硤口古城、山丹漢明長城從央視走向全世界視野。2006年,浙江衛視在山丹硤口拍攝了大型專題片《芨芨草》,將“長城之鄉”-山丹硤口的歷史故事傳播到大江南北。2007年,以山丹漢明長城為“主角”的大型記錄片《長城》在山丹硤口古城開拍,這部電視節目是國務院新聞辦五洲傳播公司邀請英國獅子公司、香港鳳凰衛視聯合拍攝的外宣片,先后在美國、英國等歐美國家電視臺和香港鳳凰衛視播放,這是山丹硤口古城和山丹漢明長城首次被國際影視機構搬上銀屏。
山丹漢明長城是一座豐富的文化旅游寶庫,我們要巧借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的東風,搶抓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黃金段”的機遇,保護好古長城遺址和文化生態區,將焉支山、皇家馬場、漢明長城、艾黎紀念館、佛山等文化旅游景區精致打造,主動融入“大河西”、“大敦煌”、“大絲路”、“大西部”文化旅游體系,通過實施“大項目拉動、大集團牽動、大園區帶動、大品牌驅動、大能人推動、大開放促動”戰略聯動,做大做強“絲綢之路”文化旅游“航母”,把山丹建成面向“大河西”、“大敦煌”的文化旅游勝地,面向“大絲路”、“大西部”的文化旅游出口基地,面向“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文化旅游通道。
總之,長城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記憶,是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激情基因,更是中國版圖一體相連而不可分割的歷史見證。
參考文獻:
[1]李仲杰.長城魂[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2.
[2]屈維英.來自“皇家馬場”的信息[EB/OL].新華網河北頻道,2002-9-12.
[3]魏徵等.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7.
[4]張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5]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6]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作者單位:龍作聯,中共山丹縣委黨校;龍一國,甘州區堿灘鎮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