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工具書年鑒的編輯出版,面對互聯網改變讀者閱讀習慣和出版思維的挑戰,必然要走數字化道路。文章分析了“互聯網+”年鑒的必然性、優勢和特點,著重分析其在經營方面的變化,指出建立集成數據庫是今后年鑒發展的方向。
【關鍵詞】數字化;年鑒;年鑒轉型;集成數據庫
【作者單位】衣彩天,北京印刷學院 。
年鑒作為工具書的一種,為讀者提供了年度重要信息和文化知識服務,因而也屬于信息產業和文化產業。“互聯網+”已成為各行各業發展新的增長點,也同樣適用于年鑒社在當代的生存與新的發展。
一、“互聯網+”年鑒道路的必然性
1.應對互聯網的三大挑戰
互聯網的發展對傳統行業造成了沖擊,表現在下三個層面。第一,信息收集處理層面。信息收集處理從原始的數據采集、表征加工,轉向對信息進行整合處理的綜合分析,信息服務機構從被動按需采集轉向主動為用戶提供信息數據挖掘與處理。第二,經營理念層面。受技術推動和西方NGO非營利組織的經營模式影響,信息服務從最初以無償公益性為主,轉向更注重市場與經濟運營。第三,服務意識層面。互聯網、物聯網、數字技術滲透并融合在信息采集與數據處理的方方面面,也推動信息服務的方式走向大數據、云計算時代,信息服務意識逐漸轉向集成數據庫,挖掘數據價值,實現電子信息服務。這三大挑戰。是年鑒出版社在編輯出版數字化信息處理過程中將要面對的挑戰,對年鑒的信息采集、編輯加工、經營方式、數據分析、信息服務都是挑戰,也可以說是年鑒改革的方向與目標。
2.“互聯網+”年鑒是時代發展的產物
數字化出版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在制版、排版、編輯形式上,實現了計算機電子處理,但出版物形式依然以紙質印刷為主。第二階段,計算機技術進入出版流程各部分,最終呈現為電子化的形式,典型代表如漢王電子書、亞馬遜Kindle、知網數據庫最初的傳統期刊電子化處理等。這一階段雖然是電子出版物,但只是數字化出版的初級階段。第三階段,進入“無紙化”或稱為“網絡化”的數字出版時代,這才是真正開啟出版的數字化時代,數字技術不僅改變了出版的形態,而且再造了出版整體流程。
年鑒也經歷了上述三個發展階段。 未來數字化年鑒的發展可分為三種形式:一是在一個單位、一個系統或某一個行業搭建局域網絡,共享信息,進行年鑒的編輯與信息處理;二是將年鑒接入國際網絡,實現全球年鑒數據信息的共享;三是建立年鑒數據庫,將年鑒歸類入庫,形成電子工具書的資料庫。
3.年鑒自身的特點決定其可以走“互聯網+”的道路
(1)年鑒有相對專業化的編寫隊伍和制度保障。現有各類年鑒編委會都是由各部委、各行業、各地區的領導組成,下面都有一個縱橫交錯、上下聯系、反應靈敏的信息網,基本上做到了“三定”原則:定人——年鑒編寫數以百計的撰稿人;定制——編輯部的組稿、約稿、審稿、編稿、出書等有一整套科學管理制度;定點——年鑒編輯部與部、委、辦建立雙向聯系。這成熟的運行體制,無疑對年鑒的數字化發展是有幫助的。現有的體系只需要成立一個年鑒數據庫發展中心,將以往的年鑒出版物進行數字化、信息化解構,存儲于服務器上即可。各層級年鑒部門,將編輯加工后的信息直接登記備案,放入該數據庫中。這個年鑒數據庫就將成為整個年鑒的信息中樞,便于人們查閱和使用年鑒中的數據。
(2)年鑒的編寫格式相對固定。年鑒體例規范性要求較強,出版周期相對固定,按年度編纂。這一特點,為年鑒數字化的發展提供了便利,年鑒的編輯出版流程都可以用數字化加以改造,上一年度的年鑒能作為下一年度年鑒信息編寫的參照。這種方式,可以克服當前年鑒編寫隊伍流動性大這一難題,無形中提高了年鑒編寫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
二、“互聯網+”年鑒的優勢
1.“互聯網+”年鑒可以解決印刷版年鑒存在的問題
當前印刷版年鑒存在以下6個問題。(1)信息質量不高,信息量還要增大;(2)存貯內容較為單一,以文字為主,圖表不多,更談不上聲音與動態圖像資料;(3)篇幅過大,成本上升,定價過高;(4)印數難以掌握,印多了造成積壓,印少了供不應求;(5)出版周期過長,影響年鑒信譽和銷量;(6)檢索功能不強,多數年鑒至今尚無書后索引。
