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該文結合太和縣固定觀察點村關北社區近30a來的變遷變化以及經濟發展變化情況,分析了變遷規律,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關鍵詞:農村;變遷;分析
中圖分類號 F329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13-20-03
太和縣關北村是中央在安徽省設立的17個全國農村固定觀察點之一,它是黨中央、國務院了解農業農村經濟政策貫徹落實情況,觀察當前“三農”工作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的重要窗口。為進一步分析總結農村固定觀察點村的近30a來的變遷變化以及經濟發展情況,近期,我們組織有關人員對關北社區30a來的變遷情況進行了調研。有關情況如下:
1 太和縣固定觀察點村的基本情況
太和縣城關鎮陶莊行政村(現關北社區)農村固定觀察點,系中共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于1986年在我縣農村設立的一個長期固定跟蹤點。該點位于安徽省西北部阜陽市太和縣境內,距縣城西北近郊1km處。從該村所處的地理位置來看,系淮北平原之腹,交通方便,地勢平坦,氣候溫和,雨量適中,自然條件優越。當年其經濟收入居于全縣一般中上等水平。
近30a來,觀察點所在的村級組織幾經變遷,歷任四屆村支部書記,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變化,記錄了太和縣農村經濟、農民收入日益蓬勃發展的景象,為各級領導制定農村政策提供了較好的參謀作用,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2 太和縣觀察點村近30a來的變遷情況
2.1 觀察點村整體變化情況分析 1986年,陶莊行政村隸屬城關鎮城東辦事處,轄7個自然村,10個村民組,297個居民戶,1 230人,男女勞動力606個,土地總面積89.67hm2,其中耕地面積70.73hm2,人均耕地0.06hm2,勞均0.12hm2,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317元。固定觀察戶66戶,319口人,耕地15.94hm2。觀察點戶人均總收入525.8元,人均純收入424.05元。觀察點所在的村,名稱先后于1986年變更為陶莊村委會、1995年變更為關北村委會、2005年變更為關北社區。至2013年末,關北社區下轄7個自然村,已拆遷5個自然村,未拆遷的2個自然村宋莊哈莊也已經全部測量完備,將于近2a拆遷。2013年末,全社區擁有家庭戶數6 549戶,常駐人口20 570,其中純務農農戶50戶,勞動力13 800個,有耕地1.47hm2。固定觀察戶66戶,233口人,耕地1.19hm2。觀察點戶人均收入12 377.2元,人均純收入9 675.7元。從上述數據變化來看,呈現如下特點:
(1)村內家庭戶數增長較快。2013年底,關北社區擁有家庭戶數6 237戶,較1986年的家庭農戶數297增加了5 940戶,增長率2 000%。
(2)村內勞動力數增長較快。2013年底,關北社區勞動力13 676個,較1986年相比,增加了13 070個,增長率1 458%。
(3)村內常駐人口增長較快。2013年底,關北社區常駐人口21 653,較1986年的人口1 230相比,增加了20 423人,增長率1 660%。
(4)觀察點戶人均收入增長較快。2013年底,觀察點66戶,人均收入12 377.2元,人均純收入9 675.7元,分別較1986年的人均總收入525.8元,人均純收入424.05元,增加了11 851.4元、9 251.65元,增長率分別是2 253.9%、2 181.7%。
(5)務農農戶數減少較快。2013年關北社區純務農農戶僅有50戶,占社區總戶數的0.7%,較1986年相比減少了99.3%。
(6)耕地面積減少較快。2013年底,全社區有耕地4.8hm2,其中固定觀察戶66戶,有耕地1.19hm2,較1986年分別減少6.60hm2和14.76hm2,減少率分別為97.8%和92.5%。
(7)之所以發生如此大的變化,主要得益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逐步完善,經濟社會得到快速發展,農村改革的力度得以加快,中小城鎮建設力度逐年得以加大。廣大農民群眾就業理念、就業方向發生了潛移默化的變化,不再滿足于在耕地上刨食的生產生活方式,就業謀生的渠道越來越寬廣,收入水平得到飛速發展,生活水平、生活質量越來越好。
2.2 觀察點村經濟發展變化情況分析 縱觀1986-2013年度關北村經濟發展的規律,其呈現如下特點(具體數據詳見表1):
(1)全村經營總收入增長31倍。1986年全村經營總收入66.77萬元,人均518.5元。2013年末,全村經營總收入達到了2041萬元,人均942.8元,較1986年同期凈增1 977萬元,增幅3101%。
(2)種植業收入略有下降。1986年全村種植業收入19.87萬元,人均161.5元。2013年末,全村實現種植業收入19.86萬元,人均9.2元。較1986年同期凈減少0.01萬元,減幅0.05%。
(3)畜牧業收入增長3.4倍。1986年全村畜牧業收入8.1萬元,人均66.3元。2013年末,全村實現畜牧業收入36萬元,人均16.6元,較1986年同期凈增長27.9萬元,增幅341%。
(4)村內工業收入增長2.8倍。1986年全村工業收入21萬元,人均170.8元。2013年底,全村工業收入達到了80萬元,人均36.9元,較1986年同期凈增長59萬元,增幅280%。
(5)建筑業收入增長89倍。1986年全村建筑業收入8.8萬元,人均71.7元。2013年底,全村建筑業達到了795.8萬元,人均367.5元,較1986年同期凈增長787萬元,增幅8 922%。
(6)運輸業收入增長741倍。1986年全村運輸業收入0.75萬元,人均6.1元。2013年底,全村運輸業收入達到了566.8萬元,較1986年同期增長556.05萬元,增幅74 140%。
(7)商業飲食服務業收入增長74倍。1986年全村商業飲食服務業收入3.41萬元,人均27.7元。2013年底,全村商業飲食服務業收入達到了255萬元,人均117.8元。較1986年同期增長251.59萬元,增幅7 378%。
(8)其他收入增長306倍。1986年全村其他收入0.97萬元,人均7.89元。2013年底,全村其他收入達到了298萬元,人均137.6元。較1986年同期增長297.03萬元,增幅30 621%。
(9)全村人均總收入增長35%。1986年全村人均總收入695.8元,2013年底,全村人均總收入942元,增長246.2元,增幅35.38%。
(10)全村人均純收入增長20倍。1986年全村人均純收入446.82元,2013年底,全村人均純收入9 676元,增長9 229.18元,增幅2 065%。
(11)從上述數據對比來看,關北村經濟發展之所以呈現快速發展、人均純收入大幅度增加的態勢,主要得益于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近幾年,農村小城鎮得到了較為迅猛的發展。加之大量農村居民外出務工有了較為豐厚的積蓄,紛紛在太和購房入住,因此,促進了太和縣城運輸業、建筑業、商業飲食服務業以及其他業的高速發展,有效提升了關北村人均純收入的增長水平。
表1 1986-2013年度關北村經濟發展狀況對比
[ 項目\& ? 1986年 ? \& ? ?2013年 ? ?\&增減
(元)\&增減率(%)\&收入額(元)\&人均收
入(元)\&收入額
(元)\&人均收入(元)\&全村經營
總收入\&637700\&518.5\&20414600\&942.8\&19776900\&3101.29 \&種植業收入\&198700\&161.5\&198600\&9.2\&-100\&-0.05 \&林業收入\&5700\&4.6\&0\&0\&-5700\&-100.00 \&畜牧業收入\&81500\&66.3\&360000\&16.6\&278500\&341.72 \&漁業收入\&2200\&1.79\&0\&0\&-2200\&-100.00 \&工業收入\&210100\&170.8\&800000\&36.9\&589900\&280.77 \&建筑業收入\&88200\&71.7\&7958000\&367.5\&7869800\&8922.68 \&運輸業收入\&7500\&6.1\&5568000\&257.1\&5560500\&74140.0 \&商業飲食服務業收入\&34100\&27.7\&2550000\&117.8\&2515900\&7378.01 \&其他收入\&9700\&7.89\&2980000\&137.6\&2970300\&30621.65 \&全村人均