“互聯網+”年鑒使上述問題得到較大改觀。當下以手機為主要終端的移動閱讀已經十分普及,然而年鑒的手機閱讀、手機App制作還相對滯后,需要快步趕上。
2.“互聯網+”年鑒的新增特點
數字化年鑒的形態有如下四種:光盤、電子圖書(E-BOOK)、年鑒網站和數據庫。我國目前影響較大的數據庫有兩種:一種是由北大方正設計的“中國年鑒資源全文數據庫(方正Apabi)”,入庫年鑒1200多種近7000冊,其中中央級年鑒有380多種;另一種是清華同方設計的“中國年鑒全文數據庫”(CNKI),入庫年鑒有1600多種1萬多冊,其中中央級年鑒有420多種,包括發展報告、統計集、大事記、研究集刊等。可見,“互聯網+”年鑒使得年鑒從信息內容的記錄,逐步轉變成更易于查閱的史料。
3.“互聯網+”年鑒的出版經營新特點
“互聯網+”年鑒帶來的不僅僅是載體的變更,更重要的是經營理念的革新。第一,銷售產品將會是信息訪問權。經營的產品主體并不是書,而是網絡年鑒信息的訪問權,或稱為閱讀權。同時,年鑒數字化可以實現零庫存。第二,出版周期可以變得有彈性。因特網的出現促進了年鑒定義的發展。此時年鑒“一年出版一次”的出版周期就不再符合了,可以逐月甚至逐日更新,這大大發揮了數字化的優勢,彌補了傳統年鑒原有反應不及時的不足。第三,廣告范圍將擴大。互聯網不僅是一個信息傳播載體,還是一個加快廣告宣傳速度、降低廣告成本的廣告宣傳媒體。傳統的廣播、電視、報紙、雜志廣告,會因廣電頻道容量和報刊版面的有限,收取廣告主大量的排他性廣告費。數字技術和芯片技術的發展,幾乎擺脫了這種限制,實現了無窮存儲。因此,互聯網廣告成為不少廣告主放棄廣電報刊的宣傳首選。以往的紙質年鑒廣告,多數局限于行業內零星的訂閱式廣告;一旦年鑒實施網絡化發展,閱讀群體范圍將擴大,隨之而來的廣告范圍、廣告種類也將發生變化。第四,新增非營利的商業運作經營模式。年鑒的數字化發展,可借鑒國外經驗建立一個獨立的域名,以非營利為目的,進行獨立的商業運作,除編輯加工信息數據外,還可提供各項涉及信息數據處理的增值服務。
三、“互聯網+”年鑒的未來趨勢
“互聯網+”時代給年鑒編輯部門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互聯網+”的含義不等于網絡技術對傳統媒體的簡單翻版,而是要擺脫傳統媒體,全新設計,帶來翻天覆地的大變革。年鑒編輯部門的工作性質明顯地由原來的信息管理加工向信息傳播服務方向轉移,網絡年鑒出版周期極大地壓縮,甚至要按日、按周更新內容。年鑒的讀者將可隨時上網瀏覽所需信息,采用網絡郵件等形式與年鑒編輯部門進行交互式溝通,提出問題,尋求幫助。
可以這樣說,“互聯網+”年鑒代表著時代發展的方向,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最新成果,體現出信息社會高效、快速、交互、聯通的諸多特點。“互聯網+”技術打開了傳統年鑒制作、傳播與服務的新局面。
“互聯網+”年鑒的未來發展方向之一就是年鑒數據庫的集成與利用。從不同角度對年鑒加以整合,形成年鑒群,實現跨年度、跨地區、跨行業、跨年卷檢索,全面滿足讀者需求。年鑒數據庫的發展方向是資源整合、數據挖掘、智能分析。
印刷版年鑒并不是要完全放棄,年鑒的印刷版與數據庫并行將長期存在,二者并沒有不可調和的矛盾,只要妥善處理好印刷版銷售與入庫的時差點即可。比如,有些年鑒可以先發行印刷版隔段時間再公布網絡版;有些年鑒可以單獨抽列精華信息進行印刷發行;有些可以先發行網絡版年鑒信息,在對一年內或一段時期內的信息進行數據挖掘、數據處理之后,再發行有深度的高精版印刷年鑒。總之,“互聯網+”年鑒會讓年鑒的道路越走越寬。
[1] 肖東發等. 年鑒學[M]. 北京:方志出版社,2014.
[2] 肖東發,邵容霞. 實用年鑒學[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
[3] 喻國明,樊擁軍. 集成經濟 :未來傳媒產業的主流經濟形態[J]. 編輯之友,2014(4)﹒