總收入\&695.8\&\&942\&\&246.2\&35.38 \&全村人均
純收入\&317\&\&9676\&\&9359\&2952.37 \&]
3 幾點體會
3.1 領導重視是前提 我縣固定觀察點工作起步于1986年,當年3月6日開始選點籌建,配備輔助調查員3名。4月29日至5月4日,調查員參加了省農經委在含山縣舉辦的觀察點培訓班。從此我縣的農村固定觀察點工作就正式啟動了。時至今日,固定觀察點工作機構已歷經縣委農工部、縣農經委、縣農業委員會先后3次變更、撤并,單位領導也先后7次易人。但是不管單位怎樣變動、領導人怎樣變化,對農村固定觀察點工作都高度重視,一把手親自負責協調、分管領導親自過問,明確專人負責。特別是現任農委主任張曉飛、分管副主任游景太,在每年的年終調查階段,都親自部署、親自安排抽調人員開展調查,從而有效保障了觀察點工作的質量。
3.2 調查隊伍是關鍵 事實證明,任何事業都離不了一支拉得出、用得上的隊伍。縱觀近30a的工作歷程,太和縣固定觀察點的調查隊伍就是這樣一支忠心耿耿、不計得失、不計個人榮辱、埋頭干事業的隊伍。首任調查員宋維春是調研科科長,他從1986年3月到1998年光榮退休,12a里一直戰斗在固定觀察點一線,為觀察點工作傾注了大量心血。繼任調研科長宋國安從西藏退伍安置到縣委農工部后,就從事觀察點調查工作,一直干到2003年光榮退休。第三任調查員趙自力,從佳木斯調回太和后,就先后任調研科副科長、科長,從事固定觀察點調查工作,后來由于工作原因,他擔任了農口系統黨委副書記的職務,盡管工作任務重了、事務繁忙了,卻一直都沒有放棄固定觀察點調查工作。第四任調查員是張選富、王海濤、謝彩真3位同志。按照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縣農業委員會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的通知》的精神,2011年,太和縣農委對所屬科室進行了合并調整,把原來的調研科、信訪科、法制科合并為農委法規股,具體主管中央農村固定觀察點調查工作。4a多來,3位同志克服工作多、任務重等重重困難,嚴格按照上級要求,認真開展觀察點調查各項工作,按時保質保量地完成了各項調查任務。
3.3 村級配合是重點 實踐證明,任何一項工作都不是孤立的,都不能離開他人的配合和支持。固定觀察點工作也是這樣,我縣的固定觀察點工作從一開始就得到了陶莊行政村、關北村、關北社區的大力支持和配合。關北村老書記宋家鼎,先后歷任該村村長、書記,無論工作職務有何變動,工作任務多么繁忙,始終把固定觀察點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每年的調查統計、指導調查戶記賬,他都全程參與,身先士卒地深入調查戶開展統計調查。
3.4 農戶參與是難點 要獲得真實可靠的數據,必須依靠觀察點戶的大力支持。我縣66戶農村觀察點戶,分散在關北村7個自然村,他們年齡、學歷、閱歷各不相同。為提高他們的認識和記賬水平,我們采取以會代訓形式,堅持每年開展1次培訓活動。同時,每年春節臨近時,對一些困難觀察點戶進行慰問,給予一定的資金和物資資助。為鼓勵他們的記好帳,我們制定了《優秀觀察點戶獎勵辦法》,每年都開展評比獎勵活動,充分調動了觀察點戶參與調查的積極性,為固定觀察點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5 專項資金是保障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任何工作的開展都離不開資金的支持。為此中央下撥了固定觀察點專項資金,為把有限的資金用好管好,多年來,主管部門能夠堅持專款專用,無論單位資金多么緊張,都能確保不擠占、不挪用固定觀察點專項資金。有效保證了30a工作的連續性和嚴肅性。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